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歷史?沒輸掉土木堡之戰 明軍還會走下坡路嗎?
土木堡之戰,被視為明朝軍事力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戰讓功勛貴族沒了一大半,導致明軍戰力走上了下坡路。但是,我們撇除這場戰役本身,去觀察明軍的對手和外部環境,就會發現由盛轉衰是偽命題,不斷明軍戰力下坡才是必然。
朱元璋給明朝軍事體制留下了的「祖制」病根
暫時拋開土木堡之戰不提,很明顯就能看到,明軍戰力之所以蛻化到後來明末那種「弱雞」的地步,和將領們的盤剝有著直接關係。
按照明朝的法律,一個人如果成為了軍士,那麼無論他是自己願意還是慘遭發配都會成為國家的軍戶,這個身份不但伴隨其終身還會遺留給子孫後代,堪稱魔咒。最為悲慘的是士兵往往不是在自家附近服役,他們的駐地是萬里之外的軍鎮,士兵們只能拿到被各級官員剋扣的安家費用,前往各自的駐地。
但是,到了指定地點並不意味著噩夢的結束,而是煉獄的開始。
明朝的奉行積極壓榨各級官員的政策,無論是士大夫還是小吏的工資都只能維持在溫飽線附近,海瑞這個級別的官員靠工資吃飯,結果餓死親女兒,這樣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獨一份。
朱重八對官員的苛政並沒有引領節儉的風潮,反而激發了腐敗的風暴
明軍後期殺人比賊寇還厲害和他們的惡劣生活狀態有極大的關係
理論上這樣的軍隊和國家是無法生存很久的,萬幸時代的浪潮給了他們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好機會去混日子。
周邊無強敵導致明王朝缺乏軍事改革的動力
15世紀以後的明朝處於一個非常幸運的時間段,開國的爆發把東蒙古從汗國打成部落,並且再也沒有恢復,衛拉特人雖然還保持著過去的國家組織結構,但它需要面對更西面的強敵哈薩克。於是,明朝除了偶爾面對重心南移的衛拉特人外,北方邊軍主要的任務是和東蒙古的各個部落打治安戰爭。
當衛拉特人試圖南下恢復先祖榮耀的時候,明朝就要倒霉了
而且,就算是開國這一次也是有著很大的僥倖成分,因為元朝皇帝的集權慾望,導致傳統的封建體制被破壞,內地的直屬部隊又被優渥的生活環境所腐化,導致此時的元軍已經不堪一擊,用一個中二點的說法:元末蒙古所擁有的力量只是過去的影子。
這在之後東蒙古和明朝的邊境戰爭中表現的尤其明顯。有一次李成梁親自率領家丁突襲東蒙古人,殺傷四五百,斬首一百九十六人,使得當地的蒙古部落幾年內無法再動刀兵,更重要的是此戰蒙古人和明軍的戰損比例是驚人的1:1。這樣逆天的戰績瞬間引爆了全國,首輔張居正親自嘉獎李成梁,並給戰死家丁豐厚的撫恤。主帥李成梁的風頭也是一時無兩,甚至蓋過了抗倭名將戚繼光。
家丁部隊在15世紀後就是北方作戰的主力
不過,戚繼光到了北方之後也不甘示弱,上位沒幾年就活捉了長禿,但是斬首隻有兩級,換句話說這就是幾百人的小部落,酋長身邊甚至沒有什麼那可兒(護衛隊),更別提怯薛歹這種招牌精銳了。這就是東蒙古此時的狀態--一堆中小部落的集合體,這也解釋了為何後來八旗能摧枯拉朽地擊敗林丹汗。
這麼一看永樂的戰績能不能有一些人吹捧的「遠邁漢唐」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要知道努爾哈赤父子只用了兩代人就搞定了東蒙古,而老滿洲的部隊只有七八萬人(註:後期加上投降的漢軍和收編的蒙古人擴編到十二萬),而且主力要和明軍作戰,尚且如此輕鬆,這水究竟注了多少不言而喻。
從這方面看,明軍從未真正的「強大」過,自然也就談不上「衰敗」了。
明王朝軍事力量的下坡路從一開始註定了
那麼明軍是否是一開始就顯得那麼爛,從來沒有強大過?
事實當然沒那麼極端,一個王朝開創的時候,他的政策會成為「祖制」從而影響到子孫後代,哪怕事實證明開國的政策已經不合時宜,也不是那麼容易改的。所以,一個王朝的「開頭」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開頭開的好,那麼或許可以藉此機會實現自我突破,反之後代就要給祖先不斷地擦屁股了,所謂改革變法,也不過是在祖制上「打補丁」。
15世紀僅僅是稍微反彈一下的蒙古就把明朝壓得無法喘氣
不幸的是,明朝就屬於後者,朱重八作為開國皇帝給後代留下了太多的爛攤子了。除了上述的兵役制度外,他把地方的軍權也弄得亂七八糟。作為一個把中央集權推行到巔峰的國家,明朝卻沒有建立起「中央野戰軍」,每逢大戰都要各個軍鎮抽調部隊。這個做法類似於中唐以前,精銳部隊都來自藩鎮和胡人僱傭軍,但是卻沒有能夠像唐代那樣做到「讓懂得人去管理」,依舊對武將設置了種種節制。反觀以防備武將出名的宋代,反而建立起了龐大的禁軍部隊,作為「中央野戰軍」。這支部隊直接隸屬於皇帝,駐紮在邊境各處,在王安石改革之前,其戰鬥力也不錯,甚至能夠在大規模野戰中擊敗契丹人的大兵團。
到了明代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蒙古人的關係,明代的制度和宋代差距非常大,某種程度更像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不像之前的漢族王朝。體現在軍隊上就是建立起來了類似於元朝的邊軍體制。朱元璋又吸取了元朝末年軍閥內戰的教訓,晚年對功勛集團大開殺戒,把兵權騰出來給了自己的兒子們。這也是明代藩王與其他王朝的不同之處,它不算是封建的一種,只掌握軍事權但沒有行政權力,更沒有監察權。
明初兩位帝王的折騰,給子孫後代送去了無窮的禍患
朱棣通過被切割的權力和大侄子的軟弱登上帝位後,對父親留下來的藩王系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王府衛隊被沒收。藩王的軍事權力不復存在不說,更是被軟禁在自己的王府之中形同囚犯。明軍經過這爺倆的折騰,最終變成了一個四不像的存在,說要模仿漢唐偉業吧,它的武將處處受到文官的節制,後期文官甚至越權直接干涉指揮,造成的後果極其惡劣,這在漢唐難以想像。說它模仿宋朝搞中央集權把,它又不建立中央野戰軍,把部隊儘可能歸屬到同一個系統之下,每逢大戰內訌一把,而且是每一次都出事兒,都是不小的那種。
說它繼承了蒙古人的傳統吧,它又對近支王爺們極度不信任,使他們非但不可能有蒙古人的戰績,反而成為國家經濟的拖累。這也解釋了朱棣之後除了內戰,明軍沒有哪怕一次十萬級大兵團作戰的勝利,連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征,在當事人眼裡都打得不咋地,畢竟倭國不是後來的日本,天兵對付他們這樣的「村戰械鬥級」弱旅,尚且耗費八百萬兩,在當時人眼中簡直丟盡顏面。
很多粉絲覺得日本是給明朝刷戰績的嗎,可惜當時人不這麼看
結語
明朝的軍事實力,從某種程度來說從未鼎盛,扣除朱元璋時期借著從南方帶去百戰精銳,將已經把自己折騰的半死的元朝給消滅了之外,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戰績了:七八萬女真能做到徹底擊潰東蒙古幾百年一直臣服沒有再叛,永樂號稱五十萬大軍卻連順服一代人都做不到;而永樂本人也曾靠著少數個人本領突出而非軍事組織高效的精銳部隊,把幾十萬忠於建文朝廷的南軍耍得團團轉。
之所以會如此,和朱元璋開國一系列的錯誤有著直接關係,萬幸東蒙古的社會組織已經瓦解,西蒙古則要和哈薩克對壘,導致明朝的邊患壓力遠不如之前的任何漢人王朝,也許這也是明朝能混這麼久的原因吧。
當然,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TAG:小明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