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手泡上千遍,為啥我還是泡不好茶?這三要素是命門!
編者按:
泡茶,本不該是一個一招一式照本宣科的「說明書」式的規範流程。因為不同茶類,所處的不同時空、不同的沖泡條件,在不同人的沖泡表達之下,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那些還未對茶葉找到「掌控感「的茶友而言,先掌握一些基礎「技巧」和通行規律,也未嘗不可。
當然,歸根結底,除了多喝多泡,提升經驗之外,還需對所泡之茶有所了解。在勤加練習之後,即便不同類型的器皿與不同種類的茶葉在手,最後也能更好地駕馭與表達。
作者簡介:
曹長東,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碩士,「後院茶社」創立人之一,習茶十年有餘,曾先後服務或就職吳裕泰、品品香、祥源茶等茶企。深入全國各大茶葉產區實地走訪問茶,為茶友尋找專業好茶。
主張簡簡單單喝茶,以茶為媒,發現生活之美,推動健康茶飲生活方式。
* * *
有人說,喝茶得「隨心隨意」。茶葉投入器皿,沖水即可。甚者,直接拿大瓷缸泡茶,方為過癮。
但,更有人說,喝茶得「講究」。在持有一個美好心情的前提下,拿出自己最喜之茶與中意的器皿,拿捏好投茶量、水溫、沖泡時間及沖泡手法,方能讓一杯茶彰顯它最大的魅力。
雖然,每個人飲茶習慣與方式不同。但同一款茶,有人能「輕鬆」地沖泡出絕佳的滋味,而有人卻將其泡得失去了原本的香韻,甚至讓喝茶之人懷疑這款茶的價值。
顯而易見的是,這與沖泡者的水平高低及經驗有關。為了不辜負不同茶類的芳華,掌握一些泡茶的方法與規則,就很有必要。
為此,在本文中,我會從科學泡茶最為關鍵的三大要素入手——投茶量、水溫及沖泡時間。以期分享自己歷年來的習茶心得,以作探討。也希望,能為初學茶友在泡茶時有所借鑒。
記住投茶量原則,你或離泡好茶近了1/3
要知道的是,沖泡不同茶類的茶葉,其投茶量也有所不同。另外,茶具容量也需要考慮在內。這也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投茶量都是固定不變的。
這裡所說的投茶量,即是投茶比例。
按照不同種類的茶葉來談。例如,綠茶、紅茶、普洱熟茶等在1:50左右,即5g茶葉可用250ml的水來沖泡。而烏龍茶乃至普洱生茶的茶水比例,則在1:20—1:30左右。
實際上,以上給出的僅是一個通用建議。正常來說,按照這個比例投放茶葉,茶葉基本都應處於比較適口的狀態。
但有一點值得說明的是,根據喝茶人數的多寡,品飲者喜好濃淡的口感不同,沖泡者可以自由調節其投放的具體數量。此外,同一種茶按照「細茶粗吃,粗茶細吃」的說法,細嫩的茶茶汁析出少,可適量多放些,粗老的茶可適量少放。
水溫,是影響茶葉沖泡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溫度於茶,十分重要。有的茶,不將水燒至沸騰,它便不動容相與。那麼,到底不同茶類究竟需要多少度的水溫,才能將其沖泡得得心應口呢?
試驗證實,水溫高則茶湯析出更為豐富,水溫低則析出較少。
但同時,過高的水溫卻可能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其中,最易溶解的是維生素類,當達到60℃時氨基酸開始溶解,茶多酚則隨溫度增高而增強,咖啡鹼易溶於80℃以上。
根據一般原則,不同茶類的沖泡水溫,詳見下表: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茶葉的老嫩與形態不同,其水溫也應有所調節。
按照茶葉老嫩不同,一般茶葉越老,其越需要更高的水溫,茶葉越嫩水溫則需要越低。而沖泡的茶葉,若其葉片鬆散、或者是碎茶,茶葉浸出快,其水溫可稍低。反之,條索緊實、不容易沖泡的相對高溫。
值得注意的是,潤茶之時,水溫不宜過高。降低水溫,可減輕茶的苦澀味。
沖泡時間,是影響茶湯的關鍵因素
另一邊,不同茶類因為析出的口感要求不同,因此沖泡時間也有所不同。正如,廚師做菜講究火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按照一般原則,不同茶類沖泡時間,可按圖索驥:
與之相對的是,越容易析出的茶葉,沖泡時間越短。而,越細嫩的茶類沖泡時間要略長。同時,沖泡次數越多,其沖泡時間則需延長。
事實上,掌握沖泡時間,這一過程看似容易,實則不易,定是要實踐出真知。哪怕短短几秒的變化,也不盡相同。
針對初學茶友而言,若實在分不清各種類茶葉的沖泡時間。為此,給出一個較為「簡單粗暴」的建議:
一是,所有紅茶、普洱茶及黑茶,其沖泡時間大約掌握在10秒左右;二則,烏龍茶、白茶及花茶,其沖泡時間可控制在20秒左右:最後,綠茶與黃茶的沖泡時間,則需要在30秒以上。
以上,就是泡茶最為核心的三大要素。其目的在於,泡出口感不錯,且每泡盡量均衡的茶葉。而,這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記的方法。
顯然,影響一杯茶口感因素頗多,在不斷地摸索和嘗試之下,慢慢掌握到屬於自己的經驗,也能泡出一杯更為美味的茶。
備註:圖文皆由原作者提供,文章在原作基礎上有部分修改。
* * *
自從茶語網刊登《最高稿酬1000元/篇!茶語網面向全國茶友長期徵稿,刊登即付稿酬》的文章後,得到了廣大茶友的熱烈支持,茶語網編輯收到了不少茶友的投稿。
歡迎大家添加微信號(ID:cywcxe2)踴躍投稿,在茶語網平台上玩得開心。
※則道茶業維權事件再發酵,有關部門責令兩家茶企下架整改
※小馬哥談高桿古樹發展史——幾百年的亂世遺珠和價值新生
TAG:茶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