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我想和你好好說話」(深度溝通好文)
點擊上方↑ 「
心理嚴選
」,看看有多少位朋友關注
作者:凌雙,
文章來源:遇見in飛凡心理(ID:fei-xinli
說話之傷,都是暗傷;自帶緩釋效果,若無人點醒,至死不知。
——蔡康永
創傷心理學的研究顯示: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不斷地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等等,會像身體傷害和性傷害一樣,給人帶去創傷和羞恥感。
這種情感上的無形傷害,甚至遠比其他形式的傷害更為持久、深遠。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蔡康永說:說話之傷,都是暗傷,自帶緩釋效果。若無人點醒,至死不知。
你永遠不知道你一句無心的回答,對親人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台灣的一則廣告,就做了這樣真實的測試。
他們以廣告試鏡為名,邀請了幾組家庭。面對鏡頭,試鏡者回憶對親人語氣不好的場景。而此時,另一個房間的家人打來電話,催他或她趕緊過去。試鏡者被要求模擬當時的語氣,不知情的家人卻當了真。鏡頭記錄下的,是家人的失落、沮喪甚至眼淚,當然,還有試鏡者深深的內疚。
1
家庭一
四五歲的女兒在攝影棚等媽媽一起試鏡,可媽媽還沒到。
心急的女兒連著打了兩三通電話。
可等待她的,不是溫柔的安撫,而是同樣焦急,甚至不耐煩的回答:
「你要幹嘛?我在騎車快要到了!等一下!」
「是要怎樣?煩耶幹嘛?一直打!你一直打幹嘛啦。煩咧!拜拜!
!」
隨著媽媽語氣不耐煩的加強,女兒的表情從失落、委屈、最後掛了電話,忍不住就哭了……
而在隔壁攝影棚的媽媽,直到看見工作人員提供的當下視頻,才知道原來自己不經意的情緒性回答,給女兒造成的是深深的傷害。
2
家庭二
一家三口。女兒已經工作,爸媽在攝影棚等她從路上趕來。
媽媽撥通女兒電話,還未開口,就聽見女兒一句:
「喂,幹嘛啦?」
媽媽瞬間有些小心翼翼:誒那個,他說你要趕快過來啊。
在稍稍催促了幾句後,女兒在電話里快速答道「好啦,先這樣拜拜。」
幾分鐘後,媽媽再次撥通女兒電話:
「我都快到了你幹嘛一直打啊。」
「我就快到了啊,我在走路哪知道多久會到。」
此刻,媽媽的臉上,是低沉,委屈,還有一絲不知所措。
隔壁攝影棚的女兒看到媽媽的表情
鼻子突然一酸:
她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沒有辦法顧到別人感受。所以當你真的看到的時候,你會很難過。因為你不想傷害他。」
3
家庭三
老爸撥通女兒電話:
「我在路上了,等下再打給你好不好?」
「我。在。路。上。」
老爸再次撥通女兒的電話:
「不是跟你講過,我快到了嗎?先不要打了啦,煩誒!」
「不要煩啦,拜拜。」
老爸本來還在電話里想和女兒開玩笑,但當女兒說出「不要煩啦」的時候……
他的笑臉,頓時消失了……
儘管像視頻中的所有家庭那樣,女兒終於像老爸說出了那句「對不起」
但,親子溝通中隨處可見的語言傷害,並不像視頻中那樣被我們時時刻刻注意,時時刻刻修復。
4
為什麼對親近的人有時候往往會更不耐煩?
有人分析,這源於「我不會受到傷害」的潛意識,其實是一種更為親密的心理體驗。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經驗的核心是個體分離帶來的「存在性焦慮」,而建立親密關係正是為了應對這種基本感受。一旦親密關係因為種種原因被打破,斷裂感帶來的將是恐懼與空虛。
試著想想,如果你所在乎的人,言語行動間透露出敷衍、冷淡或是厭煩來,你會不會也有心裡一陣被掏空的感覺?
你一句無意的回答,對家人來說卻是言語的中傷。
而長期以往,就會形成「內在的批判聲音」,這是一種內化了的批評聲,常常存在於一個人的大腦中,會在他做某些事情或者評價自己時出現。
有點像自言自語,
但是卻對自己充滿了否定和批判,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自卑。
在一些消極事件發生時,有些人腦中會出現這種聲音。
比如「我不夠好,所以好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或者「倒霉的事情就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一無是處」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承受著外界的苛責與批判,他們人格中消極一面就會得到滋養,不斷壯大,這一面被稱為「反自我」。
也就是說,常常被苛責的孩子,即便成年後苛責他們的人已經不存在了,他也會把這個人對他的態度變成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時常苛責自己。
Facebook上一組親子教育圖片列舉了「壞父母」的11種表現,其中有7種都是不好好說話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堅持自我,那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你總是在公共場合批評教育他們;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氣,那是因為你給他們的讚揚不夠,他們只有行為不當的時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總是命令他們,不在意他們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的,什麼都不告訴你,那是因為你總是愛打擊他們;
……
作為父母,你要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言語傷害對孩子影響深遠。
它所有的痕迹都刻在了孩子心裡,而且確實會改變人的生理結構——大腦結構。
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帶著一個「受損」的大腦結構一直到成年,就別在成長過程中用「暴力語言」傷害他。
作為孩子,我們總免不了和父母發生一些觀念上的衝突。
我們可以默默地聽,再慢慢安撫長輩。
比如運用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進行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
什麼叫巴納姆效應?就是人們普遍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比如「其實你表面逞強,內心卻無比脆弱善良」等。
久而久之,長輩的嘮叨慢慢減少。
曾有個朋友就深諳這一點,當她的婆婆第一次對她各種抱怨的時候,她只默默地聽著不做任何辯解,等老人氣消了她跑過去對婆婆說:
「媽,我知道你就是刀子嘴豆腐心。這麼些年來,你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心裡清楚你是氣頭上才說這些氣話,我才不會往心裡去呢。只是媽,人說火大傷身,我挨事小,你氣壞了身子就不值了。」
後來她的婆婆脾氣就變得好多了,逢人就誇她自己的媳婦通情達理,再也不對媳婦有任何抱怨了。
《奇葩說》的老奇葩、「辯論之神」黃執中說:
人生的困擾,說到底,十之八九,問題都出在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困擾,說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
而心理學,這門研究人類心理發展過程的科學,應用到生活中,或許也就不過一句話:
「如果愛,請慢慢地,好好地,和我多說一些話。」
說說你的感想/故事?
(點右下「寫留言」)
猜 你 喜 歡
「親愛的未來親家,求你把我女兒接走輔導作業!」竟然有人接招,網友笑著笑著就哭了
客官,看過來
微信後台改版後,容易錯過消息
按下面的 3 步,一秒給我們點亮小星星 ?
每晚九點,用心理學解讀生活
限免下載 海量資料
點擊掃碼關注心理嚴選
回復
520
即可
(直接發下載鏈接!)
▼
學習更多:回復「
167
」收割167篇心理嚴選好文
猜 你 喜 歡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點完贊,記得留言哦
※孫儷躲在廁所擦口紅,我洗著衣服追劇:誰也別笑誰,當媽的都是賊
※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竟是一本育兒經!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