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自然生態觀,是對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慈愛

道教自然生態觀,是對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慈愛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道教對生態理念的認知,更是歷經歲月而與當下時代號召相契合的。

首先,「道」的概念是道教生態觀的理論基礎。對「道」的不懈追求,就是道教的終極信仰。

太上道祖是這樣定義「大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作為道教的核心概念,「道」本身兼具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兩個層面的含義。「道」作為本體論的存在是物之所以為物的根據所在,是它們的「是其所是」。它具有集普遍性和唯一性於一體的特性,是萬物共同的本質。而道教所遵循的修行法則就是對「大道」的體悟,這種體悟又落實在了對「自然」的復歸之上。

無論是太上道祖在《道德經》中所講「道生萬物」,還是在修行過程中強調的「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通」的路徑,道教本身都體現了明顯的以「自然」為根本的「天人合一」思想,從而衍生出保護物種、控制過分慾望、去人偽而歸自然的道教獨特的生態價值取向。而這種價值取向又可以歸結於「道」的概念,「道」成為了萬物相互交融的所在。正因為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性本質,所以才有可能實現「天地一體」的回歸。也就是說,道教的生態倫理觀是強調物我交融、萬物一體的共生共榮之道。

其次,「道通為一」理念是道教生態觀的價值依歸。道教之所以重視生態環境,是因為道教從一開始就認識到人類是自然萬物中的一份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一個包含有無的統一體,「一」就是「道」,「一」化生陰陽即為「二」,陰陽互動生化不息,創造出天地萬物。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論把萬物歸結為同根同宗,因而具有了類似於張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廣大胸懷。

道教的生態觀認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然與人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先天之「對待」與後天之「流行」的關係。南華真人說:「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其中所強調的就是萬物都是從本體根源處相同,而又在生化演化中同宗,並且相互依靠而沒有彼此高低貴賤之分。

道的存有讓萬物相通而可交融,表現在道教的具體修行追求上,也就是通過打坐、靜定、心齋、內丹修鍊等具體方法來拋卻人心中的小我,而返回到天地本源的「大道」之中,要達到這一境界最關鍵是在於能否實現天人一體、萬物交融。顯而易見,這是道教一種關愛生命、慈愛萬物的倫理精神。

再次,「少私寡慾」的教義是道教生態觀的踐行路徑。與其他宗教相似,道教提倡清靜自守的人格修養方法,對於人們過分的慾望須進行合理限制。

這種對人慾的限制,一方面是回歸「大道」、修道成仙的途徑;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人們減少需求,從而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道教強調人們要效仿自然本身的清靜無為,在修鍊過程中要嚴格自守。道教還主張人們應該少飲酒、少食肉,過一種簡單清靜的生活,這對於物種避免被濫殺具有重要的意義。道教還強調一種認識,即沒有口目耳暖之欲,就不會有生靈慘遭屠殺之禍,這與道教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是有著密切關聯的。只有避免了人對於生物的屠殺,才有可能實現萬物共生共榮的局面。

總而言之,道教對「道」的信仰體現在於對自然萬物共生共榮的關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生活狀態就是道教徒孜孜以求的存在方式。這一思想理念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過於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環境本身的當今社會顯得尤為可貴。道教「眾善奉行、天人合一」的人生觀、價值觀,既是道教對傳統教義教規的傳承與發展,又是對此作出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闡述。

註:本文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道長。在第九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因發布需要略有改動。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她是葛洪祖師的妻子,更是中國第一位女艾灸家
「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今日寒露,是該進入秋收冬藏的季節了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