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在適度,誤在失度,敗在過度!
壹
《黃帝內經》開篇指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的壽命與分寸和度有關:
黃帝問他的老師歧伯: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靈敏;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就衰弱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能夠取法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既不過度操勞,又不過度縱慾,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所以能頤養天年。
岐伯對比上古之人與後來的人,他說,現在的人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慾,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可見,在岐伯眼裡,人只有在有節度的生活中才能頤養天年。分寸和節度,是養生的第一妙法。
貳
人的生活要是失去了分寸和節度,只靠藥物和補藥養生,那就真是捨本逐末了。
所以《黃帝內經》一開始就指出這一點,就是要人明白,任何藥物、任何醫術都不能代替有節奏、有分寸的生活。
人生好在適度。適度的飲食才能滋養身體,過了對身體就是有害的。說話做事也無不如此。
對什麼樣人,就要說什麼話。《增廣賢文》有云:「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朋友之間,可以開開玩笑,說些私密的話題,但也要掌握分寸。對陌生人,則不能過多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以免中了別人的圈套。
《周易》中說,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要學會韜光養晦,蓄積力量。在飛黃騰達的時候,要懂得適可而止,以免樂極生悲。
叄
《周易》認為,高明的人做事,沒有一定的章法,唯一的一點就是要不斷變化,根據事情的形勢,不斷變化,掌握一定的分寸。高明的人知道什麼時候前進、什麼時候退守,這就是聖人的做法;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
歷史上,因為不懂得掌握分寸而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范蠡和文種是幫助勾踐滅吳的兩大功臣。勾踐滅了吳國,開慶功大會,大賞功臣。
這時候,范蠡已經帶著西施,隱姓埋名跑到別國去了。范蠡走前,留給文種一封信,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獵狗燒來吃了。越王這個人,可以跟他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您還是趕快走吧。」
文種不信,依然享受高位,結果有一天,勾踐派人給他送來一口劍。文種一看,正是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口寶劍。他悔恨萬分,最後自刎而死。
反觀之,歷史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是把握分寸,掌握火候的高手,如郭子儀、曾國藩等等。
可見,分寸與節度對人生的重要性。
※容易成為富太太的手相特點!
※八月十五中秋節,教你如何開運旺運及風水禁忌!
TAG:易玲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