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帝最容忍的大臣,不是魏徵而是這位諍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魏徵是唐朝的一個標籤,提到他自然會想到諍臣風骨,也會想到一代明君唐太宗。但就數據來講,魏徵並不是說實話最多的大臣,通過簡單統計,唐代歷史上諫疏最多的大臣名叫李絳。
一、望族的後代
李絳,祖籍河北,出身於趙郡李氏東祖房。他所處的宗族在唐朝時屬於士族門閥其中一支,祖上為趙國戰神李牧。
那個時候趙郡李氏連同其他六個家族被統稱為「五姓七宗」。
這七個家族從秦漢開始繁衍,在魏晉逐漸壯大,通過錯綜複雜的血脈聯繫成為朝廷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雖然隋唐實行科舉本意為削弱門閥的影響,可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唐代政府官員多出身於「五姓七宗」。
出生就註定好做官的李絳一路仕途平順,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
不過他直來直去的性子配上明辨是非的態度成為一道風景,一生少數幾次請辭調動都與看不慣有關。
二、諍諫直白的大臣
李絳一生最看不慣的便是太監,尤其是只顧拍皇帝馬屁的太監。
唐憲宗寵信太監吐突承璀,寵信到什麼程度呢?
猶如明英宗任王振專權一般。毫無軍事素養的吐突承璀可以率領軍隊出去征戰,屢戰屢敗卻不被怪罪,最後還獲封為公爵。
我們慶幸唐憲宗沒有御駕親征過,否則極有可能被吐突承璀連累出一場唐版的「土木堡之變」。
李絳對吐突承璀這個庸碌之徒十分抵觸。
比如有一次吐突承璀為了哄皇帝開心修繕了安國寺,同時趁著施工在寺院中新建了碑樓,樓里立了一塊巨大的聖德碑。
這塊聖德碑高大華美,體積規模直追唐玄宗所立的《華岳碑》。
聖德碑是歷史對帝王的評價,不僅要誇讚皇帝還需含蓄委婉。
吐突承璀奏請皇帝讓翰林學士撰文,同時為了讓作者好好寫,還準備了一萬貫作為潤筆費。
用現在的購買力來換算,那時候的一萬貫至少相當於現在的幾十萬。寫一篇文章能掙幾十萬,換做誰也要動一動小心思了。
皇帝自然也喜歡這種揚名的事情,他指定李絳執筆。李絳卻反問道:「堯舜禹湯從來沒有建立石碑誇讚自己聖德。只有秦始皇巡遊的時候刻石高抬自己,不知陛下想學誰呢?」
唐憲宗感到十分羞愧,於是命人把安國寺內的聖德碑連同碑樓一起拽倒。
精心導演一切的吐突承璀非常不甘心,他反抗說:「碑樓太大拖不動。」皇帝厲聲說道:「那就多用幾頭牛拉!」
最後唐憲宗動用了100頭牛才把碑樓拽倒。
這次小交鋒不可能撼動吐突承璀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李絳經常上書陳述這個太監日常的驕橫,言辭直白又尖銳。皇帝終於忍不住對李絳大喊道:「宦官是平日里侍候朕的人,你總是這樣告狀未免太過分了!」
李絳被皇帝指責的當場一愣,然後說下了很有名的一句話:「如果我為了身家地位而畏懼權貴不諍諫,是我辜負了您對我的信任;如果我不顧這些選擇諍諫,您卻因為不願聽而感到惱怒,就是您辜負了我!」
這對唐憲宗的觸動非常大。他對李絳說:「愛卿敢言旁人不敢言之事,讓朕聽到了平時聽不到的事情,你是個大忠臣,以後就要像今天這樣不留情面。」
自此,李絳的形象如同魏徵一般在皇帝心中留下一個自律的警鐘。有一次戰事失利後,心情鬱悶的皇帝要在禁苑中打獵放鬆一下。
走到半路皇帝突然停下,他對左右說:「如果這事讓李絳知道了一定會來勸阻的,還是算了吧。」於是大家打道回宮繼續工作。
三、與同僚的配合
唐朝的宰相制度不同於往代只有一人那般,相反與明朝的內閣制很相似,由多位宰輔同時執政。
在李絳被提拔為宰相後,同朝為相的還有李吉甫。
李吉甫善於討好皇帝,有段時間宮廷通過教坊使帶了不少良家婦女入宮,京師為此事議論紛紛。李絳忍不住要上書,李吉甫則試圖阻止,畢竟這種事情只可意會。
但李絳還是為此事質問皇帝,唐憲宗回答:「是因為皇室王爺們侍女數不足,特從民間選拔一批,沒想到教坊使誤解了我的意思,讓民間議論紛紛。」
於是帶進宮的女子都被放還了。
當然,類似的小衝突還有不少。比如李吉甫認為皇帝至高無上,不能老是強迫他做不願意做的事。
李絳自然不高興了,他回答道:「身為人臣就是要看到君王不當之處。即便龍顏大怒也要力指得失,你這樣的做法叫忠誠嗎?」
兩人雖然經常為小細節發生爭執,但在大政方針上基本沒有衝突,實際工作上也是相得益彰。
李絳善於提出建議和糾錯,李吉甫則強於實際解決問題。因為李絳經常指責別人,所以很多實際工作沒人配合;往往李吉甫最後出頭,後者做的實事反而比前者要多。
李絳主張從言語上糾正錯誤,卻常常難於實踐。李吉甫喜歡和稀泥卻有利推動了國家事務。
四、對下屬的保護
李絳在長安的第一份職務便是監察御史,這個職位與其正直的性子恰好吻合。也因為這份工作,讓他十分注重保護言官,保護言路的暢通。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白居易就是被李絳賞識而被提拔的。白居易詩歌造詣自不必說,給皇帝提意見也是一把好手。當時皇帝一意孤行命吐突承璀率兵討伐成德藩鎮,結果失敗。
好面子的皇帝感到非常的後悔,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他預料到御史們會批評自己,所以足足一個月以各種理由不和他們見面。
但這能難倒聰明的白居易?白大詩人趁著皇帝上朝還沒說話的時機突然走出來,跑到皇帝面前說:「陛下,你錯了!」
龍椅上的九五之尊馬上變了臉色,當場拂袖而去。
事後,皇帝對李絳說:「白居易這個小芝麻官說話沒有分寸,把他調離,別讓我再看見他。」
李絳則袒護道:「白居易這個人就是性子直,說話不知道婉轉。可是他忠於國家的心思大家都能看到,調走他恐怕難以堵住天下悠悠眾口啊。」
陛下聽後沉吟良久,還是讓白居易在原單位任職。李絳算是救了大文豪一次。
對文豪如此,對其他人更是如此。
唐代的御史們雖沒有明代的同僚硬氣,但是說話也喜歡誇大其詞,經常抓住別人一點毛病自由發展出二、三、四種內容。皇帝看著參人的奏摺腦袋也大,最後實在忍不住了找到了李絳。
唐憲宗說:「諫官議論朝政,好多都是不符合事實的誣告,我想把其中幾個鬧得最歡的揪出來貶到邊疆去,以儆效尤,你覺得如何。」
李絳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陛下不可以這麼做。臣子的生死全寄托在陛下喜怒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敢於諫言的已經不多了。即使有,也是反覆思量後果之後,內容幾經刪改,奏章才呈現在陛下面前。真實的想法本來只剩下十分之二三了,陛下連剩下的這點十分之二三都覺得過分嗎?」
李絳又道:」明君喜歡聽不同的言論,最害怕的事情是朝堂鴉雀無聲,唯恐聽不到諫言,怎麼能在貶謫他們呢?若是打擊諫官就等於封住了天下人之口,絕非社稷之福啊。」
於是皇帝放棄了貶謫諫官的想法。
五、身死異地
唐文宗大和三年,蜀地遭到入侵,李絳奉旨入蜀救援。按照規定,同行的還有監軍太監楊叔元。李絳本身就看不慣宦官,當初連皇帝的寵臣吐突承璀都不怕,何況現在區區一個小監軍。
楊叔元被之前的將軍們恭維慣了,遇到正直的李絳感到十分不適應,由此演化出怨恨。
軍隊走到半路敵軍退走,按照規定徵召的兵卒要退伍回家。可是遣散費少得可憐,讓士卒十分不滿。
楊叔元抓住機會,散播李絳貪污遣散費的謠言,致使鬧起兵變,李絳與幕僚當場被害,終年六十七歲。
李絳屢屢上疏,勇於犯顏直諫。又碰到頗有心胸的唐憲宗,君臣共同譜寫出一段大唐中興的佳話。
更為可貴的是,李絳在主政地方的時候禁止捕獵鳥獸,以保護生態環境,這種超前意識在古代的官員中是非常少見的。
參考資料:《血腥的盛唐》
※《水滸傳》中的女人:在男人身後攪弄風雲,掀起了水泊梁山
※清軍入關時,中國的鄰居在幹什麼?沒有一處太平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