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唐詩有兩個作者,你一定讀過,但估計你不知道它背後的血案
這首唐詩有兩個作者,你一定讀過,但估計你不知道它背後的血案。
現代的人們對自己的版權、專利問題是非常在意的,畢竟這是涉及自己的利益問題,自己辛辛苦苦辦的事,自己作為原創,卻被別人盜取了勞動成果,享用了勞動果實,這是付出辛勤努力之後卻沒有絲毫收穫的一種憤怒。古人對於版權這一方面雖然沒有多大的意識和注重,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們也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因為那是他們用心血鑄就的,比如說唐詩宋詞相關方面,這種直接寄託著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情感,自然也是他們很注重的。所以,他們通常都會註明作者,這是尊重人家的汗水。除非是作者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姓名,或者是由於某些原因找不到作品的出處了,才會貼上佚名的標籤。
在唐詩作品收集中卻有著這樣一件怪事,那就是一首唐詩有兩個作者。這首詩,共182個字,幾乎一模一樣,非常的相似,僅僅是兩個字的改動,但是卻分別署上了不同的作者名字,如果不是作者不同,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印刷錯誤了。但這首詩背後的一段血案,估計大家不一定聽說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我估計你一定讀過這首詩,因為詩中就有一句經典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話也是寫的相當的好,疊詞的運用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累贅,給人一種很妙的感覺,讀起來也是很押韻,很順口。僅僅用了14個字,就將物是人非的感覺描寫的淋漓盡致,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相信大家都知道今天要說的這首詩了吧,沒錯,就是《代悲白頭翁》,原作者是劉希夷,他在剛寫出這個佳作時,是相當的滿意。在詩作發表之前,他拿去了給自己的親舅舅看,希望舅舅能夠給點建議,好讓這首詩在提升一個檔次,因為他的舅舅也是一個很有名的詩人,就是宋之問。
這首是寫的簡直沒有辦法挑剔,自然也是引來宋之問的讚不絕口。他的心中對於這首詩也是頗有感覺的,他知道這必是一首千古好詩,他也是很羨慕劉希夷可以寫出這種詩的,當時心中有很多的罪惡因子的存在,他想要這首詩,將它佔為己有,於是他求自己的侄子將這首詩的著作權讓給自己,劉希夷最後也是受不住他的苦苦哀求答應了。
但是答應之後,劉希夷也是很捨不得的,畢竟是自己千辛萬苦寫成的。然後他反悔了,這樣一來,宋之問心中的落差就是天上地下了,最後想要將這首詩強行據為己有,那就是滅了劉希夷的口,這樣天下人也不知道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誰,於是宋之問乘著外甥不注意的情況下,用泥土將他砸死。劉希夷死時不足30歲,真是可憐了一個詩歌方面的天才,就這樣因為自己親人的自私,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
宋之問在外甥死後,就無恥地把這首詩的作者換成了自己,詩名則改成了《有所思》,還有就是把第三句「洛陽女兒惜顏色」改成了「幽閨女兒惜顏色」,這就是赤裸裸的抄襲嘛。
歷史上,宋之問的名聲也是特別的差,除了抄襲和殘害外甥外,他對權力的慾望也是無所不用其極,武則天時期,他聽說男寵的權力很大,於是就跑去應聘,結果被武媚娘嫌棄口臭,於是他級轉而巴結武則天的男寵,為了討好當時得寵的張氏兄弟,他連倒夜壺這種拍馬屁的事都幹得出。
後來武則天把政權還給李家後,宋之問的好日子也到頭了,最後在流放途中被唐玄宗賜死。不管怎麼說,始終覺得人不能太自私,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盯著人家的成就,這是一種沒有道德的做法,缺少為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最後這也是以兩首詩而存在於唐詩收集中,雖然只有兩個詞的改動。
※皇帝:要什麼賞賜?他卻要塊荒地,直到11年後子孫才理解其用意
※將軍打勝仗後滿城百姓夾道歡迎,當他看到歡迎語後卻下令:屠城!
TAG:不一樣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