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海內外同誘惑:舌尖導演新片《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

海內外同誘惑:舌尖導演新片《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

原標題:海內外同誘惑:舌尖導演新片《風味人間》再掀美食狂歡!



節日季看什麼最過癮?


不是歪果仁的搞笑集錦


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維多利亞秘密秀台

本月起


海內外華人迎來新的美食盛宴


舌尖導演陳曉卿離開央視後


又一傾情力作


《風味人間》


才是你我在飯桌上共享的正菜!


(觀看渠道:浙江衛視、騰訊視頻)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生一串》,再到《風味人間》,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部美食紀錄片在大家的朋友圈中「霸屏」,把深夜觀看的人饞得嗷嗷叫。


總共8集、剛在騰訊視頻更新了第三集的《風味人間》,總導演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


在他與老班底的共同努力下,這部《風味人間》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廣闊的視野,記錄著食物和食物背後的故事文化,美食足跡遍布六大洲,被大家稱為「舌尖」系列的2.0——「舌尖上的世界」。


因為《風味人間》,陳曉卿如今在網路上多了一個稱號「人間餓爸」,指的是《風味人間》看起來太好吃了,餓得人想叫陳曉卿爸爸……





除了陳曉卿擔任總導演,《風味人間》的解說由李立宏擔任,配樂請來作曲家阿鯤加持,都是《舌尖》的老班底,從鏡頭到聲音、背景樂,也讓不少觀眾找回當年看《舌尖》的激動。「《風味人間》是什麼魔鬼紀錄片,簡直是減肥剋星」「《風味人間》看得我好想吃火腿、冬筍還有大閘蟹啊。哭死了,不知道大晚上看這個幹嘛,比我看吃播(註:吃飯直播)還難受10000000倍。」


前方視頻高能預警


大閘蟹的魅惑


此檔《風味人間》


有什麼特色?

  • 食物尋根之旅,體現人文色彩

8集的《風味人間》,前7集主題分別是「山海之間」「落地生根」「滾滾紅塵」「餚變萬化」「江湖夜雨」「香料歧路」「萬家燈火」,而第8集則相當於花絮,「風味之旅」,主要記錄這部美食紀錄片的誕生過程。


同樣由《舌尖》班底製作,比起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風味人間》這次的主題名稱似乎更抽象。像「山海之間」其實旨在傳遞「一方水土一方人」,從自然地理出發,講述在複雜的地貌與多樣的氣候中,人們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詮釋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集中內蒙高原上的4歲嘎小子吾爾恩, 從小跟著爺爺奶奶放牧, 伴隨羔羊長大, 他雙眼看到的草原和美食世界都離不開家人愛的給予。




當鏡頭聚焦到食物上,就一點也不「抽象」了,陝西的石子饃、甘肅的洋芋攪團、河南的碾轉、四川的冷筍……都是觀眾熟悉又陌生的食物。


陳曉卿曾說過,食物都是有根的。所以在第一集里,觀眾也跟隨著鏡頭從內陸走到海岸,看不同的環境給予人們怎樣的物產資源,而當地人利用這些資源創造出什麼樣的風味,開展了一段「食物尋根之旅」。

  • 利用顯微攝影等手法,揭秘食物細微變化

2012年面世的《舌尖上的中國》,曾號稱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而這次《風味人間》,拍攝技術也進一步升級,運用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去窺見食物細微的變化和紋理。

利用這些拍攝手法,可以看到在腌制的過程中,細小的鹽粒是如何一點點滲入到肉里;也可以看到滷水與豆漿相遇後,如何凝結成豆腐。



從食材間的碰撞反應,到食物在環境下的細微變化,通過微觀攝影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 同一種美食不同的命運,展示中西美食的碰撞

為什麼說這次《風味人間》記錄美食的視角更廣闊,是因為這次出現的不單只有中國美食,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甚至國外美食約佔節目三分之一的篇幅。


《風味人間》預告·行走篇:


跨越六大洲的國內外美食盛宴



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出現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大約20多種特色美食。中西美食在節目里巧妙碰撞,正是節目想「站在全球視角觀察中華美食的流變」的製作初心,在記錄下全球飲食奇特而豐富的同時,探討中國飲食在歷史和地域上的進程。


同樣因火腿出名,在皖南徽州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火腿卻有著不同的「命運」,製作工藝有異曲同工之妙,食用方式卻大大不同;


西班牙技藝最高超的火腿切片大師, 切火腿時是一場鄭重儀式:


然後他會這樣將火腿送入客人的嘴裡:



都是魚生,順德魚生和日本魚生的區別在哪……諸如此類的知識點,節目里都有涉及。


順德魚生:



日本魚生:



不同地方美食的對對碰,也折射出各地域不同的飲食文化和人文內涵,正如陳曉卿說的,「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著文化,人們的許多生活印記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麥,往西傳,遇到了火,變成了披薩麵包;往東傳,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麵條。東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麥的那次『分手』有很大關係。所以食物是所有人類文化的起點。」


導演揭秘節目幕後:

《風味人間》也是「瘋(狂)」味人間


儘管播出之後褒貶皆有,但在豆瓣拿下9.3分的高分,對《風味人間》來說,總歸是個不錯的開場成績。


對於這個「分數」,節目開播前曾在微博良心推薦「節目不算難看,真的」的陳曉卿說,其實播出之前做好了各種思想準備,畢竟現在傳播業態複雜,發生什麼都有可能,「能在豆瓣收穫如此高的評分,我自然開心」。


但他更覺得,這個首播成績是對第一集導演張平的肯定,「她作為一個女導演,一個8歲男孩的母親,一年多里(奔波)在高山、大海、沙漠、密林,幾乎片刻不停。觀眾的評價是對她辛苦付出的最好肯定。」



談及《風味人間》的拍攝,陳曉卿直言,「從頭到尾都艱難。拍紀錄片的,確實艱苦,但我們都是特歡樂地在做這件事情。」


想把一件事做好做極致,過程就註定不會簡單。從節目上,我們只是了解到因為這次拍攝,攝製組跑遍國內外、上山下海、穿越冬夏的艱辛,但其實,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技術幕後,也是相當不容易。儘管陳曉卿說,「抵達觀眾內心,技術不是最重要的……」但他們,還是認真地在做。


首集導演張平:「追著時間點,感覺好像每天都有瘋狗在後面追一樣,特別狼狽」。張平,說拍攝的時候「每天都是挑戰」。節目每一集留給不同導演的,是不一樣的難關,而於「山海之間」的困難之處,就是這集里出現的大部分食材,都具有時效性。「它不像一年四季都存在的菜品或餐廳。食材的採集,牧民轉場,或者漁民捕魚,都是具有時間性的。追這些時間點,就感覺好像每天都有瘋狗在後面追一樣,因為這個時間到就到了,錯過了就沒有了,而且一錯過就是一年,所以會讓人感覺特別狼狽。」


節目里出現的各種中西食物,也都需要團隊幕後事先找資料做調研,「如何發現這些食物和故事。有些食物的發現是個意外,比如甘肅的水缽缽,是非常古老的食物了,我們也是到了當地才發現。除此之外,互聯網的資料,以及國內的同事、朋友,包括總導演陳老師都給予很大的幫助。」


第一集「山海之間」播出之後,台灣小哥鏢旗魚那段也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實際上,張平透露,這一集里,拍攝不確定性最大的就是旗魚的故事,「畢竟就算下雨、下雪的極端天氣,類似土豆、蘑菇這種遲早也還是可以挖的。


旗魚就不一定了,你拍得到拍不到,根本沒法預測。」而且拍攝時因為氣候原因,當地一整年旗魚的漁獲量都不是特別好。為此,張平等人當時還做了兩套預案,「如果沒有拍攝到冬季洄遊的白肉旗魚,就等明年開春,拍攝紅肉旗魚。因為捕撈的鏢魚法都是一樣的。」過程確實也有點坎坷,「拍攝的第一天,連旗魚的影子都沒有看到。一連九天,能做的所有的方式都做了,還是沒有等到旗魚……」


而最終, 觀眾在片子中看到了幾日煎熬後,台灣小哥終於鏢到旗魚的精彩瞬間。


《風味中國》觀看渠道包括浙江衛視、騰訊視頻。 海外華人可通過家裡的電視盒子觀看。 YOUTUBE上目前難以找到完整版本, 但有很多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賞。

(本文綜合編譯自《風味中國》視頻內容以及國內媒體「信息時報"的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進美國休斯頓 的精彩文章:

TAG:走進美國休斯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