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多爾袞自稱皇父,抗清名臣借題發揮打輿論牌,忽視了他的最大意圖

多爾袞自稱皇父,抗清名臣借題發揮打輿論牌,忽視了他的最大意圖

向敬之

孝庄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一事,同時代人張煌言的《建夷宮詞》,被後人作為一大證據。

以此為據者,忽視了幾個關鍵性問題:

一、張煌言的政治立場。

浙江寧波人張煌言,為崇禎十五年舉人,愛讀兵書,擅長騎射,但在混亂的明末,時運不濟,取得會試資格卻沒有機會登龍門,就遇到李自成大軍攻陷京師,明王朝滅亡。

隨之,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外族入侵,張煌言投筆從戎,響應前明刑部員外郎錢肅樂舉事,恭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多次組織軍隊,三入長江,抗擊清軍。

永曆帝封其為兵部左侍郎。他是永曆朝的聯鄭抗清、聯闖抗清的主戰派代表人物。後來被封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與延平郡王兼招討大將軍鄭成功幾番聯手,成為清軍統一大業的攔路虎。

二、戰亂中的情報真偽。

張煌言的抗清大業,主要活動在浙江一帶,遠在紫禁城的千里之外。即便有間諜傳遞情報,但未必對滿洲宮闈秘聞瞭若指掌,難免捕風捉影而臆斷成說。

多爾袞自稱皇父,抗清名臣借題發揮打輿論牌,忽視了他的最大意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大清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與許晴版孝庄

兩國交兵,兩軍博弈,張煌言針對最恨的敵情,不免酒後起興,口佔一絕,即便誤傳而來,正好一泄心中巨大的憎恨和禮教的撻伐。

謗詩也可讓遭受清軍武力征服和民族壓迫的廣大漢人共鳴,集體對滿洲統治者的反倫常行為,更加不齒。多爾袞強勢推出的剃髮、圈地、投充、緝捕逃人等惡政,已嚴重損害了漢人的民族情感,即便是已被迫降清的前明官員和士大夫,也遭受著無顏見先人的禮教侮辱。

三、輿論戰的政治需要。

南明軍隊人數眾多,如左良玉曾糾集近百萬兵力,但是,魚龍混雜,各自為政,內部傾軋。李自成、張獻忠留下的大順軍、大西軍,進行聯明抗清的戰略重選。而對於義軍的聯合抗清,南明陣營採取聯而排擠,結果在清軍強大的攻勢中節節敗退。

張煌言雖然執掌兵部,但主要兵權在鄭成功和大西軍李定國、孫可望等人手中。張煌言不免要借漢人的禮教觀念,攻擊滿洲統治者倫常缺陷,於是,此詩一出,真假難辨,但通俗易懂,正好流傳。

今日流行的營銷炒作術,虛實掩映,又何嘗不是從古代這樣的攻心術、輿論戰中學來的呢?

更何況,多爾袞自太宗暴卒奪位不得,以退為進做了攝政王,卻不滿足於皇叔父的榮耀,而要過把皇父癮。於是乎,他發明了皇父攝政王的稱謂,貌似順治帝因為叔父做了繼父,要以正式的文書昭告天下:年輕的太后為他找了新的皇父。

皇叔父攝政王也好,還是皇父攝政王,不只是皇帝一人的,即便是宗室王公、文武大臣,也許恭敬稱呼。

乾隆年間國史館纂修蔣良騏在《東華錄》中寫到多爾袞的罪狀,並未將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與擅到皇宮內院,弄作一款,而是分別臚列為兩條,一是「自稱皇父攝政王」,二是「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

多爾袞到皇宮內院,並非夜宿太后居住的慈寧宮,而是散播太宗繼位不合法,重提太祖遺言要傳位多爾袞,故而危及順治帝承襲父位而父位不正的帝位。

對於多爾袞的能力,衛匡國的評價是:「他具有超人的謀略和精明,並以勇武和忠實著稱。他的聰明才智使最有學識的中國人都欽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贏得平民百姓的愛戴。」而對其身後榮辱巨變很是同情:「阿瑪王使韃靼獲得了中國,由於他的賢明公正仁慈和軍事才能,韃靼人和中國人都對他很敬畏。這個當權者的死給朝廷帶來很大的麻煩。」(《韃靼戰紀》)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英年早逝,迅速親政的順治帝追尊其為成宗義皇帝,且將其夫婦升祔太廟。

多爾袞自稱皇父,抗清名臣借題發揮打輿論牌,忽視了他的最大意圖

順治帝

他打著「開國承家,道莫先於立愛正名定位,禮莫大於尊親,子有至情」(《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三,順治八年二月戊子)的旗號,將生母孝庄尊為昭聖皇太后,繼而對多爾袞展開了徹底的清算。

難道順治帝崇隆生母,而要嚴懲繼父嗎?

重新進入權力中樞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聯合主管六部事務的敬謹親王尼堪、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聯合給多爾袞羅織諸多罪狀,其中一條云:「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時,諸王貝勒大臣同心翊戴,共矢忠誠,扶立皇上。彼時臣等,並無欲立攝政王多爾袞之議,惟伊弟豫郡王多鐸,唆調勸進。皇上因在沖年,曾將朝政付伊與鄭親王共理。逮後睿王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鄭親王預政,遂以伊親弟豫郡王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三,順治八年正月己亥)

所謂多爾袞「妄自尊大」,無非是給自己強行戴上皇父攝政王的帽子,是要比輔政叔王,在高一個等級,並且所用儀仗、音樂、侍衛,府第等,「僭擬至尊」。

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最主要是稱帝不成,而為了高居在諸和碩親王甚至兩位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多鐸之上,造出了清初宗室爵位的最高級別,以示顯貴至極。

多爾袞原為叔父攝政王,按順治帝的稱呼,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多鐸皆為皇叔父,同等稱呼,並無區別。多爾袞將濟爾哈朗排擠出局,另擇胞弟多鐸為輔政叔王,但他自知多鐸對他不是真正的順承,而多有爭權的拆台,因而自然要高多鐸一等。

他唯有改加法為減法,厚著臉去掉「叔」字,才是唯一解決的辦法。

《李朝仁祖實錄》記載:順治六年二月,朝鮮國王李倧見清使前來遞交的國書中,有「皇父攝政王」字樣,於是問負責聯絡對清外交事務的領議政金自點:「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自點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也。』」(《李朝實錄》第三十五冊)

「與皇帝一體。」這樣的政治意圖,未必不是一種實情。

多爾袞自稱皇父,抗清名臣借題發揮打輿論牌,忽視了他的最大意圖

《孝庄秘史》順治帝與多爾袞爭權

多爾袞強迫順治帝下旨,承認他是皇父攝政王,儼然以「二帝」之一自居,或直接凌駕於順治帝之上,把玉璽搬回睿王府,命大臣到睿王府朝會,而不是做名義上的太上皇。

他要站在兒皇帝之上,做一個不是皇帝而高於皇帝稱號的皇帝。

多爾袞何其聰明,難道不知道太上皇只是虛榮,而未必是皇帝?

漢高祖稱帝後,就曾封了其父太公一頂太上皇的帽子。唐高祖禪位太宗後,由皇帝變為太上皇,也是過得很鬱悶。

精通權謀的多爾袞,定鼎中原獨攬大權後,要的是諸王與天下臣民對他的臣服,而非象徵性的尊崇。

這,與他到皇宮內院散播太宗繼位不正的事情吻合,他對帝位還是有熱熱的慾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雍正王朝的情和仇:《如懿傳》開場顛倒兩樁大事件,狂污乾隆生母
康熙令滿漢大臣舉奏新太子,張廷玉究竟有沒有權利繼續舉薦胤礽?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