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費解的三國謀士,指點劉備奪取西川,後又指責劉備不仁不義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劉備都是一個仁義的上位者,不管他是本性仁善,還是偽善,他都脫離不了這一標籤。當然了,雖然劉備到底是裝裝樣子,還是真的仁義一事,向來有爭論,但是劉備曾親自回答過這個問題,此事早就有了定論——《三國志》注引《九州春秋》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意思是說,當初劉備決意取西川之前,曾說現在與我勢同水火的是,是曹操,而曹操在很多方面是不得人心的,所以我要跟他對著干——他急躁我便寬和;他暴戾我便仁善;他奸詐我便忠義,只要一直與他對著干,我就一定能夠成功。現在我為了眼前的利益,從而失卻民心,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才不攻打益州。劉備自從起事,便一直持有這樣的觀點,並堅持奉行,成果也算不錯。不過,當他親口說出這樣一番說之後,卻被一個人反駁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也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龐統。
當初,劉備終於說出真心話之後,龐統並不認可,他勸道:「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也就是說,在龐統看來,當時對於劉備而言,賣仁善的人設,遠不及奪下西川重要,為了說服劉備,他甚至列舉古代五伯之事為例。在龐統的勸說,和未來成就的誘惑之下,原本就是偽善的劉備,終於撕下偽裝,露出了本來面目,同意了龐統的說辭。
可令人費解的是,在不久之後,劉備奪下涪關,大宴群臣以慶功,有一個人卻非常煞風景的痛斥劉備不仁不義,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力勸劉備奪取西川的龐統。《三國志·龐統傳》記載:「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意思是說,劉備拿下涪關之後,對龐統說,今日這一場宴會,真是快樂極了,龐統卻回答說,您把征服別人的領土當作樂趣,算不上仁義之兵。
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龐統既然不顧一切,勸說劉備攻取西川,為什麼之後卻又親自痛斥劉備不仁不義呢?是因為他打算又當又立嗎?小編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龐統之所以有這類看似前後矛盾的說辭,很可能是因為,原本在他看來,劉備是一個仁君明主,又是漢室後裔,所以他迫切的希望劉備奪得天下,造福百姓,所以他勸說劉備不要只顧著與曹操作對,要抓住機會,奪取西川。
然而,戰爭本就是殘酷的,面對巨大的犧牲,龐統做不到無動於衷,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卻突然發現,他心目中的明主,一點都沒有為百姓悲哀,反而因為自己佔據了更多的領土而興奮,這個時候的龐統,大約是有一些失望的,所以他才忍不住痛斥劉備不仁。也就是說,他的行為看似前後自相矛盾,實際上卻都是為了造福百姓。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這一說法呢?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其他的猜想呢?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黃皓專權為非作歹,為何董允能死死壓制他,姜維和諸葛瞻卻不行?
※三國最悲催的大將,靠殺自己人一戰成名,最終卻下落不明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