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她的孩子總生病?談談 「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

為什麼她的孩子總生病?談談 「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

關於「孟喬森綜合症」,它究竟是不是「只是裝病」,以及「總是裝病的人是不是就是孟喬森綜合症」,「這些病人只會傷害自己嗎」等等這些問題,我在這一篇中將給大家帶來一些解釋。




孟喬森綜合症的發現,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




1951年,英國的內分泌代謝科醫生 Richard Asher,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孟喬森綜合症 (Munchasesen"s Syndrome, 1951, in Lancet 1951 Feb 10)》的論文。在文中,他介紹了一名典型的孟喬森綜合症患者 Thomas Beaches 的癥狀。




Thomas Beaches 在被 Asher 醫生接診的時候,是他剛剛做完腹部手術後第二天,與看護的護士發生衝突之後的事情。這名47歲的男子在來到中央米德塞克斯醫院(Central Middlesex Hospital)時,描述了自己嚴重腹痛的癥狀,由於當時沒有超聲波檢測技術,於是醫生通過視診和病人自己的描述,認為是急性腸梗阻,為他安排了腹部手術。然而在腹腔里,醫生們並沒有發現任何的病變,於是將其刀口縫好後送回了病房。蘇醒之後,Thomas 大喊大叫,認為護士在他接受麻醉期間,從他的錢包里偷了錢,並且聲稱要直接出院。考慮到病人尚未從手術後恢復,於是在給予了 Thomas 一些鎮定劑之後,院方將這位患者交給了 Asher 醫生。




Asher 醫生在隨後的問診中,聽到了這位病人的一些傳奇經歷:他在1942年乘船經過印度洋時,船隻遭到了日軍潛艇的襲擊,他在海上漂了2天之後被日軍俘虜,隨後被關押在馬來亞的戰俘營中,遭到了虐待,直到1945年被解救出來。因為日本人的拷打,他的腹部留下了幾個瘺孔,導致了嚴重的腹部潰瘍。在戰後,他從1946年開始持續接受了11次手術,才將腹部的傷勢治好。




Asher 醫生仔細地檢查了 Thomas 的腹部,發現確實如他所言,在他的腹部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手術痕迹。然而,從 Thomas 的病歷中,他卻發現了這名病人在8天前,剛剛從倫敦的聖詹姆斯醫院出院。為了搞清病人的情況,Asher 醫生前往這家醫院進行調查,才發現自己正在經手的這名患者,在聖詹姆斯醫院早已「人盡皆知」。從1943年起,Thomas Beaches 就已經開始頻繁在聖詹姆斯醫院露面,在不同的科室訴說著自己具有各種各樣的病狀。由於腹部瘺孔,他在這家醫院接受了2次手術,但對於瘺孔的成形原因,醫生和患者卻有不同的說法。根據 Thomas 自己宣稱,這些瘺孔是由於他「所乘坐的商船在日德蘭海峽被德軍潛艇擊沉,受重傷後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時形成的,而當時進行手術的醫生則懷疑,這是患者在生活中遭到的腹部外傷,但卻沒有及時治療導致的。「不排除有自殘的可能」,那名負責手術的醫生對 Asher 醫生說。




按照聖詹姆斯醫院的指引,Asher 醫生又來到了諾福克郡,在這裡的一家醫院裡也有著 Thomas 的就診記錄。1949年6月23日,Thomas 因為急性腸梗阻而住進了這家醫院,並且聲稱自己是一名在一戰時就入伍的皇家空軍老兵,1942年在德國曼海姆上空執行轟炸任務時,被德軍擊墜俘虜,之後接受了8次腹部手術以及3次消化道縫合。他在諾福克接受了胃內物清除和手術準備之後,卻在手術當天從醫院不辭而別。




在自己的論文中,Asher 醫生也談到了另外兩名具有類似癥狀的病人:她們反覆出入於各家醫院,不斷地出現嘔吐、腹痛甚至便血的癥狀,然而所有的腹腔手術都無法發現病因。另外,這些病患也都對自己經歷的描述「顛三倒四」,甚至同一段故事,在時間點上都無法吻合。




然而,與那些以「醫療事故」為由敲詐醫院的「醫鬧」不同,這些患者從不跟醫院索要金錢,而是不斷地偽裝出「需要住院」、「需要手術」的危重病情。Asher 醫生認為,這些人的「裝病」,其實是一種精神問題,於是便整理了這些病人的治療履歷,寫成了這篇論文。而這也就是「孟喬森綜合症」的發現經過。




Richard Asher 醫生在1964年,他52歲時放棄了一切職務,停止了他在醫療方面的研究。1969年,他在家服毒自盡。在此之前,他已經被抑鬱症折磨了10年之久。









在上一篇中,我們曾經談到「孟喬森綜合症」(按照 DSM -V 的稱呼,心理學界目前對其的正式名稱為 虛假性障礙 Factitious Disorder )的表現分為三種:心理型、身體型以及心理身體綜合型。事實上,根據一項來自於臨床的研究,在醫院的各種科室中,都曾經出現過孟喬森綜合症患者的身影,其中「患者聚集程度」最高的是精神科(18.5%)和急診室(11.7%),其次為神經科(9.9%)和傳染病科(8.6%),在腫瘤科最少(1.9%)。(

A Systematic Review on Factitious Disorders: Psychopathology and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I. Caselli and others, 2018, Neuropsychiatry London (2018) 8(1) 281-292




由於孟喬森綜合症的患者在偽裝病症時,需要表現出貼近真實的疾病癥狀,因此他們會傾向於選擇一些媒體上經常可以見到的病症,以及這些病症中較難從外觀上發現,但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陳述和行為來表達的癥狀;對於一些「對自己比較狠」的患者來說,主動製造出外傷再去醫院,這也許是最為可信的一種做法 —— 這也導致了急診室中會出現較多的孟喬森綜合症的患者。




在孟喬森綜合症被作為一種精神癥狀提出之後,最初的2/3的病例都來自於英國 —— 這是由於其他各國都尚未將這種病症單獨進行鑒別的緣故。到了1970年代,這種病症的識別開始在各國之間變得較為普遍,關於這些患者的一些研究和統計也進行得比較順利。




通過臨床診斷與警方的罪案記錄進行對比,研究者們發現大多數的虛偽性障礙患者,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反社會性格,例如習慣性說謊、喜歡自我粉飾、自圓其說,而且普遍易怒,自尊心過度旺盛,喜歡迴避問題,情緒波動明顯,自我意識過剩等等 —— 這些患者往往在生活中,無法和他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關係,並且有小偷小摸、酗酒鬧事等等輕微犯罪行為。




另一方面,這些患者儘管期待接受治療,希望有人能夠給予他們關懷和照料,但是基本上會拒絕接受針對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以身體上的病症為由去接受診斷。




隨著一些醫療檢查手段,例如B超、CT、血管造影等等的普及,孟喬森綜合症患者們的「病症」,也從最初經常出現的「腹部劇痛」、「頭痛欲裂」這些癥狀,開始向著更加難以檢測到的病症轉移 —— 偽裝精神問題、心理創傷、免疫系統疾病(艾滋病或HIV攜帶)等等。




而孟喬森綜合症的另一種轉移,也在悄悄發生著。




1977 年,英國發現了一起非常奇怪的小兒病例。




患者6歲,女孩。在她僅僅8個月大的時候,她的母親發現在尿布上經常出現黃色的膿液,於是帶她就診。經過醫生診斷,確認為尿道感染。儘管新生兒尿道感染並不常見,但普遍通過抗生素的治療都可以痊癒,於是醫生便開始對女孩進行相應治療。




然而,她的癥狀並沒有發生明顯的好轉。從3歲起,醫生向患兒開出的抗生素已經增至7種,而女孩也開始出現了抗生素治療的副作用 —— 真菌感染。她持續排出帶有惡臭的血尿,持續低燒,甚至外陰也出現了炎症的跡象。於是治療被迫中止。




在轉入新的醫院後,醫生對她進行了尿道造影、膀胱造影、膀胱鏡等等檢查,然而並未發現任何異常的現象。儘管使用的抗生素強度越來越高,但女孩的病狀並未因此減輕。於是醫生開始要求女孩住院,留院進行觀察。




女孩的父親常年上夜班,對女孩的日常照顧都由這名全職母親負責。




很快,醫生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當女孩排出血尿之後,之後的尿液就完全正常,在化驗中也看不到任何感染的跡象。當癥狀消失2、3天後,醫生們只得讓女孩出院。但是,每當她出院後不到一周時間,就會再次出現血尿,不得不回到病房。




在這段時間的治療之中,女孩的父母始終表現得非常盡責,而且具有耐心。女孩的母親會形影不離地看護在女孩的病床邊,並且積極地與醫生交換著女孩病情的信息。最終,醫生們決定將女孩留在醫院裡,進行一周時間的觀察,以確定病因。為了照顧女兒,母親甚至24小時來到醫院進行陪床。母親的愛女之心,也讓醫生們非常感動,他們決心一定要幫助這名女孩,讓她早日徹底康復。




在女孩住院後的第二天,血尿的癥狀再次出現了。與平時不同的是,她在早、中、晚三次排尿的過程中,除了中午的尿液正常以外,早晨和夜晚都出現了血尿。醫生們立即對這些尿液進行取樣後開始化驗。然而化驗的結果卻讓醫生們百思不得其解。




在女孩早晨的尿樣中,醫生們發現了大腸桿菌;中午的尿樣完全正常,大腸桿菌不見蹤影;然而到了晚上的尿樣,醫生們也同樣發現了細菌,但卻是腸道變形桿菌,與早晨的尿樣中的細菌完全不同。




「是不是在取尿樣的時候,樣本被污染了?」一名醫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參加會診的醫生們立即叫來了負責對女孩取尿樣的護士,詢問了取尿樣的流程。護士老實地回答說,因為孩子的母親就在身邊,因此取尿樣都是由孩子的母親代為完成的。




於是,醫生指示這名護士,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一定要在母親取尿樣的時候,在現場監督。從第3天起直到第6天,女孩的尿樣再也沒有出現過異常。第7天,醫生有意指示這名護士不要在取尿樣時出現,讓女孩母親獨自完成取樣。果然,這一天的尿樣再次出現了問題。




在7天的住院期間,在護士監督下進行45次排尿採樣,化驗結果完全正常;由女孩母親單獨完成的尿液取樣12次,都出現了問題。




問題已經很明顯了:

女孩的尿樣被母親動了手腳。




醫生們一方面將此事報告了警察,另一方面也對女孩的母親進行了單獨的談話。在談話中,醫生們得知女孩的母親正巧在例假期間,於是也對她的尿樣進行了取樣並進行化驗。




在女孩母親的尿樣中,醫生們對其中的紅血球酸性磷酸酶進行了分析,確認為Bb型。這與從先前女孩血尿的樣本中提取出的紅血球酸性磷酸酶的類型完全相同。而更重要的是,女孩自身的紅血球酸性磷酸酶的類型卻並不是Bb型。因此,醫生們初步判斷,女孩那些不正常的尿樣,其實是來自於女孩的母親。




另外,通過尿樣的分析,醫生們發現其實女孩的母親患有非常嚴重的尿道感染,但是她自己卻一直拒絕治療。反而是她那完全健康的女兒,卻不得不在年僅3歲的時候,接受了6次麻醉檢查,5次膀胱鏡,接受了大劑量的抗生素治療。醫生們對女孩先後進行過16次會診,尿樣培養150次,安排了12次長短不一的住院。自始至終,這名母親通過不斷偽造尿樣的方式,在醫生和丈夫面前不斷地扮演著一名優秀母親的角色,卻因此讓女兒接受了這樣的折磨的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在警方和醫院的勸說下,女孩的母親接受了精神科的治療。在她接受精神治療的期間,女孩被父親接走出院。一個月後,女孩的父親向法院提出了訴訟,以兒童虐待為由,要求與女孩母親離婚,並剝奪她的監護權及探視權。




這起病例,就是由 Roy Meadow 醫生於1977年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兒童虐待的盲區》(

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the hinterland of child abuse. Roy Meadow, Lancet 1977 Feb, 343 - 345

) 中的真實案例。




從這一年開始,「 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 (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MSP) 」開始走入了大眾的視野。為了與之區別,之前的孟喬森綜合症,也被稱為「自身型孟喬森綜合症 (Munchausen Syndrome by Self, MSS) 」。




「戰勝疾病需要勇氣。我們其實都有勇氣,只是需要稍微努力去發現它。 」


( Healing takes courage, and we all have courage, even if we have to dig a little to find it.)





這句話被寫在一個名叫 「Garnett"s Journey」 的博客首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被視作是一個勇敢的母親,帶著自己幼小的兒子去戰勝病魔的戰鬥口號。在這個博客里,27歲的母親 Lacey Spears 記錄了自己幼小的兒子 Garnett 與先天疾病作鬥爭的過程。




博客地址: garnettsjourney.blogspot.com




和大多數母親一樣,Lacey 喜歡曬娃。她在網上曬出了自己的寶寶穿著各種可愛的衣服,在公園裡、車上、後院的游泳池裡嬉戲的照片。在她的照片里,僅僅5歲的 Garnett 是那麼陽光,那麼可愛,這一切都與他小小年紀,就曾經23次住院,7次外科手術的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他的病歷中,我們可以發現儘管 Garnett 還很幼小,但已經遭遇過了耳部感染、中風、心臟早搏、消化系統疾病、細菌性腸炎、背部痙攣等等複雜的病症。








(和母親 Lacey 在一起的 Garnett Spears)





Lacey 是個單身母親,22歲時生下 Garnett。據她的博客介紹,在2011年秋天,孩子的生父 Blake 在一次車禍中喪生,隨後母子兩人從阿拉巴馬州搬到了紐約北部的 Chestnut Ridge 鎮。Lacey 在附近一所診所找到了一份護工的工作。


2011年6月,在她的博客上,她寫道:



「作為母親,我希望能夠保護我的孩子,讓他遠離一切可能傷害他的事情。每當他問起我,「爸爸去哪兒了」,我總是不知道怎麼回答。但是今天,我對他說「爸爸就在你的身體里,在你的小鼻子里,你的小耳朵里,你的小胳膊里。你身體里有爸爸的一半,也有媽媽的一半,我們會永遠陪著你,保護著你」。也許有一天,他還會問起這個事情,但我現在只想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




2012年9月,她同樣寫下了非常正能量的一段:



「我們兩個相依為命已經過了幾乎整整一年,沒有我的摯愛,Garnett 的父親在身邊。這種生活並不輕鬆,也沒有什麼快樂可言。過去的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我覺得明年會變的好一些,但我們仍會勇敢前行。」





同時,Lacey 也將她和兒子 Garnett 的照片放在了 Facebook 上。短短几個月時間,她就拿到了上千個「贊!」。人們都為她和 Garnett 的勇敢而深深感動著,甚至建立起了一些小型的後援會。




2014年1月17日,Garnett 因為急性腎衰竭,而住進了紐約的 Nyack 醫院。然而,由於病情發展過於迅速,在1月19日,他被用直升機緊急轉到了 Maria Fareri 兒童醫院的重症監護室,進行了緊急搶救。




然而回天乏術,在1月22日,Garnett 被宣布腦死亡。1月23日,年僅5歲的 Garnett 匆匆地離開了人世。Lacey 當即哭得痛不欲生,並在博客和 Facebook 上發布了消息:




「我甜蜜的小天使永遠地離開了,回到了那個屬於他的地方。願他和我們、你們大家都能夠得到平靜。我永遠愛你。」




Lacey 和 Garnett 的這些與疾病鬥爭的經歷,很快吸引了很多出版商找到她,希望她能夠授權將博客上的內容出版,成為一本「紀念 Garnett 的書」。然而,就在出版事宜尚在商談之中,2014年4月4日,警方負責屍檢的法醫卻提出了 Garnett 的屍檢報告,

死因系他殺




Lacey 的反應是迅速的:她立即刪除了博客上自2012年9月之後的全部內容,並且對媒體宣稱,Garnett 的死如果被證明是醫院的疏忽所導致,她一定會控告他們到傾家蕩產。




2014年6月17日,Westchester郡的陪審團以二級謀殺罪和一級致人死亡罪,對孩子的母親 Lacey Spears 進行指控。




2015年2月3日,Lacey Spears 的謀殺案開庭審判。在開庭時,Lacey 聲淚俱下地對法庭說,自己要比世上的一切更愛自己的兒子,怎麼可能會下手殺害他。並且她堅持稱,兒子 Garnett 的死一定與院方的過失有關,要求法庭詳細調查此案。Lacey 的網上支持者們也紛紛響應她的號召,對 Maria Fareri 兒童醫院展開了輿論攻勢。




2015年2月7日,檢方出示了重要的證據:在死去的 Garnett 的遺體中,法醫經過血液化驗,發現在他的體內含有足以致死劑量的食鹽成分。同時,在 Lacey 家中發現的流體食物餵食袋中,警方也發現了完全超出正常濃度的食鹽成分。根據法醫的鑒定,被告 Lacey 使用了餵食袋,將導管直接插入了 Garnett 的食道,使其攝入了致死劑量的食鹽 —— 食鹽的致死量為每公斤體重5克。根據推斷,在 Garnett 最後一次緊急住院之前,Lacey 曾經一次性給他吞下了超過50克的食鹽。




在 Garnett 的食道和胃中,法醫發現了嚴重的腐蝕。結合 Garnett 在送入急診時已經陷入深度昏迷等等癥狀,警方認定 Lacey 是有意使用了大劑量的食鹽毒死了自己的兒子 Garnett。




使用餵食袋的原因是,如此大劑量的食鹽,經口服用的話必然會被孩子拒絕,甚至發生嘔吐。而如果使用可以直接伸進食道的餵食袋,就可以順利地將這些食鹽灌到孩子的胃裡。




Lacey 自始至終拒絕認罪,但證據面前,她無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在法庭上,檢方提出由於母親 Lacey 「

具有異常的希望獲得他人關注

」的心態,因此利用了自己年幼的兒子 Garnett 在網上吸引人們的關注。當她偶然間將 Garnett 受傷摔倒後,她對兒子進行鼓勵的內容發至網上後,很多人紛紛前來點贊,效果意外地令她興奮。從此之後,她至少有4次「故意使孩子受傷或患病」的經歷,並且把細節都放到了網上。儘管在事情敗露後,Lacey 在網上進行了刪除,但警方仍然從網頁緩存中找到了她留下的證據。




Lacey 最後一次在博客上發布的信息,是 Garnett 在生命維持機上的最後幾分鐘。




Garnett 的生父事實上仍然在世,他在2011年秋天與 Lacey 離婚。當得知自己的兒子被前妻用食鹽毒死之後,他並沒有保持沉默,而是「希望這個女人在監獄中能夠受最多的苦,但這也比不上她讓我兒子遭遇過的一切」。




根據檢方提出的證據,顯示 Garnett 在死亡前的幾年時間裡,遭遇了完全不必要的過度治療和長期卧床所帶來的痛苦折磨。而這些情況發生的原因,都來自於母親 Lacey 的故意加害行為。




2015年4月8日,距離 Garnett 的死15個月後,Lacey Spears 被法庭判處20年監禁。目前她已經在監獄中服刑。









她自始至終對自己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一事進行否認。




根據美國的司法統計,自2000年以來,每年大約有600-1000名受審者被確診為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的患者,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針對未成年子女的虐待案。在這些虐待案中,

98%的加害者都是孩子的親生母親

,2%左右為繼母。同時,根據這些案犯的過往記錄,有

25%左右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的兒童虐待犯,都曾經是自身型孟喬森綜合症患者






關於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心理學專業的 Rita 也進行了相關的解釋:




關於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由於樣本數量比較少,進行心理學研究也比較困難,與其他人格障礙和精神疾病相比,我們目前所知還比較少。關於這種精神疾病的很多相關特徵,統計結果,形成原因也還在討論中。然而目前學界對於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的比較公認的一個特徵,就是患者的說謊傾向,而這也就加大了研究難度。在Yates和Bass(2017)的研究中,大樣本統計結果顯示,患者中有45.6%從事過醫療相關的職業,然而同時作者也指出,患者很有可能為了讓醫生相信自己的一些主張,而謊稱自己特別懂醫療,來博得醫護工作者的好感和信任。




在DSM-V中,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的學術名稱為 作用於他人的虛偽性障礙(FDIA, 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Another)。




目前,在DSM-V中,被診斷為FDIA需要滿足的條件包括




1. 謊稱,或人為造成他人精神或身體上的病理癥狀


2. 主動對外聲稱受害人受傷或生病


3. 不具備實際的好處和收益,例如保險金等等


4. 行為無法用其他精神問題所解釋




我們來稍微舉例理解一下。




1. 我有一天把我的小貓哈路的鬍子給剪了


2. 我發推送跟讀者們說,我的小貓得了一種怪病,鬍子一夜之間都沒了


3. 我並不是為了讓你們覺得小貓可憐讓你們給我打錢,我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獲得關注


4. 我沒有精神分裂,沒有幻覺或者幻聽




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有可能被判斷為FDIA了。




DSM-V中,關於FDIA收錄了幾種患者有可能出現的行為:




-對癥狀說謊:




我的孩子昨天前天和大前天嘔吐了(其實人家沒有)


我的丈夫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昏厥了(其實人家沒有)


我的母親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抽搐了(其實人家沒有)




-在對被害人身體檢查時,在樣本中動手腳,來操控檢查結果




在我們之前的案例中,那位母親就將孩子的尿樣換成自己尿路感染的尿樣來控制結果。

還有一些案例中,FDIA患者會向正常情況不會出現血液的樣本中(例如大便採樣、尿液採樣等等)滴血,以造成更嚴重的分析結果。




-修改被害者的醫療記錄




-往被害者的身體里注射一些對健康有害,或是並不對症的藥品(胰島素、抗凝血劑、高濃度鹽水),甚至是異物(髒水等等)造成身體出現癥狀或操控醫療樣本




-對被害者的身體實施物理傷害,造成明顯外傷






有些朋友要問了,要是有人虐待孩子,結果被人發現了,這個人為了保護自己,到處說這是孩子自己得了病,那會不會也算FDIA呢,那虐待小孩的人就能借口這種精神疾病脫罪了呀。




對比確診條件,我們可以發現,FDIA的動機,不能是「以此獲得外界獎勵」,而「脫罪」對於虐待者而言屬於外界獎勵,所以並不會被確診為FDIA。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注意到虐待者是因為想要虐待,所以才使小孩產生了癥狀,而FDIA是為了使小孩產生癥狀,才實施虐待,兩者的動機不同,所以理論上虐待小孩的人是不可能使用FDIA脫罪的。對於實施侵害的動機區別,可以通過一些心理學測試來進行分辨。




由於樣本較少(到2017年為止樣本不足500人,Yates, Bass (2017)),研究困難較多,目前對於FDIA患者,我們還並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特徵數據。DSM-V給出的猜測為1%人群符合FDIA的確診條件,然而這個數字在不同研究中差異較大(Denny, Grant, & Pinnock, 2001; Ferrara et al., 2013),目前根據新研究的整理,FDIA患者比例應該遠低於所有人群的1%。




在一篇對比FDIA母親與未患有FDIA,但同樣因子女撫養權上過法庭的對比研究中,我們發現(Day et al., 2017):一部分FDIA患者實際具有高中以上學歷(40%受到過13-20年的教育),30%與配偶分居,20%離婚,以及10%從未結婚。在同一篇對比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測試過程中,患有FDIA的母親防禦心非常強,相較常人而言,更加迫切地試圖隱藏自己不好的一面,抗拒承認自己曾經有過不好的行為(K scale & F scale)。




之前我們提到過明尼蘇達多重人格測試(MMPI-2),這是一種普遍被認為可以行之有效地鑒別精神問題、性格傾向的心理測試。在MMPI-2的Pd這一項當中,FDIA患者組的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普通人)。在此我們不需要知道MMPI-2的Pd是什麼,因為超出了這篇文章的討論,我們只需要知道:Pd分數高,代表這個人容易出現反社會行為,並長期習慣性說謊。




一些作者(Gray & Bentovim, 1996)認為FDIA的出現與婚姻狀況有關:70%的FDIA患者的配偶與其分居或很少出現,或許這些母親想要通過使孩子受傷,來讓配偶回歸家庭或獲得配偶的關注。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患有FDIA的母親們,其實不太擅長做長期打算 ——  她們的很多行為都源於衝動,而這就導致了由於計算失誤而致兒童死亡的案例。然而雖然衝動,FDIA患者並不會表現出過多暴力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她們傾向於避免極端直接物理傷害,而選擇使用更隱蔽的手段(比如注射藥品)來給兒童造成不必要的醫療需求。




到這裡,可能讀者朋友們會發現關於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還存在很多沒有解釋的問題。雖然由於樣本數量的問題,相關數據的可靠性也還需要更多實驗的驗證,但是我們可以就已有的證據在這裡試著回答一下(要記得這些數據隨時可能被更大樣本的研究推翻):




1. 絕大部分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的患者是女性,那男性呢?


Yates, Bass (2017)的論文指出,雖然男性只佔很小一部分,但與20年前相比,男性FDIA患者的數量在上升,而近20年,傳統性別分工(女性帶小孩男性在外)逐漸模糊,更多男性照顧孩子,這兩者之間是否有關係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支持。




2. FDIA患者的特徵之一是不為尋求外界的直接獎勵,那麼獲得關注和同情算不算外界獎勵?


一些前面提到的作者在文章中將「獲得的關注和同情」歸類到「心理滿足」,這與與外界的直接獎勵(如金錢和脫罪)屬於兩個不同類別。




3. FDIA真的不是其他心理問題(比如反社會人格)的其中一種癥狀嗎?


Day et al. (2017) 的研究指出,FDIA在測試中無法滿足其他心理問題的診斷條件,雖然他們在「反社會」這一類別中得分超過常人,但沒有超過臨床判斷標準,也就是說分比常人高,但是想要真的被診斷為臨床精神問題,還不滿足標準。






從虐待自己來獲得安慰,轉為虐待自己的孩子來獲得安慰,同時自己也能夠扮演「偉大的母親」的角色。這可能就是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最可怕之處。




而針對自己的寵物、伴侶、病重年老的父母等等進行的「隱形虐待」,是否也存在著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的情況,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




謝謝各位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淼 的精彩文章:

關於在路上開車時的「規矩」
我曾經以為在日本吃擔擔麵,是一種錯誤

TAG:李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