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馬未都:人要「戒貪」,不要相信故事,不要相信好事

馬未都:人要「戒貪」,不要相信故事,不要相信好事

收藏家馬未都的收藏經歷可圈可點,他的成功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他的成功經驗更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 要「戒貪」,不要相信故事

馬未都說:「早期收藏,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信息的價值。」

信息從哪裡來?天上掉不下來,只能從與人的接觸交往、結識溝通中來,從對人的研究中來,從廣布的人脈中來,讓別人為你收集和傳遞信息。

這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好感信任,也離不開對人性的洞若觀火、智慧與狡詐的交鋒。

馬未都剛開始收藏的時候,也不懂什麼文物知識,但他非常看重對人的了解,通過「收藏」人脈來縮減信息上的不對等。

當時,他經常提前半個小時趕到上班途中的跳蚤市場,一來看看古董,二來多認識幾個道上的人。只有彼此混熟了,之間產生信任了,對方才會告訴你一些古董知識和交易行規。

同時他還觀察、研究一些人作假欺詐的過程,在人性的漩渦里練就自己識人辨人的本領,提防自己上當受騙。

1990年,馬未都從文壇消失,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

馬未都後來總結出防詐的最重要的一種結論:「所有騙子都在一個地方下功夫,就是怎麼能讓你貪上。」

所以,人要「戒貪」,不要相信故事,不要相信好事。

不貪,別人便無法詐你。

2. 「收藏」人脈,打通信息渠道

不過,馬未都依然相信世上好人多,甚至認為當時的民間收藏很有詩意,買賣古董的人也不是都不守規矩,一些好的規矩大家還是願意遵守。

他說自己運氣好,開始買東西那會兒還沒有什麼沙子,基本上是金子。就是沙,也是金沙。正是這一點,他沒有將自己變成「收藏有詐」的人,堅持以誠待人、善良待人、豪爽待人。

馬未都青年時期與王世襄先生合影

一次,他在國務院宿舍看到一戶人家家裡存放有文物。藏品的主人是一個老人,因為馬未都待人親和有禮,有俠義心腸,喜歡幫助人,老人待他也很好。

每逢老人買白菜和蜂窩煤的時候,他常常很及時地趕過來,不聲不響地幫助老人搬到家裡,從來不嫌棄這活兒有多臟多累。一切辦妥當後,他就洗乾淨兩手,親親熱熱地抱著那個瓶子看,顯得異常喜歡。

看久了,老人被他的熱情和痴心所感動,說你喜歡就拿走吧,沒有讓他掏一分錢。

不能說馬未都耍了小聰明,那時人們對文物收藏都沒有多少意識,他也只是覺得那個瓶子太漂亮了。

馬未都與黃花梨教父楊波先生合影

馬未都還願意跟刑滿釋放人員和收破爛的人交往,而且常常高看一眼、厚愛一分。一個叫「破爛張」的老頭對古玩一竅不通,只知道老東西比新東西值錢,至於值多少錢一概不知。

馬未都沒有因此欺瞞他,占他的便宜。反而,他通常出的錢要比別人給的多一些,張老頭因此特別情願把東西賣給他。

對待其他的人,馬未都也會這樣做。10塊錢可以買到的一個杯子,實實在在給人家20塊,他看重的是通暢的渠道和長久的生意。時間一長,大家都覺得他不錯,有事總是先通報給他。

馬未都與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

「我覺得早期收藏,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信息的價值,東西貴一點兒便宜一點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你能知道誰那裡有東西。」

「收藏」人脈的價值正體現在這裡,這在今天也有很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3. 收藏原則:買時多給點,賣時少要點

名氣大起來的馬未都依然堅持自己的收藏原則:「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一點兒;賣東西的時候,少要一點兒。」而這也正是他「收藏」人脈的原則。

國內有拍賣行以後,他經常被請去當顧問,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個人說了算。一次,拍賣行說有件東西起拍價太高,打算退回去。他問為什麼,他們說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萬元。

箱子打開一看,馬未都愣住了,這件東西竟是明代的。

馬未都馬上告訴他們,瓷器不但是真的,而且還是明代的。他們卻仍舊不信,鑒定後證實了馬未都的結論。

最後,該瓷器拍賣出220萬元的高價。

觀復博物館瓷器收藏

馬未都說:「我但凡有點兒私心,特簡單,我一關蓋說退,然後問清楚是誰的,跟底下人說,打個電話,說現在上不了拍,有人托底你賣不賣,他們都賣。4萬塊你匯過去,這東西就是你的了。但是我受雇於人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始終對著良心說話,對著良心收藏,對著良心幹事,這讓馬未都的人脈始終不短缺,更不會出現盲點,也使他得到的信息始終比別人要快要多,掌握了不少收藏東西的秘訣,也終於成就了今日的收藏界傳奇人物——馬未都。

馬未都說:「收藏首先是怡情,買了件東西,增值了最好,就是不增值,我還收穫了一份感情,這種心態最好。」

4. 收藏要先會享受文化

「有人說你們那個圈裡水有點深,其實水一點都不深,就是水有點混。」馬未都說,自打宋朝有收藏意識以來,古董就在真假之間,考的就是你的眼力。

搞收藏首先是智力投資、情感投資、社會關係投資,最後才是金錢投資,獲利只能說是緣分,真正有感情的沒有幾個捨得往外賣。

搞收藏,你不懂不要下賭注,千萬不要信眼見為實,做局的事情並不少見。

觀復博物館傢具收藏

馬未都說,收藏真正的快樂是文化帶來的享受,「無形大於有形,文化大於科技。明白這個你就知道怎麼付錢了。」

一副奢侈品眼鏡賣上萬,一個大牌的塑料包包賣好幾萬,一個智能手機最多也就賣五六千,這就是最簡單的「文化大於科技」。

而中國人對材料有傳統的喜好,這就抑制了藝術的創造力。「如果你總拿什麼材質、什麼成本來計算文化價值,那隻能說你沒文化。」

5. 超越「物役、物累」,走入收藏化境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老僧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投身收藏數十年的馬未都也經歷了這種思想的轉變,從收藏的表面漸入收藏之本質。

他認為收藏應該是擁有,而不單是佔有;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能夠感受和體味古物深厚歷史文化內在美的本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

一位腰纏萬貫的大款,他可能憑藉財力短時間獲得別人要許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間拍得幾件罕世珍寶。

這當然是日益現代化的中國必然出現也無可厚非的一種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從中獲得某種樂趣。但這種收藏,卻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之愉悅和美感。

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收藏,與既有過程又有結果的收藏,其對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別的。

在與心愛的藏品晤對交流間,馬未都終於發現,收藏是一種心靈感受並融入歷史文化和自然的尋根過程,在古物面前,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於是,我開始尋求一種收藏的新的境界。我終於感悟到了莊子倡導對『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凈、無為、柔弱、不爭』以及『抱一、寡慾、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將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態重新思考收藏、洗滌「物慾」對心靈的污垢,拋棄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

這是馬未都對收藏近乎禪家頓悟式的深刻理解。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乾隆中期,一個造辦處木匠的月俸竟然高過七品縣官!
王世襄、安思遠等傢具大咖的雙11剁手攻略,他們購物車裡都有啥?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