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超級工程中的「長大力量」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就要建一個對得起國家的橋。伶仃洋是有歷史背景的,700多年前,文天祥在那裡寫下了悲壯的詩篇;100多年前,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在那裡打響,我們在這裡建一個橋就是給民族爭氣!」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話音未落,整個長安大學藝術中心掌聲雷動。這是11月8日下午,長安大學「對話:超級工程中的長大力量」傑出校友訪談會上的一幕。
前不久剛通車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當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總工程師呂忠達,我國北方冰凍海域首座特大型橋樑集群工程——青島海灣大橋總工程師邵新鵬,參加訪談會的三位我國路橋專業領域的權威專家,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於長安大學的傑出校友,這次他們受邀回校,和學弟學妹們分享建設超級工程中的奮鬥故事,訴說家國情懷。
「港珠澳大橋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最長的,沉管隧道是埋在海床下面最深的,達到46-47米。」蘇權科向同學們介紹了建造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所做的許多技術創新。他表示,正是工程技術人員立足自主創新,整合全國資源,集體攻關,才研發出了成套的技術、裝備及標準,為世界樹立了新的標準,提供了新的方案。
事實上,在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前,杭州灣大橋和青島海灣大橋也都提出並實施了多項創新技術,填補了我國跨海大橋建設的多項空白,攻克了多個世界性難題。呂忠達和邵新鵬也和同學們分享了建設大橋時各自面臨的困難,所進行的攻堅克難和創新研究,並寄語青年學子要學好基礎課、多實踐,樹立國際化視野,謹記「勤」「勇」「合」三字,建功立業新時代。在場的同學們聽得心潮澎湃,整場訪談掌聲迭起。
據悉,建校至今,長安大學已為國家培養各類專業人才26萬餘人。90%以上的畢業生奔赴祖國基礎設施建設一線,在艱苦的三大基礎行業建功立業。公路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培養人才數量位居全國同類院校首位,占我國交通運輸企業海外建設隊伍半數以上,培養了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行業精英。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