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源於神奇麻麻在哪裡

社會環境將陽剛之氣與男性氣質聯繫起來,如果是男孩哭了,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說,「男子漢別老是哭哭啼啼。」而如果是女孩哭了,我們則更寬容。可是,如果女孩子風風火火,人們會嘲笑她沒有女孩樣。

科學研究發現,我們在男孩和女孩身上看到的絕大部分差異,很少出於天生,大部分是養育方式不同的結果。

我今天就想來好好說,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能兼顧兩種性別?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

男孩女孩身上的差異,小部分天生,大部分是養育的結果


毋庸置疑,男孩與女孩在生理髮育和成長心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女孩的大腦發育比男孩子早半年到一年半,尤其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得到較早地發展,因而女孩的語言能力具有優勢,更善於用語言、表情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男孩在語言和社交方面的發展相比女孩要滯後一些,首先發展的是空間和觸覺能力,更傾向於通過行為和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於是男孩好動,好探索,有用不完的精力。

每次瓜瓜扔東西、上竄下跳、拆玩具零件弄得滿地板都是時,知道男孩大腦結構的不同,我們就不會那麼抓狂了。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但是,要讓一個孩子成為自己,要大於成為某個性別,有關男女的一些刻板偏見是我們需要改變的

BBC有部短片叫做《性別差異: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裡面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把男孩女孩互換名字,讓志願者來給他們分配玩具。結果其實在我們意料之內: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志願者們都給女孩拿了娃娃,給男孩拿了腳踏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刻板印象?因為我們似乎天然就有一種思維定勢,比如男孩就應該穿藍色,女孩就應該穿粉色。男孩就應該玩汽車,女孩就應該玩洋娃娃。男孩應該勇敢堅強,女孩應該文靜溫柔。

這種思維定勢讓我們也會對不同性別的孩子說不同的話。同樣是帶孩子去遊樂園,我們會對男孩說,「那邊有一列玩具火車,你可以跟小夥伴去玩。」對女孩會說,「這個火車上的動物圖案好可愛。」

而孩子並不是天生喜歡藍色和粉色,這是源於環境的潛移默化。前一陣我帶瓜瓜去買鞋,他看上了一雙粉色的鞋,店員趕緊說:「粉色是小女生穿的,你可以穿藍色。」 然而,根據歷史學家們的研究和考證,在上世紀初,藍色很可能是女生的專屬顏色,粉色則可能是男生的專屬顏色。直到二戰之後,人們對於顏色的這種偏好才得到逆轉。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雖然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發育在胎兒期已經出現差異,但世界上並不存在「完全男性」或「完全女性」的大腦。我們在男孩和女孩身上看到的絕大部分差異,很少出於天生,大部分是養育的結果。

就像BBC這個紀錄片最後,說到男生比女生有很強空間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男孩從小更多接觸了空間感強的玩具。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鼓勵女孩子多騎車、玩搭建類玩具,都是培養空間感的好辦法哦


2

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作家伍爾夫曾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其實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個新的概念:雙性化教育,其宗旨在於培養個體的雙性化人格,即兼具男女兩性人格優點。

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兼有溫柔、細緻等氣質的男孩,和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孩大多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更全面,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孩子比過於男性化的男孩和過於女性化的女孩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

當然 「雙性化」不同於「中性化」,「雙性化教育」是讓孩子首先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傾向,樂於做自己,再學習異性特質。讓孩子不僅擁自己性別的優勢,也兼有另一性別的特點。也就是讓男孩多些柔軟和細膩,女孩心胸更加洒脫和開闊。注意,流行文化中製造出來的「中性形象」並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雙性化」哦。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是男女氣質兼容。比如周恩來既具有男性的果斷、機智、堅韌,也有女性的細膩體貼。「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則是一個堅強,毫不妥協的女人,始終用男人的方式跟男人一起較量。

就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種兼具男女兩性優點的人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我之前的一位女性領導充滿決斷力,身上彷彿自帶光芒。教過我們的一位男老師說平時在家裡主要是他做飯,他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就又光輝了一些。

3

男孩要真正理解尊重女性,女孩要努力活出自我


我們如何做,讓孩子們擁有更完善的人格,更自信、聰明和包容呢?

1.父母應樹立榜樣,父母的角色更多元

在家裡,瓜爸也承擔了很多家務,瓜瓜都看在眼裡,有時候會幫爸爸拿掃帚,拿吸塵器,也會幫忙疊衣服,疊被子,並且說等他再大一點,要學著做飯。

他從來不會覺得這些事情應該媽媽來做,而是家庭里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來完成。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2.在興趣和個性發展方面不做限制

鼓勵孩子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不按照固定的性別模式去限制孩子,可以讓孩子多嘗試各種玩具、體育、藝術愛好。

瓜瓜就很喜歡玩過家家,玩廚房玩具,還很熱情地給小朋友做飯,大家都誇他是個「小暖男」。

我認識的一位寶媽,家裡有個小公主,她說平時絕不會引導孩子說你是女孩,你應該去玩過家家,去玩布娃娃,你也可以玩汽車飛機,也可以去學樂高跆拳道,跟男孩子一樣去野外探險。因為外部給女孩設的限制已經夠多,可以通過家庭教育給她更多空間。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3.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有利於觀察學習

讓孩子們一起玩耍,在同性夥伴中培養性別意識,在異性夥伴中感受差異,向異性學習。

上次帶瓜瓜去參加一個小女孩的生日聚會,小女孩玩完玩具後,會把玩具都收進格子里。瓜瓜看到了,回來也說要自己整理玩具。

只要孩子身上表現出了值得肯定的品質,都要加以鼓勵。 如,女孩子細心、善於表達,男孩子勇敢,有擔當,這些積極品質都可以進一步引導,但是理智、勇敢、細心、獨立這是兩性都可以有的美好品質,不用貼上性別的標籤。

BBC的這個實驗讓我發現,好的教育,真不該分「男女」!


4.教育男孩尊重女性,教育女孩活出自我

從遠處說,要教育男孩真正理解尊重女性。能分擔家務,照顧好家人,以後可以建立和睦的家庭,服務好社會。這方面爸爸要起到表率作用,尊重自己的妻子,理解並尊重她的選擇,尤其是尊重她的事業。

要教育女孩活出自我,她的世界是星辰大海,雖然家庭和孩子很重要,但不用把自己束縛進去,仍可以保留自己的天地。

Facebook的首席運營總監桑德伯格曾在一次演講中指出,放眼全球,女性高層管理者都很少。問題在於女性不善於主動爭取,沒有男同事那麼自信,她呼籲女性表現出男子氣概,向前一進。在養兒育女這個問題上,如果男性和女性共同參與,這個家庭會更幸福。

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真的無關性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家有男孩,想哭,就讓他哭出來吧!
老大把老二惹哭了?咋辦?!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