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0年後,華裔少女凱旋門下朗讀"被遺忘"的日記

100年後,華裔少女凱旋門下朗讀"被遺忘"的日記

原標題:100年後,華裔少女凱旋門下朗讀"被遺忘"的日記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100周年,11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接待來自全球各國的政治人物,共同銘記大戰的血腥歷史、表達對全球和平的期待。巴黎凱旋門前的紀念儀式上,華裔少女用中文朗讀華工日記,美籍華裔音樂家馬友友演奏了巴赫交響曲。


11日上午,馬克龍夫婦在總統府愛麗舍宮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70多位領導人及政治人物,包括普京,特魯多,內塔尼亞胡,埃爾多安,默克爾,穆哈邁德二世,特蕾莎·梅,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們隨後集體前往星形廣場參加正式紀念儀式,儀式移師凱旋門下。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總理菲利浦在一戰停戰百年紀念儀式現場。


面向無名烈士紀念火壇,法國政府繼續一系列日程安排,馬友友等音樂家們演奏吟唱巴赫及其他知名音樂家傳世作品,唱響和平祈禱,並為死去的士兵安魂。來自巴黎北郊聖·德尼地區Livry-Gargan高中的學生們用法語、英語、和德語朗讀一戰戰士書信。


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出生在巴黎,多次榮獲格萊美音樂獎。其父馬孝駿畢業於南京大學(前中央大學)藝術系小提琴專業。


華裔少女用中文朗讀一戰華工在停戰當日的日記,筆者是23歲的中國年輕人顧杏卿,當時在魯昂做戰場後勤工作:忽聞教堂鐘聲、工廠汽笛聲、以及廠外歡呼聲與歌唱聲同時並作,余輩驚問何故,使君休戰條約已簽訂,戰爭從此可以終止!此何日也?記與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男女老幼、各色人種混在一起互相握手,始或唱歌、始或歡呼,萬人歌唱歡呼聲中,盡有哭泣者,其情不自禁之快樂……



顧杏卿(Gu Xingqing1893?--1986年7月6日)上海閘北區西寶興路顧家宅(原寶山縣顧村)人。1917年作為翻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華工團(Chinese Labour Corps.),後前往美國西北大學留學。解放後任軍委工程學院、上海外語學院英文教授。 著有《歐戰工作回憶錄》(1938年商務印書館三版),被認為是唯一一本記錄中國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自傳。其就著作範圍內的記錄,被認為真實可靠。(圖文參考維基百科)

來自非洲貝南的歌唱家Angélique Kidjo充滿感情的演唱勾起人們對殖民地參戰兵團的緬懷,將紀念儀式繼續推向高潮。


《被大戰遺忘的中國人》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政府正式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距今百年前的1916年,第一批支援歐洲戰場的華工遠渡重洋抵達法國。相關資料顯示,當年約有14萬名中國勞工被英國和法國招募到一戰歐洲西線戰場,主要從事修築道路和工事、修理機械、運輸物資、清理戰場等艱苦繁重的工作,約2萬名華工犧牲或失蹤。一戰期間,包括中國人在內的38萬亞洲人在歐洲戰場參戰,他們為結束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段歷史一度鮮為人知。


在中國政府、學者和旅法華僑華人的努力下,被遺忘的一戰華工逐漸走入主流社會的視線。一戰百年紀念之際,11月9日晚巴黎凱旋門下,數百名法國政界人士、軍人、中小學生和亞裔社區代表共同悼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贏得和平做出貢獻的亞洲人。來自法國聖西爾軍校等軍事學院的軍人們在寒風中整齊列隊,高舉佩劍,向百年前戰鬥和犧牲在法國的亞洲人致敬。


來自巴黎北郊聖·德尼地區Livry-Gargan高中的華裔女生用中文朗讀一戰華工在停戰當日的日記。


11月12日晚23時15分,法國電視三台將播放反映一戰華工為主題的法語紀錄片《Les oubliés Chinois de la Grande Guerre》(被大戰遺忘的中國人),16日早上8時50分,三台將重播該影片。歐洲時報文化中心原副主任張漢鈞先生參與了該片的策劃和拍攝。


據介紹,紀錄片導演雷吉斯·普雷沃(Régis Prévot)先生在法國國防部音像視頻中心(Ecpad)查閱資料時,工作人員介紹說張漢鈞專於一戰華工研究,曾多次前來查閱史料。普雷沃聯繫到張先生,由此雙方開啟了一段富有成效的合作。《被大戰遺忘的中國人》多角度地反映了一戰華工在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參戰國的工作、生活、遭遇與收穫,拍攝地點除了巴黎,還包括北部的阿拉斯(Arras)等處。



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華工14萬人左右,這其中近三分之二為山東人。第一批中國勞工到達法國馬賽港的時候,法國報紙《L』Excelsior》在頭版新聞上這樣描述:這些華工是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的。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另外,醫療體檢報告結果認為絕大部分的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


從某種意義上講,如同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揭開了中國現代史的序幕。一戰結束後,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討論戰後重新劃分世界版圖。中國代表希望將戰敗國德國佔領的山東半島主權收回,但被置之不理。英、法、意主張將德國的利益轉讓給日本。中國代表憤然離去,沒有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消息傳回中國,引發了全國性的憤怒,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一方面,戰爭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弱點,使許多知識分子對歐洲所謂的民主體制失去信心、轉而投向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民族自決」的精神在中國萌發,使中國人的民族精神空前高漲。


(歐洲時報/來米 綜合報道


編輯:小C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時報內參mp 的精彩文章:

【快訊】甘比亞蛇頭折戟西班牙;俄羅斯領銜全歐最強軍隊

TAG:歐洲時報內參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