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中央集群在44年被徹底擊潰,主要敗在這3點,希特勒要背鍋!
原標題:德軍中央集群在44年被徹底擊潰,主要敗在這3點,希特勒要背鍋!
二戰時期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是德軍在東線的三大主力軍群之一,本來是為了攻打莫斯科而組建的,該軍群參加了除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列寧格勒戰役外的所有東線關鍵戰役,但是這一威名赫赫的集團軍群最終有在德軍的落敗中走向滅亡,而給其致命一擊的,就是1944年蘇軍發動的巴格拉季昂行動,此役,徹底把中央集團軍群打垮,那麼它是如何被打垮的呢?
首先要說的是,經過三年的戰鬥,蘇聯早已轉入了戰時經濟,軍火生產成倍提高,紅軍的各級指揮員的指揮藝術大大提高,全軍士氣空前高漲。戰鬥開始後,除了正面壓迫德軍的防線外,各級先遣隊穿過突破口,繞過德軍的重兵集團和抵抗樞紐,向德軍後方的基地、通訊樞紐、兵員集結地突進。當然,德軍的抵抗也是強烈的,不過總的來說,這是一九四一年作戰的翻版,結果是蘇軍大獲全勝,三個月的作戰全部收復白俄羅斯,跨過國界線,進入波蘭領土,一直打到華沙城下!
中央集團軍群的毀滅,除了德軍上層對蘇軍夏季攻勢的判斷方向錯誤、二軍力量對比嚴重失衡、戰前德軍偵查和確認錯誤、主力的預備隊被調離、蘇軍秘密集結成功和攻勢個別突破點出乎德軍意料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外,還有以下三點,也是起了決定性運用。
1、是希特勒的堡壘戰術,戰前希特勒圈定了維傑布斯克和博布魯依斯克等6個城市為堡壘城市,各有一個步兵師防守,總共釘住8個步兵師(維傑布斯克3個步兵師),使本已嚴重不足的兵力雪上加霜。東線的德軍素質確實高,戰鬥意志要頑強,這也是東線殘酷的戰鬥造就的。不明白希特勒從來不是一個戰術更不是戰略家,他只是一個政客,為什麼要外行指揮內行。
2、此戰開始,蘇軍不在嚴重依賴所謂的交通樞紐,對於堡壘城市採取繞道而過(只留下部分警戒兵力),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租借」法案的效力得到了充分體現,蘇軍機動和運輸能力此時已超過了德軍,完全可以實施「大縱深」的作戰任務了。
3、也是最最不同於以往的作戰方式,蘇聯空軍以壓倒性優勢展現出以往德軍的作戰形式,不但全程參與戰鬥(出動架次達第一個星期就達到3萬架次,連德軍防空部隊都退縮了,不敢與蘇軍戰機對抗),而且可以發動空中戰役來影響和決定地面的戰役進程和成敗了。可以說,在這個時間段,蘇德兩軍早已不是同一個層次上的軍隊了。
而且白俄羅斯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選擇的出人意料的突擊方式與突擊方向所取得戰果,遠超出蘇軍大本營以及斯大林本人戰役前最樂觀的預測,此戰過後,斯大林就一直在稱呼羅科索夫斯基姓名前加上羅科索夫斯基的父親的姓氏(表示尊重)為"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他還說過,我沒有蘇沃洛夫,但羅科索夫斯基就是我的巴格拉季昂。隨著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事實上的覆滅,紅軍坦克直抵波羅的海海岸,切斷了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與本土的陸上聯繫,將德國人的東線戰線一分為二,斯大林才真正意識到他贏得了這場戰爭。
一直以來德軍的失敗都歸咎於寒冬是不對的,將冬季作為德軍戰敗的主要理由真的很欠缺考慮,德軍一樣有非常豐富的寒區作戰經驗,冬季帶給蘇德的傷害相同,甚至對於蘇方更不利!德軍的半騾馬化運輸補給系統和蘇聯糟糕的道路系統帶給德軍的壓力遠遠大於冬季的嚴寒,德軍的標準冬季制服讓士兵擁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燃油、燃料的匱乏,才是導致士兵大面積凍傷的根本原因!
反觀蘇聯士兵,掩體和工事內都儲存有充足的燃料(取暖),讓士兵可以充分的獲得輪換取暖,保存體力,蘇軍的後勤系統在42年至43年在各種燃料燃油補給上付出的代價極其高昂,近半數的補給能力都是用來輸送各種燃料燃油的,而德國主要的補給是彈藥和食品,最離譜的是,大量的輸送能力被用來運送戰利品........最明顯的例子恰恰就在莫斯科戰役階段,從10月至11月20日,突破圖拉防線的古德里安第二裝甲軍總共才獲得了3400噸燃料補給,這直接導致德軍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作戰!這或許才是德國敗給蘇聯的原因。
※清軍明明有火器卻棄之不用,拿刀槍和洋人拼?主要是因為這4點!
※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失利的5大原因,其中之一是希特勒不想擴大戰果
TAG:塵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