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殲10B,未來還將有哪些國產戰機大批量裝備矢量發動機?
儘管第十二屆珠海航展已經閉幕,但其給世人帶來的震撼與衝擊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此次航展中,殲-10B戰鬥機的「瘋狂」機動表演向全世界宣告了國產矢量航發的強悍性能,以及解放軍空軍未來的裝備發展方向。那麼,隨著國產矢量航發技術的不斷成熟乃至「白菜化」,未來的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部隊是否將迎來一場「矢量化變革」?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裝備了矢量航發的殲-10B
從目前公開的消息來看,殲-10B裝備的矢量發動機在外形上與俄羅斯的AL-31FN或117S發動機有所不同。無論是用於蘇-30的AL-31FN還是用於蘇-35的117S,它們都是依靠在發動機尾部加裝了一截可轉向的動作筒來實現矢量機動,這也使得裝備了矢量航發的蘇-30與蘇-35的發動機尾部相對較長,等於增加了額外重量。
俄制117S發動機笨重的動作筒
相比之下,殲-10B的矢量發動機尾部並未有明顯的長度增加,這說明我們採取了與俄羅斯不同的技術或思路。要麼是國產矢量航發的動作筒設計相對小巧精緻,要麼就是此型發動機在一開始就是以矢量航發為目的設計的,而非後天改裝而成。
殲-10B完成「眼鏡蛇」機動
如此看來,用於殲-10B的矢量航發應該是擁有完完全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可以自由加裝到所有有需求的戰鬥機上。從航展上可知的信息表明,不僅是殲-10B,國產重型隱身四代機也安裝了矢量發動機。
用矢量航發實現的「超級機動」是第四代戰鬥機的4S標準之一,而以成熟的四代機技術反哺三代機和三代半戰鬥機也是各國的通用做法之一。因此,未來解放軍空軍或將有一批非四代機換裝矢量航發。不過,這並非意味著一場全面的「矢量化變革」,原因在於如下兩方面:
超視距空戰
第一,矢量發動機提升的是機動性而非超視距空戰能力,在超視距空戰比重愈發增加的當下,僅一味地提高戰機的近距空戰機動性意義不大,只有具備完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的戰鬥機才有必要實現矢量機動。
國產殲-7戰鬥機
第二,推力矢量發動機對飛機的飛控系統要求較高,基本只有三代或三代以上的戰鬥機才有裝備的可能,飛控代碼相對簡單的二代機已經基本可以排除在改裝範圍之外。同時,對於那些型號較早且機齡較長的早期三代機來說,其在服役期內的使用價值相對有限,換裝矢量航發的意義也並不很大。
只有新型戰鬥機才有改裝價值
這樣看來,在解放軍空軍現役戰鬥機中,相對老舊的殲-7、殲-8以及服役批次較早的蘇-27、蘇-30、殲-11A/B和殲-10A等都不具備批量換裝矢量發動機的價值。未來或只有殲-10B/C、殲-16、試飛中的殲-11D和國產四代戰鬥機會裝備矢量航發。
※國產矢量航發首秀!殲-10B機動性超越蘇-35,殲20或更強
※中俄30萬大軍集結,日本還敢來南海挑釁,俄戰略轟炸機果斷出擊
TAG:軍情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