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宸教八字之一:何謂八字
原標題:李炎宸教八字之一:何謂八字
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八字」這兩個字,也有稱「四柱」、「命批」、「命造」等等,是指一個人生下來的那年、那月、那日、那時。所以又稱「生辰八字」。
何時生人,在今天看起來果然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小孩一出生,接生的護士便會告訴說,是幾點幾分生的,大人們再翻一下日曆,年、月、日便都有了。這是按世界上通用的公元年來計時的。而在古代沒有時鐘,計年法與公元年又完全不同,所以需要先了解我們的農曆(也稱陰曆)是怎麼計年的。
公曆(也稱陽曆)是依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約需365天多一點時間而劃分年月的。農曆是依照地球自轉和月亮繞地球轉時所顯現的圓缺變化來確定年月的,大致每30天,月亮便周而復始變化一次,12次下來,結合春夏秋冬四季,正好為一年。這樣,農曆的一年便只有360天左右。所以農曆和公曆之間是有差距的,存在著一個換算問題。古人也發現,如果每年完全按360天來計算,一年年累計下來,四季必然錯位,這不符合實際。怎麼辦?於是就創造出一個「潤月」用來調濟:每過若干年把累積起來「多出來」的日子放進一個潤月中去,這樣就使得我們的農曆曆法和天體的實際運轉大體相吻合了。
接下來是如何表達法。公曆是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而農曆的表達法完全不同於公曆。阿拉伯數字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咱中國人自有一套高明得多的計歷辦法,這就是「干支計曆法」。
所謂「干」,就是「天干」,古人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10個字一組的序列稱之為天干,簡稱「十天干」;而「支」則是指「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這12個字組成的又一組序列。這樣共二十二個字,就成為古人用來預測命運的基本符號,每個初學者應當熟記。
當我們再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組合在一起排列,便產生六十個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一直排到「癸亥」,每六十年周而復始,又從「甲子」開始,這就是「六十甲子」的來歷。
「年」以干支來表達,「月」、「日」、「時」同樣都用干支來表達,於是就產生了四組「干、支」。每組兩個字,共八個字。這個「組」在命理上稱之為「柱」,年上干支稱為「年柱」,月上干支為「月柱」、日上干柱為「日柱」、時上干支為「時柱」,也即「四柱八字」,這裡每一柱都有自己特殊的含義,每一個字也有各自豐富的命理內涵,這就是「八字」的來歷。如:某個男孩是2007年2月21日零時10分生的,今年是丁亥年,那麼他的「八字」就是:丁亥、壬寅、丙戌、戊子。
可見,八字算命的基礎毫無神秘之處,年月日時都是客觀存在之事,無非是採用了一種與今不同的表述法表達而已。但恰恰是有了這種表達法,才生出後面無窮的變化來。古代命理正是建築在這種樸素的自然觀上,這也正是其引人入勝之處。
我們現在可以歸納一下了。「八字」,其實有兩層含義:從狹義來說,就是指人的生日時辰,也即一個人的命;從廣義來說,則是指採用四柱形式,推演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
現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都聽說過有算命這碼事,又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信命,實際算命的人也很多,但算命理論到底是什麼,是怎麼一回事,怎麼來的,知道的人卻不多,也包括很多會算命的人自己。在此談一下算命理論的來龍去脈。
中國在殷商以前的原始氏族社會時,生產力水平及其低下,生產、生活資料極端簡陋、貧乏,每天尋食、狩獵尚不能吃飽,無房可居,每個氏族成員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自然界中的風雨雷電、山洪、洪水、大火、疾病、地震及猛獸等災難,隨時都可能降臨并吞噬人類的生命,人類卻無能為力。在人們眼裡,自然界俱有無限的威力和神秘不可征服的力量,人類的命運、生死完全掌握在代替自然界的「天」的手裡,「天」是至高無上的,這時信的是「天」命。
在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發展後,人類從自然界攫取的物質財富有了極大的積蓄,逐漸的出現了超越氏族群體生活水平線之上的貴族,社會邁進了奴隸社會。先民們的精神信仰也隨著社會一起進一步發展,認為社會的一切現狀都是「天」的意志,也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大王的繼承、百官的職位設置,是「天」主宰著人的生死、壽夭和吉凶禍福。這時仍然信的是「天」命,是出土文物殷墟甲骨文中記述的當時這一情況。
到了夏、商、周時代,政治上實行的是以嚴格的嫡長子世襲,庶子分封的宗法製為基礎的分封制,士大夫、各級官僚等嚴格的國民等級制;經濟上實行的是國家公有的井田制。人們認為人的貧富貴賤等等都是「天」的意志所決定的,是終身不變、千古永恆的,只能敬天尊命,不逾法度便能吉祥和順;若逆天命、亂法度,災禍自然降臨,逐漸的形成由信「天」命向信「人」命的轉變。
從春秋開始直至到漢朝建立,這一時期是大動蕩、大分化的漫長變革時期,以井田製為基礎的經濟制度被破壞,動搖了政治上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分封制。奴隸得到解放,一般平民崛起為地主,商人憑手中的權力參與國家的政事,不再講究尊卑。下等人或奴隸出身的人,都可憑自己的才能拜為上卿、相國等各級官僚,開了老百姓也能當大官的風氣。同時,在社會變動中有的貴族從社會的上層降落到下層,變為平民。社會的這些變革現象,引起時人對「天」命論的信仰危機,認識到一切並不都是由「天」定的,已經開始有些不信「天」命了。如《詩經、小雅、節南山》:「天命反惻,何佑何罰。」可以證明。開始撇開血緣決定命運的「天命」觀念,從人的自身上尋求個人命運的普遍規律,對人類命運進行大膽探索,由當時社會的認識和理論、觀念、文化,確立、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主的認識「命」的理論,實現了由信「天」命徹底的向信「人」命的演變過度。
到了東漢時期,王充提出稟氣說,認為:「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已得吉凶矣。」(王充《論衡、命義篇》)意思是一個人壽夭、貴賤、貧富、禍福,是最初在母體之中稟受的「施氣之時」,即獲得生命之時便已形成了。命當富貴,可以逢凶化吉,常安不危;命當貧賤,禍殃並至,常苦不樂,這是人的任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的。這一時期基本上就開始信「人」命了。王充提出的稟氣說逐漸創立與形成,為八字算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從此八字算命的命學理論有了明確的哲學根基,形成了八字預測理論的根苗。
到了唐代,李世民總結出:「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開始在政治上充分調動百姓的積極性,根據功勞、政績、競爭性的選拔官員;在經濟上推行了「均田制」等措施。終於出現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詩《憶昔》)達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富強巔峰。雖然社會如此,但還是有人做大官、有人有錢、有人貧窮、三六九等不一,有不可抗拒的困難,有過不去的坎。社會的這些種種現象為什麼會產生?人們找不到答案,還是王充提出的稟氣學說給出了答案——信「命」。物阜民豐、社會安定,農業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和都市的繁榮,同時帶動了文化的繁榮,儒、釋、道三教並存,特別是佛教的興起,隨著中外文化的空前交流,印度、西域的占星術也相繼傳入大唐,大大的促進了大唐算命術的發展。這一時期李虛中秉承古代對命運的認識理論,發展了西漢王充的關於稟氣學說的理論,建立起了比較成形的人的「命運」理論框架。
到了宋代,社會沒有擺脫唐朝的政治、經濟體制框架,信命的社會基礎沒有變,人們仍然信命。徐子平在前人的關於命運理論的基礎之上,又完善、創立了八字算命理論,把算命理論推向巔峰,遺留下不少的算命書籍。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看,也是算命理論形成、發展的高峰階段。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仍然信命,信命熱潮波及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的全國性範圍,又無頭無體,形成了命學各流派、各門戶的繁雜泛濫,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局面。在轟轟烈烈的看命熱潮中,潛伏著一種「學術不精則信者必寡」的信仰危機,有的命理學者認識到這種混亂局面的危害性,為鞏固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進一步取得自身的發展,開始對命理文化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系統整理工作。這一時期也使命理理論更為完善、系統,逐漸定型,留下的有《淵海子平》等幾部有代表性的命理著作。
進入當代社會,社會上總有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被動者、被統治者的弱者;面對社會,每個人也往往是弱者,即使是領導者、有權者,上邊還有領導者,相對來說,也是弱者;即便是最強者,總有一天他(她)也會有生病、苦惱、困惑、疲勞,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害怕命運走向凄涼的結局,感覺到自己在自然或疾病面前也是個弱者;面對宇宙、大自然等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颶風等自然災害,有不可抗拒的困難或過不去坎的時候,人類往往無能為力,也是弱者。凡是弱者,都往往會信命和相信命運的存在,仍有信命和算命的社會基礎。
1、人命的定義
古人把人的出生時間,用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組合的形式看作是人的命。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舉例:2010年陽曆3月16日8:00時出生的人,不論男女,用天干、地支表示這個時間,就是庚寅 、己卯、乙丑 、庚辰八個字,古人認為這八個字即是這一時刻出生人的命。同理,其他時間出生的人,表示該時間的八個字,就是其他人的命。
2、採用的理論
把五行理論納入十天干、十二地支組成的八字之中,每個字都代表著一種五行。十天干五行為: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十二地支五行為:亥子為水;寅卯為木;巳午為火;辰戌丑未為土;申酉為金。
把陰陽理論也納入十天干、十二地支組成的八字之中,每個字都代表著陰或陽。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子為陽水、丑為陰土、寅為陽木、卯為陰木、辰為陽土、巳為陰火、午為陽火、未為陰土、申為陽金、酉為陰金、戌為陽土、亥為陰水。
八個字之間的作用關係,用陰陽五行的形式表示,這種關係是生、克關係。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生的關係為: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壬癸水生甲乙木。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亥子水生寅卯木。
克的關係為:庚辛金克甲乙木;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
八個字中的陰陽五行,又衍生出合、沖、害、刑等關係。
合的關係:天干合: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地支合:這裡要注意:子丑合;寅亥合;卯戌合;辰酉合;巳申合;午未合。申子辰合;亥卯未合;寅午戌合;巳酉丑合;辰戌丑未合。
沖的關係:子午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戌沖;巳亥沖;丑未沖。
害的關係:子未害;丑午害;寅巳害;卯辰害;申亥害;酉戌害。
刑的關係: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辰、午、酉、亥自刑。
3、吉凶結論
把日干支看作是本人,其他干支看成是親人、官職、工作、禍災、官司、牢獄、婚姻、離婚、前途、考試、讀書、貧窮、富貴、死亡、疾病等等。根據日干在十二月的旺衰表,看日干在月支的旺衰,再看在整個命局的旺衰情況,最後確定日乾的旺弱。根據日乾的旺弱確定日乾的敵我,再看各天干地支與日乾的作用關係。把天干地支表示的過去與未來的時間關係,體現為陰陽五行的關係,把日干由陰陽五行作用得出的各種吉凶結論,影射、聯想、套在人的身上,認定為是人的過去與未來的各種吉凶結果。這一過程就是八字與人命的聯繫理論,也就是算命。
十天干、十二地支的來源
《淵海子平》論天干地支所出:竊以奸詐生、妖怪出。黃帝時有蚩尤神作亂,當時之時,黃帝甚憂民之苦,遂戰蚩尤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帝乃將十干布象天形,十二支布象地形。始以干為天,支為地,各掌職門故之,然後乃能治也。自後有大撓氏為後人憂之曰:嗟吁!黃帝乃聖人,尚不能治此惡煞,萬一後世見災苦,將奈何乎?遂將夫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
十干所屬陰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丙、戊、庚、壬屬陽;
乙、丁、己、辛、癸屬陰。
十二支所屬陰陽: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寅、辰、午、申、戌屬陽;
丑、卯、巳、未、酉、亥屬陰。
徐子平為宋人,從他的這種解釋中可以看出,十天干、十二地支是從被神化的傳說中而來,越傳越神,加上他的認識,已經走樣了,可能當時有人信以為真,現在看是不足為信的,甚或是荒誕可笑的。
據可靠證據考證:
《中國天文學源流》(鄭文光著)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
可以證明的是:上古的夏代帝王孔甲、癸履的名字中出現了甲、癸字。到了商代,從湯王大乙開始到最後一位商紂王帝辛,每位帝王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天干字作為尾字,涵蓋了十天干中的九個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就是沒有癸字。
標記時間的來源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排列順序搭配成固定的組合,組成了固定順序的六十組干支紀法,即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據考證,用六十甲子紀時間有如下來源:
紀日來源
大約成書於戰國末年的《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大撓「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有事於天則用日。」
《中國科學技術史稿》(杜石然等編著)認為: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乙時期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
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元年夏曆二月己巳(公元前722年二月初十)日,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且自那以後,每日都按順序紀日,日復一日從未間斷過。
紀年來源
《隋書·律曆志》引《竹書紀年》亦云:「堯元年景(丙)子。」「丙子」這一干支歲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坐標,它雖然不能遽定唐堯之元年究為何年,但結合其他史料,所謂「堯元年丙子」必為公元前2145年。
又周武王伐紂於公元前1050年辛卯,也認為是紀年的開始。
到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是以立春日的時辰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曆正月初一子時作為一年的開始。例如,2009年歲次是己丑年,以六十甲子紀年,己丑年是從2009年立春日的立春時辰開始起,至2010年立春日的立春時辰止,即2009年2月4日0時52分起—2010年2月4日6時42分止(不包括42分,即:<42分≠42分)。
紀月來源
大撓「占斗機所建,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地則用月。」
古代最初只有地支紀月法,規定每年各月固定用十二地支紀月,即把冬至所在的月(即夏曆十一月)為「子月」,下一個月即為「丑月」,依此類推(閏月視為上一月的重複,無地支)。例如:古六歷中的夏曆以寅月為正月,殷歷則以丑月(夏曆十二月)為正月,周曆則以子月(夏曆十一月)為正月。(這種制度被稱為「月建」,上述情況分別稱建寅、建丑、建子)。據記載,我國至遲在漢代開始使用這種紀月方法。
後來由地支紀月發展為配以天干組成六十甲子同時紀月的方法,即為干支紀月法,此法以五年為一周,周而復始(閏月同樣無干支)。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農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
干支紀月法所講的「月」,既非農曆的月,也非公曆的月,而是與24節氣相對應的一種特殊的「月」。所謂二十四節氣,就是將地球繞太陽一周即一回歸年的360度角劃作24分,即太陽在黃經在向東每移動15度角為一「氣」,移動一周360度共24氣。早在春秋時代就測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季節,以後通過逐漸充實改善,到秦漢時期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從漢武帝的太初曆規定了二十四節氣的起始時間,以夏曆為統一的曆法,形成了農曆,一直沿用至今。農曆將這二十四節氣命名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個稱為「節氣」,其餘的稱為「中氣」。節氣通常被看作是陰曆,實際上卻是嚴格按回歸年計算的屬於陰陽合曆。
八字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劃分,也是嚴格以節氣為標準的,而不是按通常所說的農曆或公曆的年、月劃分的。例如,2009年2月4日0時52分立春,這一天是正月初十。這一天0時52分之前出生的人,為戊子年乙丑月庚辰日;0時52分及其以後出生的人,為己丑年丙寅月庚辰日。每個月都如此,都以節的時辰為每個月的分界線,在節氣前出生的(立春節為上一年)以上個月算,在節氣後出生的,以本月算。
紀時來源
遠古時,人們紀時只能簡單的辨別周期變化的白天、黑夜,把白天稱「晝」,黑天稱「夜」,合言曰「晝夜」。
再後來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個時段。
《尚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昧旦」即「平旦」。
還有雞鳴報曉;貓眼成線;日東而晨;日中而午;日西而夕等,就是判定早晨、中午、晚上的時間標誌。
再後來採用十二時辰制紀時,如《論衡·譋時》云:「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陳久金說:「大約早在戰國以前,為了研究天文曆法的需要,已經將天球沿赤道劃分為十二個天區,稱為十二個星次。與此同時,又將天穹以北極為中心劃為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辰來表示時段。」
陳槃說:「十二分說,其跡象之見於先秦古籍者,事例非一。」
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四云:「一日十二時始於漢」。
綜合看,十二時辰之制大概起自戰國、秦、漢之際。
用十二地支紀時對應的時間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3--1--3--5--7--9--11--13--15--17--19--21--23點。
陰陽五行的來源
《淵海子平》論五行所生之始:蓋聞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胎。日月星辰未生,陰陽寒暑未分也,在上則無雨露,無風雲,無霜雪,無雷霆,不過杳杳而冥冥;在下則無草木,無山川,無禽獸,無人民,不過昧昧而昏昏。是時一氣盤中結,於是太易生水,太初生火,太始生木,太素生金,太極生土,所以水數一,火數二,木數三,金數四,土數五。迨夫三元既極,混沌一判,胚胎乃分,輕清為天,重濁為地,二氣相成,兩儀既生,化而成。其始也,或人形馬喙,或人首蛇身,無嗜欲,無姓名,無邦國,無君臣,巢處穴居,任其風雨,親疏同途,莫知其父子。五穀未植,飲血茹毛,其名蕩蕩,其樂陶陶。及其聖賢一出,智愚兩分,遂有君臣父子之分,禮樂衣冠之制。嗚呼!大道廢而奸詐生、妖怪出。
從這段解釋可以看出,宋代徐子平對陰陽五行來源的解釋,有一些科學道理或是對自然界的真實認識,但也是傳聞而來,或在傳聞中升級走樣,或是加進了他自己的猜想、臆想或編造,總之,是唯物論。
河圖年代最為久遠,河圖中的圖式由奇數組、偶數組,並以組的形式分布四方與中央的結構組成,這可能是陰陽、五行形象的最早來源的源頭。
禹傳位給兒子啟,啟領兵鎮壓反叛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這段話見載於《尚書·甘誓》,歷史學家們推測在公元前2196年。
《世本》說: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易經》中所記載「- -」和「—」兩符號,為陰、陽之意。
《尚書·洪範》中記載如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道德經》云:「萬物負陰而抱陽」。
《易傳》進一步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學說。
陰陽五行觀念來源於非周文化,在《黃帝內經》中,分為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把陰陽與五行撮合在一起並加以神秘化的,是戰國末期的陰陽家鄒衍,他提出「五德終始」說,把五行的屬性稱為「五德」,用來附會王朝興替和社會政治的擅替。到了西漢中葉,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已經合流,並逐漸成為公認的系統的表認體系。
八字初學應該看的書籍
《千里命稿》,此書是民國時期上海的韋千里先生所著,是他主講的命學培訓班的講義,成書時間在1935年。該書語言簡練、述理清晰,是講述子平命學概念的佼佼者,尤其是對五行、六神的性質講解,可以說是此書的精華,敘述得非常明了,讓初學者非常容易理解、掌握。
此外,此書的評斷篇,基本上定出了現代命書的格式:看強弱、定格局、取用神、論喜忌、查歲運、推六親、評性情、斷事業。但此書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對六親的定論過於固定而有失靈活、十年大運上下各五年分看、性格分析以注重五行強弱而不是以十神心性去判定等等。韋先生當時雖然只有24歲,但蔣介石等當時的風雲人物都前往求教,可見韋氏名聲之盛,儘管如此,卻並不代表韋氏當時的真正水平就很高,從最後的應運篇中,就可看出他的水平還不算很高,例如蔣介石的命就批得有問題。從入門角度看,此書的《五行篇》、《六神篇》、《補充篇》都是很好的教材。
《子平真詮》,清代乾隆年間的進士沈孝瞻原著。此書著重於對六神和八格用法上的變化論述,可以說把各種正格中取用神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一一列舉出來,闡釋其用法,與任氏的《滴天髓闡微》相比,述理比較淺白易懂。民初的序言中,把該書的高度提至與《滴天髓闡微》齊名,其實,所謂「此中舊籍,首推《滴天髓》與《子平真詮》二書,最為完備精審,後之言命學者,千言萬語,不能越其範圍,如江河日月,不可廢者。???後學者研究命學原理,得此二書,不致誤入歧途。」這一句評價,只不過是寫序的方重審個人的一己之見。從書中內容看,充其量只能是一部比較完備的入門指導書,該書在理論高度方面遠比不上《滴天髓闡微》,只不過是對普通的理法問題討論得比較細緻而已。再版時徐樂吾先生對其進行評註,但其自身工夫有限,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上,而實際操作水平不高,所以其列舉的不少例子的取用方法都是錯誤的,如果學者沒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則會誤入歧途了。如果學者是先從《滴天髓闡微》入手,有相當基礎後再回過頭看《子平真詮》,更會覺得此書不值一曬了。
《預言命學真解》,此書在80年代以前的台灣命理界非常出名,與吳俊民的《命理新論》並稱為現代命理的兩大著作。作者陳品宏,1949年生人,13歲從師學習命理,此書成書時間為1972年,陳氏當時只有23歲,真可謂年少多才,以本人的理解,他比24歲時寫作《千里命稿》的韋千里水平還高。書中內容以講授基本知識、理論為主,集合了多本古籍的入門知識精華後,再以淺白易懂的現代語言重新組織。條理清晰、立論精當是此書的特點,如果把此書作為入門學習的第一本教材,將會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彎路。此外,書中還透露了不少作者多年積累的心得,如「寅月的調候」、「上等用神的看法」等。當然,此書也有不足之處,如對命局強弱的判斷,陳氏介紹以計算五行數量的方法,但他實際運用中又不完全是這樣用,還結合了四季的氣令,有些初學者只學了個中皮毛,以為純粹用五行數量加減的簡單數學計算就可以了,結果錯誤百出。書的後記中作者曾說會有下集出版,但至今仍沒有見過,真是一大憾事,想來,陳先生在稍後的時間內,已經明白了「命理不能輕傳」這個道理了。
《滴天髓闡微》,此書的來歷相信已經不用介紹了。四柱命理學可以分為理法和技法兩部分,而《滴天髓闡微》可以說是理法方面的高峰之作。子評論命的根本原理在該書中得到了完整、充分的闡述,而且作者在列舉大量實例引證的過程中,將各種不同的取用神方法滲透展示,體現了靈活、辨證論命這一子平八字的重要思想。此外,任氏在前人的積累基礎上,又把理論大大推進一步,提出許多先賢未有或未明示的見解,如「不用之官盡可傷,不用之財盡可劫???」等,現代命理中所謂的「新派理論」,其實基本上源出此書,只不過在定強弱這一大基本點上與古人大相徑庭而已。本人多次閱讀此書,雖然書中也有個別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絕大部分的內容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每次重讀,都能領悟到新的心得,如同一口取之不盡的甘泉,堪稱四柱命理學的一大基石。此書所透露的命理秘訣實在太多了,難以盡列,讀者隨著自身水平的不斷提高,會一絲一點地慢慢發掘、感受出來。
《淵海子平》,這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系統地論述四柱命理學的著作,是宋代徐升根據當時命學大宗師徐子平的論命方法記錄下來的。可以說《淵海子平》是四柱命理學的開山立派之作,所以四柱命理學就此被稱為「子平八字」。
本人多次閱讀此書後,對此書的感覺是4個字──深不可測。學習命理到不同階段的學者,對此書都有不同的印象,初學者僅認為它是一本簡單的概念介紹書,中級讀者多注重此書大量論命歌賦的技法運用,而高級讀者???其實,此書非出自一人之手,乃集合成書前歷代的命理精華,經徐子平在實踐檢驗中進行揚棄,而保留下來的精華讀本。書中多次提出「靈活、變通地論命」這一符合辯證法規律的思想,在對自然規律的理解上達到了無法超越的高度。真正稱得上「後之言命學者,千言萬語,不能越其範圍,如江河日月,不可廢者。
」此書高深處可以說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如果讀者你也認為該書也是深不可測的時候,就證明你在命學上的造詣有相當高度了,這並非本人在故弄玄虛,台灣的宋英成先生看此書看了二十多年,至今仍在看,甚至在他的命學培訓班上也只發一本武陵版的《淵海子平》作為教材。而我的家鄉長輩也曾對我說過,無人能超越徐子平。我有時甚至在想,徐子平是否天仙下凡或是來自外星球,否則以當時的條件,怎麼能總結出這樣的預測法訣呢?此書毫無疑義,是四柱命理學的第一巨著!(此書目前市場上流行有3個版本,建議都買來看下,各有優點:中州古籍的版本勝在是橫排,看起來比較舒服,但錯字多,白話註解垃圾;武陵版的夾注有不少秘訣,但印刷質量太差,字跡模糊,且夾注字細如螻蟻,又沒有斷句;海南出版社的官校音義版,字跡清晰,且有不少典故出處,但李峰的註解水準不高,有不少錯誤。)
《三命通會》,作者為明朝進士萬民英。該書在子平命理學的歷史上擁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主要是因為清朝編修的四庫全書將其收錄,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從全書的構成看,是一本命理學的大雜燴,作者的意圖是想把該書寫成其另一部著作《星學大成》一樣的命學集大成者,故此廣泛採集、兼收並束。萬氏在多年的實踐中發現,無論十神、格局、神煞、納音論命,都有其道理和應驗性,關鍵是能否掌握各自的精髓和運用方法,所以他只是作為一個歷史的記錄者來處理該書,而自己則沒有提出一些能超越前人的新東西。初看時,顯得過於龐雜、沒有重點,給人以缺少自身思想神髓的感覺。但細看後,會覺得好東西越來越多,尤其是十二卷版的後三卷,收錄了不少《淵海子平》、《星平會海》和《神峰通考》中都沒有的論文,是該書精華所在。(此書目前市面上的單行本,是白話版本而非古籍原文,而且把後三卷內容盡數刪去。)
《神峰通考》,作者張楠,是明代的江湖郎中。據鶴的介紹,此書是張氏晚年70多歲時才寫的,可以說是積數十年的實戰經驗的心血結晶,與六爻巨著野鶴老人的《增刪卜易》有些相似。該書的結構上類似於《淵海子平》,但在正格方面的論述更加詳盡精闢,同時作者用非常平白的語言對許多古籍歌賦進行了註解,令當今讀者讀起來非常容易理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可能是文字較為粗俗淺白,所以在學界的地位反而不高。我的家鄉長輩是我見過的命理水準最高的同道,他跟我說:「我看此書已經三十多年,《窮通寶鑒》、《滴天髓》這些書我都是在99年你學命以後才看到的???」該書的「動靜說」莫測高深,雖然只有寥寥千餘字,卻是大運和流年秘訣之所在,宛如金庸先生筆下的少林派無上經典《易筋經》。
《寶鑒例釋錄》,作者徐樂吾。徐氏名聲之響,相信已經不用介紹了,民國時期的人物,留傳至今著作數量上以他為最多,但質量則???。我個人把他、梁湘潤、鍾義明三人並稱為三大命理書作家,而不是命理學家,因為我覺得看他們三人的書,可能會有其他方面的啟益,但很難在實戰上有所提高或幫助,而我學命的主要目的是能應用於實戰中。
徐氏一生最欣賞的是《滴天髓》和《窮通寶鑒》二書,其中他以《窮通寶鑒》一書為藍本,寫了多部著作,如《窮通寶鑒評註》、《造化元鑰評註》、《寶鑒例釋錄》等等。
我個人覺得,《寶鑒例釋錄》是徐氏最好的作品,好就好在裡面基本沒有例釋,徐氏有具體命例講解的書,都會見到不少錯誤,而此書則基本只講理論。這裡不得不要講一下《窮通寶鑒》,此書是明代的余春台將江湖舊籍《攔江網》加以整理、歸納而成。該書以陰陽五行為經、月令為緯,輔以寒暖調候,以官為首、以財為次。
《窮通寶鑒》在命理學界擁有相當高的地位,被稱為「子平之模範」,其根本原因在於:八字共有約五十二萬種變化,而學命的人一直想找到一種簡捷的方法可以概括所有的命例,而《窮通寶鑒》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形式,如「某日干生於某月,干透或支藏某某物,即為富貴或貧賤」,就像是一部命學字典,只要按圖索驥,既省時又省力。由於該書是根據實際操作中總結而來的,所以肯定有相當的應驗性,但若以此為標準,則就大大地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淵海子平》提出「命要活看」這個非常重要的論命原則,因為八字搭配變化萬千,所以論命一定要靈活。而《窮通寶鑒》的方法則是死法,書中很多論述都是很片面的,稍有基礎的命學者都會對書中的內容提出很多疑問:「某日干生於某月,真要干透或支藏某某物,才能成為富貴嗎?難道沒有其它的變化和格局嗎?」如果把此書作為學習格局、用神的入門指導,就很容易走歪了。但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窮通寶鑒》在講述命局層次高低上是很有啟發性的,如「寒木向陽,丙勝於丁」、「水滋甲木,癸優於壬」等等的細分。富有大中小富、貴有三六九等,《寶鑒例釋錄》就是徐氏用現代語言對《窮通寶鑒》在這方面論述的通俗闡釋。學者如定要看《窮通寶鑒》內容的書籍,我個人建議看《寶鑒例釋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子平命學精論》,此書為台灣吳政憶原著,梁湘潤審定。書的內容不多,只有百餘頁,前半部分是十神心性的細論,後半部分是舉例分析。十神心性的描述非常細膩,與何建忠先生的《千古八字秘訣總解》中十神心性描述可謂雙得益彰,兩書合參,則十神之心性可知十之八九矣。(此書目前市面上有售,與《寶鑒例釋錄》合訂在一起。)
《命理應用精解》,福建朱祖夏先生著。鶴曾對我說,朱先生是大陸所出命理書中寫得最好的一人,我讀後,深為認同。此書內容豐富,立論基本無大差錯,由淺入深,條理分明,是由入門向初步實踐進階過渡的好教材。
《四柱培訓班教材》,朱祖夏先生的新作,從書中內容看,吸收了不少「涵辰派」的理論精華,並經過一定的改良,我個人認為是把「新派理論」系統化、條理化、優選化的一部好作品。結構嚴謹周密,可稱得上大陸至今為止最好的命理教材。當然,朱先生的作品也有不足的地方,和他的《命理應用精解》一樣,書中不少實例都是知道結果後再把解釋附會上去的。(此書只有前150頁是朱先生所寫,後面的不知道是誰的內容,應該是兩李其中之一。)
《命理真訣導讀──風雷火三集》,段建業、王虎應所寫。這3本書是在台灣宋英成先生著名的「風雷火電」的基礎上寫就的,宋先生的原著有很多秘訣都予以保留、沒有公開,而段、王則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大量的注釋。這三本書的確很好,我本人看了多次,從中的確學到很多實戰斷命的技巧,是實戰升華的好教材。
《論命瑣記》,這是一本類似於「風雷火電」的實戰作品。作者蔣文正,也是江湖中人,身處香港。書的內容是二十多個論命故事,演象測象的手法基本與宋先生相似,但勝在毫無保留,凡作出的斷語都有解釋,一目了然。其中有幾篇玩象到了頗高境界,讓人驚嘆
TAG:李炎宸易經風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