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子刊指出,到2030年,慢病過早死亡率降低1/3,則全球30~70歲人群的預期壽命可延長0.80歲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3.4旨在到2030年,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所致的過早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柳葉刀全球健康》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分析指出,如果實現這一目標,全球30~70歲人群的預期壽命預計延長0.80歲。
同時,如果實現四種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糖尿病降低三分之一就是預期壽命延長0.64歲。
這些增長可能看起來很小,但在2015年,全球30-70歲人口的預期壽命是36.7歲,最長的壽命也不過是40.0歲,因此這一增長是巨大的。
該研究結果提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大受益者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在這些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過早死亡率最高。
研究者通過分析2000-2015年的趨勢,不看好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能實現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過早死亡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
同期述評指出,來自高收入國家流行病學轉變的證據表明,長期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變化很少是線性的。過去幾十年中,高收入國家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的下降通常伴隨著長期的緩慢下降甚至上升,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正經歷這樣的狀況。
對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而言,如果像高收入國家發生的那樣,成功實施危險因素的干預措施,將在未來幾年中將會出現比2000-2015年更快的下降,並且實現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過早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更大。
而高收入國家目前CVD死亡率下降的放緩,因為風險因素流行率下降到已經較低的水平之後再降低則變得更具挑戰性,在這些國家,到2030年實現減少三分之一的目標可能比過去更難以實現。
研究者沒有分析男性和女性NCD死亡率變化趨勢。
述評指出,儘管SDG 3.4沒有包括性別特異性目標,但是由於男、女各自不同的危險因素,非傳染性疾病過早死亡率的變化通常不同。
高收入國家的經驗表明,男性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高峰顯著高於女性,這主要是因為吸煙率更高。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目前男性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過早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因此SDG 3.4的實現將主要來源於男性死亡率的下降和男性危險因素流行控制。
該研究使用世衛組織的全球衛生估計,該估計從一系列來源獲得死亡率數據,包括民事登記和生命統計(CRVS)系統,並對質量不佳的全因死亡率數據和特定原因死亡率數據進行各種調整。
來源:[1]Cao B, Bray F, IlbawiA, et al. Effect on longevity of one-third reduction in premature mortality from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by 2030: a global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health target. Lancet Glob Health. 2018; 6: e1288-e1296.
※Framingham心臟研究70周年紀念:已延續三代人,發表3698篇文章
※中國心力衰竭指南五大更新,按射血分數分為三類,使用ARNI成I類推薦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