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故宮修文物,他用指尖玩魔術
紅牆黃瓦、雄偉非凡。一牆之隔,兩個世界:牆內歲月靜好,牆外車水馬龍。這大抵是多數人印象里的故宮。殊不知,城牆內有一群默默堅守的匠人——文物修復師。
他們踏著清晨的霞光推開沉重的宮門,又在日落時分挨個打卡離開,這同絕大部分普通人的工作一樣。不同的是,他們需要每天同文物打交道,工作承載了千年的歷史文化淵源。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鏡頭瞄準了這些默默無聞卻偉大至極的人,上線後迅速收穫了大批年輕人的追捧。其中被觀眾稱為「故宮男神」的鐘錶修復專家王津師傅更是感動了無數人。
修鐘錶文物的王師傅氣質儒雅溫和,帶著徒弟將一個個零件打磨,把小部件一點點修復到原位,看似枯燥,但全是精細活兒,需要極度耐心。很多時候,一件剛修好不久的鐘錶底座需要重新修復,只因為空氣的濕度變了。如此經常反覆出現的問題,早已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王師傅作為文物工作修復者,身上有著淡定、耐心、鑽研的工匠精神,這是全國眾多傳統技藝工作者身上都具有的氣質。也恰恰是因為這份簡單而又不平凡的氣質,傳統技藝工作者的隊伍正逐年縮水,因為很少有年輕人能夠忍耐那份單調與枯燥。
據不完全統計,就《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工種來說,全國掌握相關傳統手工藝的老師傅已不過十幾個。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活態文化,究竟如何傳承,再一次引起大眾的思考……
「
微陶老王」:在指尖上玩魔術
景德鎮的王師傅,是一名陶藝工作者。他會在指尖上玩「魔術」——製作出比指甲蓋兒還小的袖珍陶藝,讓過往的遊客讚不絕口。因為陶藝過於袖珍,遊客們往往需要彎下身子、保持和陶藝一般的高度,才能將上面的紋理和花色觀察清楚。而對於製作者王師傅來說,如此袖珍的工藝品帶來的挑戰可見一斑。
陶土需取自地下十多米的黏土,再將黃、黑兩色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這是陶藝的原材料;之後經過練土、拉胚、作畫、燒窯等近十道工序,一個純手工的陶藝品才算完成。而指尖微陶藝帶來的挑戰在於:紋理的勾勒需要強大的專註力,釉色的加工更需要極為精準的判斷力。
在指尖微型陶藝的摸索過程中,王師傅遇到了不小的挑戰。「剛開始只能做到
4厘米大小左右,當時感覺已經很小了,起碼比起傳統的花瓶來說小了很多。後來再做,就感覺可不可以體驗做更小的?」帶著這樣一份執念,王師傅一路實踐,在成堆的「廢品」中,逐漸將製作指尖微型陶藝的技術掌握得爐火純青。
秉承著「矢志不移、方得始終」的工匠精神的王師傅,一直希望把這項傳統技藝發揚光大。一次聚會上,看到朋友在快手上玩得不亦樂乎,他突然有一個念頭:既然短視頻這麼受人歡迎,我何不利用起來?說做就做,在一番研究後,王師傅就在快手上開始了不定時更新的「指間魔術視頻」。
「
開窯的心情就像娶媳婦兒」
他給自己起名「微陶老王」
(快手
ID:
TJLW0798)
,在他的快手視頻上,有從微型花瓶等工藝品到微型奶瓶這類生活用品,種類不一而足。
隨著快手粉絲數量的增加,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王師傅回應道:「很多人問我,做這麼小有什麼意義?我想說,這是一個匠人的精神,我能把它做到一個極致。在追求極致的道路上,沒有最小,只有更小。」也有很多人會問王師傅,「你是憑著怎樣一種信念將這份技藝堅持下來的?」他微微一笑,淡然回答:「只要心靜就能做好。」
即便是再熟練的老手也有失手的時候,王師傅亦是如此。但他從來不在快手上避諱這一點,他坦然說道:「每次開窯都像是娶媳婦一樣的心情期待,有喜有憂。
1300多度的高溫,有時候給你一個經驗,有時候給你一個尷尬,但其樂無窮。」
正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走紅的那樣,王師傅在快手上分享的微型陶藝製作視頻受到了眾多國內外年輕人的歡迎,不少人甚至遠赴景德鎮,只為跟著王師傅一同學習指尖陶藝,體驗一番在方寸之間完成魔術的奇妙感受。
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並享受這項單調而又繁複的傳統技藝,王師傅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因為對於他來說,微型陶藝有愈加龐大的群體得以傳承,這是令人再欣喜不過的事情。
誠然,在堅持並傳承指尖微型陶藝的道路上,王師傅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傳統手工藝面臨著許多問題,技藝複雜、氛圍單調、受眾面窄等成了傳承的「絆腳石」。但值得慶幸的是,依然有像王師傅一樣十年如一日堅持的匠人存在,並藉助如快手這樣的新型傳播渠道,用創新的手法吸引年輕人的興趣,並將其推向他們的視野。
正如王師傅說的那樣,「傳承千年陶瓷製作工藝,創新縮小製作技法,讓更多的人方便了解,體驗陶藝,這是我加入快手的初衷所在。」相信依託於快手的超廣受眾覆蓋面,如指尖微型陶藝的傳統技藝會得到傳承並發揚光大。
※席慕蓉筆下,關於愛情和人生最美的8個句子
※你是年少的喜歡,喜歡的少年是你
TAG: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