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博士生送快遞並非「大材小用」

博士生送快遞並非「大材小用」

雙十一物流高峰要來了,每當這個時候,很多人又想起了他:每天5點起床,晚上12點休息,33歲的譚超是山東大學一個快遞代理點的負責人,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延邊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8年前,為了考研,譚超當起了快遞小哥。他白天送快遞,晚上回到家裡就一頭扎進文獻堆里,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東北亞的問題。(11月7日《中國青年報》)

在世俗的眼光中,送快遞是不需要腦力勞動的體力活兒,而博士生無疑是站在知識塔頂尖的高級人才,有人覺得譚超一個從事學術研究的博士生去送快遞不僅是大材小用,還是一種人才資源的浪費,甚至有老師認為「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搶低學歷的活兒,腦子是不是有病。」而這種種非議,在我看來,無非是人們在用自己的刻板印象為職業選擇套上枷鎖。

所謂「刻板印象」,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人或事物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其實,「刻板印象」本身並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但是當人們將文憑學歷與職業畫上等號,並將其作為自己對職業選擇的「刻板印象」,這種過度在意頭銜而忽視其背後本質的認知是褊狹的。評價一個人職業選擇的標準不能只看他的文憑學歷,更要看他有多少真才實學以及在行業中運用知識的能力。譚超從事快遞行業,就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創新能力,比如他利用自創的「快遞編號法」提高了快遞分配的效率,在8年內共計送出80萬件快遞,相當於普通送貨員的兩倍以上。由此可見,博士生送快遞照樣可以發揮知識的價值。無獨有偶,早年的北大學子賣豬肉事件同樣引發熱議,不少人認為陸步軒這樣做丟了母校的臉,然而,陸步軒卻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北大學子哪怕是賣豬肉照樣可以做到「北大水準」——他與師兄陳生聯手,運用營銷學知識,編寫講義《豬肉營銷學》,打造出了國內土豬肉第一品牌。不難看出,他們的職業選擇,於自己而言,發揮了自身的價值;於行業而言,則或多或少地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崗位都離不開對知識的運用,即便是像送快遞、賣豬肉這樣的行業,同樣需要知識與人才來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態與模式以促進行業的長足發展。博士生譚超的「快遞編號法」能夠提高快遞分配的效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推動了行業的進步;陳生、陸步軒編寫的《豬肉營銷學》填補了屠夫專業教材的空白,他們的創業經驗對於賣主肉這個行業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一言以蔽之,他們運用知識在平凡的行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和貢獻。相對於那些受制於刻板印象,拿著高文憑、借著高學歷混進大公司,卻因沒有真才實學而一直在自己的行業中碌碌無為的人來說,他們的職業選擇怎麼能算是大材小用、怎麼能說是「人才資源的浪費」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於某些行業與學歷文憑的刻板印象不應成為我們職業選擇的枷鎖,只要我們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有所作為,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都是對我們曾經寒窗苦讀的不辜負、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靚號」需簽80年合約,運營商算盤撥得太響
再生康復專題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