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最富的地方,經濟發達,百姓都免稅,卻是皇帝的心腹大患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0)
主筆:江湖閑樂生
我都知道,漢朝時有個著名的「文景之治」,而「文景之治」時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並不是關中三輔等農業基地,而是遠離中央的江東之地,概當時漢朝行黃老之道,主張無為而治,特別是在國家行政體制上,主張中央「無為」,給予地方充分的發展權力,這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固然有利,但也導致了地方日益坐大,逐漸形成了地方諸侯王尾大不掉、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的局面,而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雄踞江東的吳王劉濞。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劉仲這傢伙,是個臭名昭著的逃跑將軍,當年劉邦封他做代王,要他去抵抗匈奴,結果這傢伙一遇到匈奴鐵騎就嚇破了膽,竟丟下大軍獨自偷溜了回來。這事不僅讓劉邦大為惱火而撤了他的王位,也讓他素有大志的兒子劉濞深感丟臉,於是在之後隨劉邦攻打英布時,劉濞知恥後勇,拚死奮戰,立下大功。此時荊王劉賈已被英布所殺,又無子孫可以襲封,劉邦於是將劉賈這塊地盤交給劉濞管理,王江東三郡共五十三縣。地盤僅次於劉邦長子齊王劉肥所封七十二城,是為諸侯中第二大國。
可是,任命剛下,劉邦就後悔了。
原來,劉邦和很多秦漢人一樣,也擁有預知未來的看相本領。他回頭仔細研究了一下劉濞的容貌,發現他面有反相,頓時大驚失色,但丹書鐵券都送出去了,君無戲言,劉邦也反悔不得,無奈只好拍了拍劉濞的背,警告他道:「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可是汝邪?然天下劉姓為一家也,慎無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劉濞聞言大驚,趕緊磕頭表示自己絕對不可能造反,誓死捍衛劉氏江山,當然他後來食言了。
說實話,我覺得史書中這段記載有點不靠譜。關鍵是司馬遷把劉邦誇的太神了,不僅把反叛的人說中了,還把反叛的時間也說准了,真看得那麼準的話,以他的性格,也絕對不會心存僥倖的。
當然,拋卻誇張的成分,劉邦對劉濞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江東吳地,本就是劉邦死敵項羽的發家之處,這裡老百姓對漢朝有沒有感情且不說,但對項羽肯定擁有無比的同情與敬仰,再加上吳地自古民風彪悍,結結實實一個火藥桶子,只要有人帶頭煽動,肯定會有不明真相的群眾跟風造反,到時候事情可就麻煩了。
劉邦猜的沒錯。果然,四十多年後,事情大條了,劉濞在六十多歲的高齡,竟忽然起兵造反,而且不止是他一個,半個天下的諸侯王突然變成火藥桶,並居然被同時引燃,集體爆炸。
不過話說回來,火藥桶這麼快被引爆,點燃火信者卻不能全算在劉濞頭上。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劉啟,至少要負百分之五十的責任。
事情的源起,在好幾年前了。那時,漢景帝還是太子,性子比如今還要衝動百倍,活脫脫莽撞人一個。一次,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來長安朝拜,完事兒了就常常和劉啟泡在一起玩兒,那時候年輕人也沒有什麼電子產品,平常的娛樂除了打獵,就是喝酒下棋,結果有一次,也許是都喝醉了,兩人竟為一步棋爭執起來,先是對罵,然後開始互相推搡,最後竟動起手來。
圖:景帝最愛的棋類遊戲:六博棋,興盛於秦漢,西漢時朝廷里設有博侍詔官,東漢以後逐漸衰弱,被圍棋替代
那劉啟本就是個天生吃不得半點虧的人,再加上喝了點酒,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起陶制棋盤,照著劉賢腦袋就是一下子。劉賢的腦袋可不是花崗岩,哪裡經得起這樣砸,結果當場腦漿迸射,撲地氣絕。
圖;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出土陶質棋盤,看來劉啟果然是棋簍子,只是,何必將遊戲輸贏看那麼重
衝動是魔鬼啊,一子之爭,竟然引發了一場血案,不過劉啟雖然粗暴狠毒,倒也算耿直,壞事他做就做了,並不打算抵賴狡辯,更不會隨便找個替死鬼頂罪,他殺完人後,便丟了棋盤,徑直跑去找皇帝老爹自首。劉恆雖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但畢竟護犢子,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種屁話不過說說而已,真要判寶貝兒子一個過失殺人罪去吃牢飯,那是不可能的。於是劉啟這個漢朝太子照做,劉賢這個吳國太子人白死,文帝只是派人把那具慘不忍睹的屍體送回吳國去,要劉濞埋了算數。
沒有想到吧,堂堂皇皇的文景之治中,原來竟隱藏了如此多陰暗的角落。漢文,這位後人甚為推崇的所謂明君,其實也不過一私情泛濫的庸人而已。史書還記載,劉恒生活甚是簡樸,從不鋪張浪費,就連一座花費百金的露台都不捨得修,但其實,他甚至不惜賞賜數十億錢給自己的男寵鄧通,甚至還送了座銅山給他,讓他想要多少錢就自己造,可見史書所謂簡樸其實也就是作秀罷了,否則也不用特意將停建露台的土基作為節儉的表徵物留存下來,供後世稱道。
「漢文雖愛露台之產,鄧氏之錢佈於天下。」這可真是一個充滿了悲諷感的笑話。
圖:鄧氏錢成色足,質地優,在古錢幣收藏界稱為「鄧通半兩」,這種錢的特點是上下呈凸起狀,有人認為這是鄧通的炒作行為,所鑄錢幣比官府鑄錢使用更多銅材,以此炫耀自己的財大氣粗
史書還講,文帝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器物,不準用金、銀、銅、錫裝飾,且利用地勢依山開鑿,不另興建高大的墳堆。可是後來在晉建興年間,有人盜掘了文帝的霸陵,卻發現了大量的金銀財寶,致使當時的晉愍帝都大為驚嘆:「漢陵中物何乃多邪!」手下回答說: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霸陵在諸陵中已經算是很簡樸了。
說一套,做一套,是不是歷史上所謂的明君聖主,宰老百姓時相對沒那麼狠,我們就要感恩戴德了?
事實上,被史書誇上天的「文景之治」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美。當時賦稅是很輕,天下也太平,但真正得益的其實是富豪與權貴,他們可以發行貨幣,壟斷鹽鐵生產,買官,買爵,蓄奴,花錢免罪,放高利貸,兼并土地……只要有錢有勢就行。文帝初期,列侯與諸侯王及他們的母親妻兒,還有二千石以上的政府高官,甚至可以隨意逮捕平民。另外,世人皆稱道文景時國家徵稅僅三十分之一,然而史書中還有一筆記載卻被大家忽視了,那就是當時在民間,地主對佃戶所抽之稅竟然超過二分之一!而且是合法的。哈哈,好一個文景之治!
在每一個被盛世陽光普照的天下,都有一幫被晒乾了的小屁民。
還有一次,有個老百姓只是偷了劉邦祭廟(高廟)門上的一個玉環,劉恆就為成就自己的孝名,竟要誅滅那人三族,最後還是廷尉張釋之秉公持法極力勸阻,劉恆這才將那人斬首了事,並因此而得了個從諫如流、輕刑善政的好名聲。
大概皇帝本就是這世上最骯髒的職業罷,所以相對而言,劉恆已算是最開明最仁慈的一個了,因而司馬遷誇他「德至盛也」,班固也對他大唱讚歌「嗚呼,仁哉!」後世甚至還有人稱他為「三代以後第一賢君」。
這人就怕比,來個稍微仁厚點兒的不容易,那還不得使勁多上點諛詞,否則後世的皇帝哪兒還有動力稍微控制一下自己。
且說劉濞看到兒子活蹦亂跳的去長安,卻躺著回來還都臭了,心內不由杜鵑啼血,百轉千回。老年喪子,世間最痛苦的事兒莫過於此。他悲極生怒,怒極生恨,便怨氣衝天的說道:「高帝當年既稱天下劉姓為一家,吾兒死長安便葬長安,何必來葬!」把送葬的隊伍給趕了回去。從此推脫年老體病,再不踏入長安半步,發誓不至黃泉,永不朝見漢帝。
劉濞不尊藩臣之禮、情緒極大,劉恆卻是個好脾氣,他安然接收了吳太子的屍體,將其厚葬在了長安皇家陵墓,接著又按照古人尊敬長老的規制,派人送了劉濞些倚幾、手杖等祝壽物品,允許他免於朝見,從今往後就在吳地好好養老,千萬彆氣壞了身子,老哥的健康就是小弟最大的願望,咱們始終是幸福快樂的一家人。
劉恆以柔克剛,劉濞也找不出茬鬧事,現在他只有等了。劉恆不是說他老嗎?那他倒要比比看,他和劉恆究竟誰活的更長。
果然,劉恆先一步死了。那這樣可就怪不得劉濞了,在劉濞眼裡,漢朝政府也並不他吳國更強,因為天下最大的銅礦與最富饒的東海都在吳國境內,所以憑藉著鑄幣、冶金、造船、鹽業、漁獲五大經濟支柱產業,吳國率先富了起來,並超越小康,從一幫發展中郡國之間晉陞成了一個發達諸侯國。據史書記載,吳國國用之富饒,以至可以不用向百姓收稅,所以每年都有大批因破產而脫籍逃亡的百姓湧向江東之地,使得吳國國力大增。除此之外,就連朝廷慣常的徭役,吳國政府也都出錢代為百姓支應,擺明了是要讓漢朝難看,在老百姓面前顯得好像吳王更愛民似的,搞得吳國人都拿他當聖君擁戴。逢年過節,吳王劉濞還要去禮敬和慰問知識分子,資助他們的生活,發發大紅包;另外劉濞還長期收容各郡國的逃犯與亡命徒,為他們提供政治避難,擺明了就是要跟漢朝對著干。
總之,吳王劉濞現在是財大氣粗腰桿硬、招降納叛牛人多,劉啟這小毛孩識相還則罷了,若是不識相,劉濞無奈,也只好將這小堂侄教訓一番,以報殺子之仇,以泄心頭之恨,以洗刷父親劉仲之恥辱,取劉邦一脈而代之!
圖:今揚州大王廟,又名吳王廟,俗稱邗溝財神廟,供奉著吳王夫差與吳王劉濞兩位財神,夫差自然比劉濞的名氣大,但論貢獻,劉濞不比他小,地方志《揚州畫舫錄》云:「自茱萸灣通海陵,如皋、磻溪,此吳王濞所開之河,今運鹽道也。」可見吳王劉濞對吳地亦有功德,正如殿前兩幅楹聯所言:「曾以恩威遺德澤,不因成敗論英雄」、「遺愛成神鄉俗流傳借元寶,降康祈福世風和順享太平」,飽含著揚州人民對兩位吳王的感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