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八成藝術品藏家想傳給後代,只有藝術金融才能幫到他們?

全球八成藝術品藏家想傳給後代,只有藝術金融才能幫到他們?

在藝術收藏領域,這樣的故事不少見:藏家去世,求購藝術品的人蜂擁而至,藏家後人不清楚藝術品價值導致其被低價賣出,掮客賺得盆滿缽滿。

在11月9日的「ART陸家嘴·2018上海藝術金融國際峰會」上,義大利米蘭語言和傳播自由大學教授阿萊西婭(Alessia Zorloni)給出的數據為這樣的故事提供了註腳。她援引瑞銀集團2017年的報告指出:全球收藏家九成超過40歲,八成想把藝術品傳承給下一代,然而真正為自己的藝術品做過全面估價的只有六成,對家庭展開藝術教育的只有約四成。這意味著,在家族傳承上,收藏者面臨許多潛在問題。「在估值、資產規劃、慈善基金、借貸等方面,藏家們需要太多的服務」,在阿萊西婭看來,這正是金融機構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

中融信託家族辦公室總經理王汝成的觀點與這位來自米蘭的教授相似。他曾經在日本看到很多私人美術館傳承到第四代時難以為繼,不得不關門大吉,而家族藏品很快流散到市場上。在他看來,對收藏家和藝術家來說,藝術品信託或許已經是剛需,但市場上,這種服務的供給非常少。「討論的非常多,但真正落地的非常少。這裡頭的原因是,懂藝術的基本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藝術品」。

很大程度上,藝術與金融之間橫亘的一大問題是藝術品的流動性。不同於證券和房產,藝術品市場在國內依然小眾,藝術品的真偽鑒定與估價也存在模糊地帶,這些都讓它難以作為一種標準化的金融產品被市場接受。此次論壇上,圍繞這個問題,德勤亞洲區合伙人秦誼和平安銀行醫療健康文化旅遊事業部副總經理馮少英就有了一次針鋒相對的討論。

秦誼認為,藝術品份額化賦予了藝術品充分流動性。因為大師的作品一般人很難擁有,限制了參與藝術品交易的人數。但如果把作品分成分割成若干份額出售,比如將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分成100份,吸引更多人持有,之後在市場上完成多次交易,形成相對有說服力的市場價格記錄,流動性由此而生。

「在國外,藝術品份額化的嘗試已經開始了。」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秦誼表達了她對藝術品金融化探索的信心,「份額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將來肯定會做。」

事實上,類似的嘗試在國內並不是沒有。2010年前後,多地文交所都推出過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但因為暗箱操作、規則不清等問題,演化為一場「財富的擊鼓傳花」,很快被監管部門叫停。秦誼告訴第一財經,另一方面,現在一些新的技術,比如區塊鏈,也可以運用到藝術品份額化的探索中。「這個市場還不夠透明,參與者也不夠多。具體做法,我們還需要去討論,去嘗試」。

不過,站在銀行從業者的角度,馮少英明確指出,他不認同藝術品份額化的操作方式。「銀行對風險的把控尤其注意,幾乎是零容忍的」。

他認為,這種操作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不被看好的」。因為銀行的產品是標準化的,對非標準化的藝術品,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藝術品真假的鑒定以及估值。此外,「目前的氛圍、投資者意識以及大家對藝術品的認識也還很不到位」。

馮少英是藝術品愛好者,在論壇上,他兩次提到,收藏不應過度偏重藝術品的資產屬性,而應該享受它們的精神價值。他甚至指出,「把藝術品過度金融化,可能產生一種讓別人利用的騙局。這話可能是說重了,但後來,監管部門的確是把這種做法叫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95家央企組團開啟進博會之旅,除了採購還有什麼目標
境外交易所駐華代表機構如何管理?證監會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高效率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