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杯·復興故事會」徵文作品集中展示(六)
原標題:「劉公島杯·復興故事會」徵文作品集中展示(六)
由威海市委組織部和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主辦,劉公島管委、威海日報社協辦,威海新聞網承辦的「劉公島杯·復興故事會」徵文大賽於9月初啟動以來,共收到作品278篇,現徵集工作已經結束,評審團按照獲獎作品與入圍作品1:3的比例,對徵集作品進行了初步篩選,共有57篇作品進入網路投票和專家評審環節。前期已經展示了部分作品,剩下入圍作品於11月6日至14日在「掌上威海」「威海組工」「尋夢威海」公眾號集中展示。11月15日-20日進行網路投票,請大家多多關注!為了投票結果公平公正,作品展示及網路投票階段不公開作者姓名。
今天展示第四十篇至四十五篇優秀作品
第四十篇
英雄魂不朽 熱血灑膠東——懷念理琪同志
第四十一篇
鐵骨錚錚誓衛國——記甲午海戰最為悲壯之愛國將領
第四十二篇
「一英八模」集一身——記「全國戰鬥英雄」黃相和
第四十三篇
閫子逃婚記
第四十四篇
300餘名北洋海軍陸戰隊最後的絕唱
第四十五篇
我永遠的驕傲
第四十篇
英雄魂不朽 熱血灑膠東——懷念理琪同志
他本不是膠東人,卻毅然決然地來到這片北方大地,投身於血與火的膠東革命鬥爭中,直至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就是偉大的民族抗戰英雄、膠東人民的忠誠兒子——理琪。
1962年,郭沫若曾為紀念理琪烈士題詩一首:
天福英雄是理琪,獻身革命國忘私。
當年猛打雷神廟,今日高標星宿旗。
萬代東風吹海陸,一方化雨仰宗師。
文登多少佳兒女,接力還須步伐齊。
這首詩,不僅謳歌了革命英雄理琪強烈的愛國情懷,艱苦奮鬥、勇於獻身的忘我精神,也深切表達出膠東人民的深切悼念和無比崇敬。
立志報國,投身大革命
理琪原名游建鐸,1908年出生於河南省太康縣游庄村一個地主家庭,學生時代就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中共膠東特委發動的「一一四」暴動被血腥鎮壓,膠東特委遭到嚴重破壞。為恢復膠東黨組織,時任河南省委組織部長的鄧汝訓推薦理琪來膠東領導工作。在這之前,理琪就從國民黨報紙上登載的「膠東赤匪猖獗」中,看到膠東的黨和群眾干起了革命,心裡很興奮,於是接到鄧汝訓的信後立即複信,表示願來膠東工作。1936年1月,在膠東革命處於最黑暗、最迷茫的時候,理琪輾轉來到文登,白天隱蔽在張修己(時任文登臨時縣委書記)家,晚上就深入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家中調查,研究和部署新的革命活動。在理琪的領導下,膠東各級黨組織很快得到恢復和重建,群眾革命情緒空前高漲,尤其是天福山溝於家一帶,成為當時膠東遠近有名的「小蘇區」。
領導抗戰,卻不幸被捕
1936年,來到膠東後,理琪認真分析和總結了「一一四」武裝暴動失敗的沉重教訓,全面部署黨組織的未來發展。為了從政治上和思想上整頓黨,消除黨內存在的急躁和悲觀情緒,理琪親自起草了膠東黨的第一份正式文件——《給各級黨同志的一封信》,批判了黨內存在的「左」傾盲動、「右」傾消極等錯誤傾向,對膠東黨在政治上、軍事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了改進措施。理琪還親自給大家講《社會發展史》《唯物辯證法》,主編《真理報》《戰鬥》等報刊,撰寫《九一八告同胞書》等文章。在理琪的帶動下,黨內迅速掀起了一個學習的熱潮。不幸,同年12月,由於叛徒出賣,理琪被捕,遭到了慘無人道的刑訊。但任憑敵人如何嚴刑拷打,理琪對於黨的機密始終不肯吐露半個字。在獄中,他與中共山東省委取得聯繫後,就領導難友和敵人進行鬥爭。1937年11月,理琪被保釋出獄。出獄後,他帶著省委關於「在山東發動組織人民抗戰」的指示很快又回到膠東。
發動起義,揭抗戰序幕
經過認真討論,特委根據省委指示,決定首先在文登縣的天福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的幾位主要負責人,在理琪的帶領下,登上了天福山。9點多鐘的時候,起義的隊伍齊集在山上,綉著「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字樣的大旗莊嚴升起。在起義大旗下,理琪莊嚴地宣布「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正式成立了。膠東特委把彙集在天福山的武裝力量,編成「三軍」的一個大隊,西去文登、牟平、海陽等地開展抗日宣傳。天福山起義後,國民黨文登政府惶惶不可終日,妄圖消滅這支革命隊伍,12月30日對西去抗日宣傳的「三軍」一大隊採取行動,逮捕29人,殺害3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嶺上」事件。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鎮壓,理琪一方面派人同國民黨文登縣政府交涉,一方面繼續發展武裝,積極發動威海起義。起義部隊整編成立了「膠東軍政委員會」和三軍司令部,理琪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兼三軍司令員。
英勇犧牲,血染雷神廟
1938年2月初,日軍3000多人自青島沿青煙公路侵佔了煙台等地,並在牟平城建立了偽政權。為了打擊日軍的侵略氣焰,軍政委員會在理琪的主持下,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首先攻打牟平城。1938年2月12日,理琪率領三軍一百多人,從文登崔家口出發,經過一夜急行軍,於13日凌晨攻克牟平城,摧毀了剛剛建立的日偽政權。中午時分,部隊撤出牟平城,理琪等負責同志帶領20多人,在雷神廟研究下一步行動,不料遭日本海軍陸戰隊包圍。理琪鎮定自若,率部與日軍展開激戰,以劣勢裝備抗擊數倍於己的敵人,打退了敵人四次進攻和一次火攻。天黑後,三軍勝利突圍,但理琪因傷重壯烈犧牲,時年30歲,葬於文登縣崔家口村。1945年11月,黨和人民政府把他的遺骨遷往棲霞英靈山革命烈士陵園安葬。三百多里的路程,沿途村民用接力的方式,輪換著肩膀將靈柩一路抬上山,始終沒有讓靈柩落地,他們就是用這樣質樸的方式表達著對英雄的敬意。
第四十一篇
鐵骨錚錚誓衛國
——記甲午海戰最為悲壯之愛國將領
在甲午海戰中有這樣一位將領,戰略戰術上他高瞻遠矚,對日海戰中他英勇作戰,海戰慘敗後他自殺殉國,他就是甲午海戰中最為悲壯的愛國將領——劉步蟾。電影《甲午風雲》卻欠他一個公道,將他描繪成一個膽小如鼠、篡改作戰命令、意圖投降之輩,如此地有意抹黑、歪曲事實對於一個以身許國的愛國將領來說是何其的不公!但是,歷史是公正的,1977年史學界為他平反,還了劉步蟾一個清白。今天我就將他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希望聽過這個故事的人可以將它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更包括那些誤解他的人能夠重新認識愛國將領——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兼「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還他一份公正!
為國留學獻策海防,據理直諫強大海軍
1852年,劉步蟾出生在福建侯官一個富裕的家庭,幼年時聰穎好學,少年時就立志要成為一名海軍軍官為國家效力。186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劉步蟾學業勤奮,「學習駕駛、槍炮諸術,勤勉精進,試迭冠曹偶」,最後以全班第一名的佳績畢業。
1876年,船政派第一批學生留洋,劉步蟾就在其列。在英國旗艦馬那多號上見習時,他學習刻苦,「成績冠諸生」。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裴利曼特對他的評語是:「涉獵西學,功深伏案。」1885年,他被派去德國督帶定遠等艦回國,被任命為旗艦定遠管帶。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一切規劃「多出其手」,當時總理海軍事務的奕譞為討好慈禧,竟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因而朝廷有停購船械之議。劉步蟾以為日本擴充軍備,必為我患,乃力陳於李鴻章:「請按年添購如定〔遠〕、鎮〔遠〕者兩艦,以防不虞。」但李鴻章不肯代為轉奏,他則進一步曉以利害:「平時不備,一旦僨事,咎將誰屬?」
為國作戰扭轉敗局,據實昌言愛憎分明
1894年9月12日,在著名的黃海海戰中,劉步蟾抱定「艦亡與亡」的決心,向部屬發出「苟喪艦,將自裁」的錚錚誓言。當時中國以十艦對戰日本十二艦,戰達五小時之久。海戰開始不久,丁汝昌負重傷,劉步蟾代為督戰,「表現尤為出色」,指揮定遠與其姊妹艦鎮遠互相依持,搏戰不已,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等多艦,擊斃其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並給敵旗艦松島以殲滅性打擊,使其成為一具軀殼,完全喪失了戰鬥和指揮的能力,因而迫使日本艦隊倉皇逃遁,卒「轉敗為功」。
這次作戰中「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臨陣退縮」,在「致遠」被擊沉後,即「首先逃走」。戰後朝廷下令將其「即行正法,以肅軍紀」。劉步蟾和方伯謙是福州同鄉,少小即一道進入福建船政學堂,成為船政一期的畢業生,又一道出洋赴英國學習,學成歸國後,長期在北洋海軍共事,諸般關係,在人們的眼裡,似乎劉步蟾沒有不參與救方的理由。但劉步蟾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光明磊落,旗幟鮮明,連半點姿態都不肯作。
為國自盡追隨定遠,據言成行鐵骨錚錚
黃海海戰後,丁汝昌離艦養傷,劉步蟾奉命代理提督。他積極貫徹丁汝昌提出的「紓力備戰」,反對向敵「乞和」主張。1895年2月5日,日本魚雷艇偷襲,定遠艦中雷進水。劉步蟾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下令將戰艦駛至劉公島外側淺灘當「水炮台」使用,使其繼續發揮保衛劉公島的作用。直至2月10日艦上彈藥全部打光,無奈之下,劉步蟾痛心疾首之後決絕地下令炸沉定遠,決不讓戰艦落入敵手。當夜,劉步蟾追隨自己的愛艦,自殺殉國。實踐了生前"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時年43歲。
在短暫的一生中,他的大半時間是在驚濤駭浪中度過的,是陪著冰冷的戰艦和親密的戰友度過的。在帝國主義侵略者面前,他是一個硬骨頭,絕不棄艦投降,乃至艦毀人亡。他的身上閃耀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永不放棄,誓死捍衛祖國。外來侵略者可以打垮我們的北洋水師,可以佔領我們的領土,但他們打不垮我們無數愛國志士,更打不垮我們的民族之魂!
第四十二篇
「一英八模」集一身
——記「全國戰鬥英雄」黃相和
1950年9月,在首屆全國工農兵英模代表大會,時任華東軍區第十三縱隊三十七師一〇九團政治處副主任的黃相和走上台前向毛主席獻旗,會場上無論熟悉還是不熟悉他的人都報以熱烈的掌聲。第三野戰軍授予他一級人民英雄獎章。在他先後榮獲膠東區「勞動英雄」「師團模範工作者」「戰鬥模範」「尊干模範」「尊愛團結模範」「擁政愛民模範」「學習模範」「總支模範黨員」和「醫院模範休養員」這麼多榮譽稱號的背後,一定有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黃相和,1918年生於距天福山起義發生地僅一公里的駕山窯村。1940年4月,深受天福山起義影響,已經22歲的黃相和報名參加了革命隊伍。他認真學習文化,苦練軍事技術,進步非常明顯,第二年就當上了班長,並且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僅4年時間,黃相和就由普通戰士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員,參加大小戰鬥113次。4次負傷,4次立功,多次獲得榮譽稱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唯一的「一英八模」。
1944年,黃相和擔任某部二團一連指導員,在膠東的齊家埠戰鬥中,上級賦予一連主攻任務。當時敵人頑強對抗,加之工事堅固,仗打得異常艱苦。三個半小時後,一連將士採用連續爆破的方式,才攻破一個缺口。垂死掙扎的敵人集中火力猛烈射擊妄圖打退一連進攻;同時將缺口封死,堵住我增援部隊。在孤軍作戰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黃相和一面組織戰鬥,一面向部隊宣傳鼓動,號召大家:「寧肯死在裡面,也不能後退!」4個小時的激烈戰鬥,連長和3個排長先後不幸傷亡,黃相和的左腿也負了傷,他匆匆地包紮一下,又和戰士們一起奮力抗擊敵人。他指揮部隊打退了敵人的第七次反擊後,右腿又負了重傷,血流不止。他咬緊牙關,以堅強的毅力強忍著鑽心的劇痛繼續戰鬥,但是失血過多,他幾乎坐也坐不住。就在這時,敵人又組織了第八次反擊,他硬是用雙手支撐著在陣地上來回爬著,指揮全連應戰,待他調整部署好各個戰鬥位置後,一頭栽倒在陣地上,再也不能挪動一步。八班長發覺陣地上有一條模糊的血跡,便利用戰鬥間隙找到了指導員,黃相和這才說出自己負了傷,並一再囑咐八班長不許傳出去。八班長含著淚水堅持要去找擔架來抬,黃相和焦急地對他說:「別管俺的傷,完成任務要緊,這是命令!」
對敵人勇敢堅決,對戰友關愛有加。從他當戰士到任團政治處副主任的10年中,時時處處都以極大的熱情幫助戰友們排憂解難。每逢行軍,都能看到他身背的東西特別多,簡直就成了傷病戰士的「駱駝」。1944年隆冬,部隊到魯南去執行任務,一路上,他除了背著自己的全部裝備以外,還扛著一門炮和10發炮彈。一天奔襲95公里,冰天雪地里,他身上衣服被汗水浸透後凍成了「盔甲」。
1947年10月,部隊在洛陽追擊逃敵五十四軍。五龍河成了敵人頑強抵抗的天然屏障。由於五龍河水流湍急,臨時架的浮橋很不牢靠,戰士們通過隨時都有掉下去的危險。黃相和見此情況,二話沒說就跳進水裡,用自己的肩膀頂住橋板,以身軀作橋墩。敵人的炮彈不時地落在他身邊,炸起數丈高的水柱,但他眉頭都不皺一下,像一座鐵塔似的牢固立在浮橋下。戰士們見他用身體頂住橋,都不忍心在橋上多停留一秒鐘,相互間傳口令似地提醒:「這是黃教導員的橋啊,快衝啊!」,「作為幹部,只有多關心多教育戰士,才能上下一條心。」在革命實踐中黃相和嘗到了團結的甜頭後,更加註意關心戰士。
革命烽火的錘鍊,戰爭歲月的洗禮,黃相和的英雄品質和階級覺悟不斷提高,當一個又一個榮譽落到他身上時,他卻一點也沒有驕傲自滿,始終保持謙虛的工作態度,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改正自我,才能無愧於『一英八模』的光榮稱號。
閫子那年16歲,媒婆的煙袋鍋子,就敲到了自家的灶台幫上了。
那時候她正從大嫂那裡,偷偷學了一支名叫《八路軍上前線》的歌,一個人鑽進了西里房輕輕哼唱。唱著唱著她聽到在媒婆「吧嗒吧嗒」抽煙的節奏里,突然不和諧地蹦出了3個字:「當兵的」。3個字,立刻掀翻了閫子的胃。媒婆嘴裡的「當兵的」,就是村人嘴裡的「二狗子」「二鬼子」!不是在附近孟家莊據點,就是在橋頭集的崗樓里混。呸!此後媒婆和上了年紀的媽媽走得挺近,媽媽很快把這事跟閫子說了,連「好日」都定了某天。
閫子逃婚的故事從此開始。
逃婚朝哪裡逃?閫子去找大哥,因為大哥也是瞧不上什麼「當兵的」。(閫子並不知道,大哥梁吉元,當時正是村裡地下黨的支部書記)大哥說:「你等著,我讓南庄的賀鞋匠帶你跑!」(南庄賀鞋匠,當時是我黨的地下交通員,這也是閫子多年後才知道的)
閫子暫在大哥的炕洞里藏著,等。可她心裡卻在不停地打鼓:南庄賀鞋匠,見過的,行嗎?一個老實巴交、走鄉串戶的修鞋匠,能把我帶到哪裡?第三天天剛蒙醒亮,這賀鞋匠就來催她起來趕路了。「去哪裡?」閫子邊梳頭邊問。
「你甭問,保險是你想去的地方!」
「……」閫子還是想問,可是看看鞋匠緊閉的雙唇像一道梆硬的鋼絲,只好作罷。走。
不多時,閫子到底忍不住這沉默,面對著原野,她猛然來了一嗓子:「晴天呀藍天,藍格瑩瑩的天。」鞋匠好像也會這首歌,竟隨著閫子哼得有滋有味:「這是什麼人的隊伍上前線,這是什麼人的隊伍上前線?」閫子正欲朝下唱,鞋匠突然打了一下她的胳膊:「別唱了,南台村口有盤查!」可不,他們已經走過了橋頭,南台的炮樓即杵在了眼前。
果然,盤查開始了,二狗指著閫子問,這是什麼人?二狗子倒彷彿跟鞋匠很熟稔。閫子想,鞋匠會怎麼通過對她的盤查呢?只見鞋匠打懷裡掏出來一張路條,遞了過去:「這是俺村長給俺妹子開的條子有他的戳兒。」那個被叫「曲班長」的,看了條子,又看看閫子,痛快地放行。鞋匠說,有要修的鞋子嗎?二狗子揮揮手說:現戧沒有,下一個!
…………
日頭生生被他們攆得快下山了。閫子說:「咋還沒到呀?」聲音里含著一股躁氣。
「快了,就快到了。你不是想唱歌嗎?走到這裡你儘管唱!」
這裡是榮成北風口、榛子崖那一帶。鞋匠要去的那地方,原來正在這些村裡的,可是現在卻搬走了。鞋匠四處打聽開了,他每個村裡都有熟人(後來閫子才知道,他們都是地下黨員),而找不到他們他絕不肯跟其他人開口。他在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穿梭。看看天快黑了他急得滿頭大汗。閫子一下子心軟了,「大哥,咱慢慢找,咱不急。」鞋匠說:「反正就在這一帶,不會走遠的。」他的身影在暮色里越來越長……
原來他要找的是「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威海市抗日民主政府!原來他早已把閫子的情況彙報給了辦事處。部隊恰恰需要文藝兵,閫子就如願以償地在辦事處參加了八路軍。
在革命隊伍中,她成長起來,成了老百姓所說的「大幹部」。
有一回,她忽然想起了當年逃婚的事,便寫了封信寄到了某村她大哥處。回信告知:
賀常祥(即鞋匠)同志,曾是位地下交通員……後因叛徒告密,壯烈犧牲。村口有他的一塊石碑,立到如今。
在120多年前震驚中外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死事最為慘烈者,海軍當屬鄧世昌,陸軍當屬張文宣。然而,還有一支300餘名的秘密部隊抱著拚死一戰的決心,在劉公島保衛戰中發起了一場極為悲壯的逆登陸作戰,最終全部戰死。此戰作為北洋海軍最後一抹亮色,彰顯了中國官兵血性本色,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檔案中幾乎全無痕迹,300餘名陸戰隊官兵也未留下名字,以致勇士們驚天地、泣鬼神的英勇壯舉長久湮沒於歷史之中。甲午戰爭硝煙早已散去,還原勇士們視死如歸的悲壯一幕,依然令人血脈賁張、悲情滿懷……
北洋海軍陸戰隊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第一支陸戰隊,又稱洋槍隊,其編製相對獨立,官兵多為提督丁汝昌從老淮軍帶過來的親信。陸戰隊平時執行糾察、消防等特勤任務,戰時編成突擊分隊隨艦出征,執行狙擊、接舷及登陸作戰等任務。隊員身穿士官樣式的紅色制服,配備刀、步槍、移動速射炮等陸戰武器,接受嚴格的近代化陸戰訓練,其戰力在清軍中最為強悍。
威海灣南幫炮台自西向東依次是龍廟嘴、鹿角嘴、皂埠嘴三座海岸炮台,其後路有四座陸路炮台,再向南沿皂埠村至海埠修築了一道15里的長牆,牆外有塹壕,壕外埋設地雷。而龍廟嘴位置過於偏西,被劃在長牆之外,極難防禦。飽經戰陣的丁汝昌早就預料到海岸炮台一旦為敵所用,炮火將直接威脅到威海灣停泊的北洋海軍軍艦。
1895年1月30日凌晨,天氣酷寒。左右兩翼25000名日軍先掃清南岸炮台外圍的清軍,負責阻擊日軍的清軍僅有四個營、不足1600人,但日軍付出極大代價才相繼佔領摩天嶺炮台和楊楓嶺炮台,虎狼之師的日軍接著兵不血刃佔據了龍廟嘴、鹿角嘴二炮台,最後剩下的皂埠嘴炮台成為敵軍炮火的集中點。
皂埠嘴是威海南岸炮台中規模最大、火力最強、戰鬥位置最突前的炮台,在劉公島坐鎮指揮的丁汝昌意識到,皂埠嘴炮台一旦被日軍攻破,威海東口海面的藩籬不僅被拔除,日軍還會「鳩佔鵲巢」,利用該台大炮,其大炮射程可覆蓋劉公島,後果不堪設想。此時正值30日中午時分,戰況十分危急,為免於炮台資敵,丁汝昌萬般無奈之下打出了最後一張牌,派出自己的親兵—海軍陸戰隊,冒死炸毀皂埠嘴炮台,完成對日軍的最後搏殺,從而拉開了攝人魂魄的一幕。
1895年1月30日中午時分,威海灣上空天色陰沉,朔風怒吼,空中不時飄灑著零星的雪花。陸戰隊出發時,丁汝昌雖知有去無回,凝視著家鄉子弟兵們一個個熟悉的面容,與他們一一握手道別,大有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悲壯色彩。
300餘名手持毛瑟步槍的陸戰隊乘坐汽艇,迎著彈雨在龍廟嘴炮台附近搶灘登陸。面對數倍於己的倭軍,官兵們「都有拚死的決心」,他們奮勇突進,像尖刀一樣,一度殺到日軍的前線指揮部。面對這些突如其來英勇的清軍,日軍慌忙組織兵力阻擊,讓他們倍感震驚的是,這支部隊的戰鬥精神和素養要遠遠超過之前遇到的任何一支中國陸軍。正在陸戰隊與日軍激戰時,皂埠嘴守軍兵力不支,紛紛棄守,向西潰散。危急關頭,丁汝昌命魚雷艇「左一」管帶王平立即駛往皂埠嘴,25名魚雷兵攀岩而上,突進到皂埠嘴炮台,點燃了地雷引信,日軍隨後攻上炮台,剛要豎起日本旗,炮台就爆炸了。陸戰隊血戰海灘,頑強阻擊日軍,為魚雷兵贏得了寶貴時間,並掩護「左一」艇載著水兵快速駕離。
隨著日軍兵力大量集結,陸戰隊被逼退到龍廟嘴炮台附近,最後被日軍合圍至海邊,全軍覆沒,場面極為慘烈,據日方記載:「海岸上積屍累累,不可勝數。有的在海中遭到狙擊,二間平方(注:日本面積單位,一間約合1.8米)海水完全變成紅色,像蜀錦一樣好看。」
陸戰隊以決絕的方式完成生命絕唱,但其悲壯故事還沒有結束。老淮軍的軍人以戰死沙場為榮,淮軍軍人的妻子則崇尚夫妻同命。一個月後,當陸戰隊官兵的靈柩陸續運回安徽老家時,依照老淮軍傳統,陸戰隊官兵的妻子紛紛以死殉夫。
今年是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紀念日,當年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曾經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副司令員粟裕說得更直接:「打贏淮海戰役,離不開山東的小推車。」而我的太姥爺就是這些小推車中的一員。他是榮成市尋山街道青魚灘村人,名叫李樹財。姥姥經常說起太姥爺的事情,每當她說給我聽的時候,總是潸然淚下,但看得出姥姥是特別地自豪。我也為我的太姥爺感到驕傲!
那是一九四八年,淮海戰役打響了,雖然我的太姥爺不是軍人,但他也參加了淮海戰役。當時,太姥爺是村裡的民兵團長,帶領民兵踴躍報名參軍、參戰,結果有幾個同伴合格參了軍,太姥爺由於體檢不合格沒能參軍,他參加了民夫團。聽我姥姥說,民夫團就是隨部隊在後面推小車、抬擔架,運送物資轉移傷員的後勤隊。像電影電視上看到的那樣,部隊前面激烈戰鬥,後面的小車隊、擔架隊,不顧敵人的槍林彈雨向前猛跑,兒子倒下了父親上,丈夫倒下了妻子上,遇河架人橋,遇牆當人梯,那場面真是感天動地。那年太姥爺剛滿十八歲,在淮海戰役中,他勇猛頑強,多次穿過敵人的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往前線運送子彈。敵人的子彈在耳邊嗖嗖飛,他全然不顧。小車隊、擔架隊多次穿梭於敵軍的機槍掃射中,由於太姥爺表現勇敢、出色,被提升為民夫排長,帶領民夫隊更是不怕吃苦流汗,不怕流血犧牲,為淮海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九四九年二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後,太姥爺又被選入渡江南下的隊伍。回憶著當時的渡江戰役時,太姥爺那記憶猶新的感觸,姥姥至今難忘。尤其是每當看渡江戰役這部電影時,太姥爺總是非常激動,總是讚歎這部電影拍得太真實了。太姥爺回憶著當年渡江戰役戰鬥中,整個的天空打紅了,整個江水被血染紅了,子彈就好像下雨一樣在頭頂上飛。太姥爺搖的帆船上坐著一位首長,他問太姥爺:「小夥子,怕不怕?」太姥爺勇敢地回答:「不怕,只要早點把老蔣打敗,死也不怕。」太姥爺不顧子彈穿梭,全心用力搖櫓,躲過敵人炮彈的轟炸,保護著部隊首長的安全。就在船靠近江邊時,首長剛下船,一枚炮彈打來,把太姥爺搖的船頭炸掉了,兇猛的火力將太姥爺推到了十幾米的岸邊昏過去了……到太姥爺醒來時已是第二天的下午,同村的夥伴找到了他,他把太姥爺扶起來,太姥爺還真是命大,沒有受重傷。在渡江戰役勝利的慶功表彰大會上,太姥爺榮立二等功,並且部隊首長給他頒發了獎狀和獎章。
渡江戰役勝利結束後,太姥爺和同伴一起回到了家鄉,參加了農村的土改運動,打土豪,鬥地主,分田地,窮苦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人,村裡成立了互助組,辦起了合作社。因為太姥爺的村子在海邊,他在村裡搞起了港口漁業股份制合作社,太姥爺任社長,帶領貧窮的漁民建設自己的家園。他帶領廣大漁民克服各種困難,戰天斗海,發展漁業生產。
以前沒有近海養殖,到了六十年代末,各地沿海地區才開始摸索著辦起近海養殖海帶等養殖生產。記得大約七十年代初,一場颱風卷著巨浪把海帶架子打得滿海漂,太姥爺為搶救集體的財產,奮不顧身地跳進齊腰深冰冷的海水裡,穿了一天的濕棉衣,濕棉褲,結果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一到陰天下雨,他的腿就鑽心得痛,但他總是忍著劇痛帶領漁民搞好漁業生產,由近海捕撈發展到遠洋捕撈,太姥爺憑著一股肯吃苦、敢打拚的創業精神,把他的海洋漁業辦得紅紅火火,當時名列縣裡漁業單位的前列,他也被縣政府授予「創社會主義大業好帶頭人」的關榮稱號。
太姥爺就是有一股敢拼的創業精神,帶領廣大漁民從一個小小的互助合作社發展到具有相當規模的漁業大隊,再到合併幾家漁業隊成為正規的漁業集團公司,在領導崗位上幹了四十年,直到光榮離休。
我的太姥爺是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但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這種勇於吃苦、勇於拼搏、勇於探索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不斷前進,我為我的太姥爺感到驕傲。
我們所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編輯:喬莉
掌上威海 威海新聞網旗下微信門戶
TAG:威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