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2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2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二、理論特色

唐大潮認為,《性命圭旨》一書有兩大特色:「第一,相當理性地對待三教,沒有為了維護一己之教而貶低儒、釋,採取了『揚長避短』的態度援儒、佛思想學說入道。例如,在對『性』、『命』這一對概念的闡釋上,基本是援儒家理學的思想觀點。然而具體修鍊方法上,修『命』是以道教方法為主,而修『性』則是以佛家的思想方法為主。又如,它認為內丹修鍊分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四個階段,雖然它在對每一個階段及口訣的闡釋上都有援儒、釋思想來說明,但每一階段又都有側重點,或是側重於道教、或側重於佛教、或側重於儒家的思想觀點及方法。第二,在修鍊丹道的每一步驟的論述中,都大量援引道、儒、釋三教著名人士和著作的思想觀點來反覆闡明所說問題,幾乎明代以前各個時代三教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都被援引。」

傅鳳英總結了《性命圭旨》三個特色:「首先,解決了道教內丹術和所謂旁門小術的關係問題。其次,對來自佛教的指責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再次,對內丹終極超越境界的進一步提升。李建章則認為,《性命圭旨》一書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1.提倡性命雙修,反對獨修一物。」「2.主張三教合一,博採眾家之長。」「3.內容充實詳盡,注重修鍊次序。」「4.刪除繁蕪譬喻,獨露大道真詮。」還有「《性命圭旨》一書之所以能夠引起道林的普遍關注,主要原因在於本書所具有的以下幾個特性:「首先,此書具有總結性。」「第二,此書具有完整、嚴密的系統性。」「第三,此書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此外,為便於學者參究,《性命圭旨》的作者還廣集三教內修名言。」

筆者認為該書具有以下特色:

(一) 在介紹丹道理論的方法上:圖文並茂

有普照圖、反照圖、時照圖、內照圖(附有圖說)、太極圖、中心圖、火龍水虎圖、日烏月兔圖、大鼎爐圖、內外三葯圖、順三關圖、盡性了命圖。真土圖、魂魄圖、蟾光圖、降龍圖、伏虎圖、三家相見圖、和合四象圖、取坎填離圖、觀音密咒圖、九鼎煉心圖、八識舊元圖、五氣朝元圖、涵養本源圖、洗心退藏圖、玉液鍊形圖、安神祖竅圖、法輪自轉圖、龍虎交媾圖、蟄藏氣穴圖、行立坐卧圖、採藥歸壺圖、聚火載金圖、乾坤交媾圖、周天璇璣圖、靈丹入鼎圖、火候正圖、長養聖胎圖、嬰兒現形圖、端拱冥心圖、陽神出現圖,既有圖也有詳述,使該功法一目了然,淺顯易懂。

(二) 在採用丹道理論的方法上:守中歸一

對於「玄牝之門」,本文採用了「中」字來闡釋,這個「中」也就是「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惟精唯一,允執厥中」的「中」,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的「中」,《易·坤》「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之「中」,「理五氣」之「中」,釋迦的「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在人身中,乾坤會合的地方是真正的「中」;在人心中,整個天地也在心中。道經認為,天地之間相距十萬八千里,那麼這個中點正好在四萬二千里處。人身好比小天地,心與肚臍相距也有八寸四分,那麼這個「中」正好在四寸二分這個中點上。這個竅門正好在人身體的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之中心,八脈九竅通過經絡連接在一起,中間有一個孔穴,這就是人一身天地的正中間,就是藏元炁的竅門。

知道了這一竅的位置,更要知道其妙用是「一」。這個一是道之一,神之一,水之一,數字之一,一貫的一,協一的一,精一的一,惟一的一,守一的一,歸一的一。歸一也就是抱「一」歸藏「中」裡面,守一就是用「一」存守於中,有「中」就有「一」,「中」用「一」去連接,「一」歸藏於「中」裡面。「一生二,三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陰陽,陰陽變化而生萬物。道是虛無產生的氣,氣生陰陽,陰陽結合生萬物。關於修身也就是性命雙修,最奧妙、最重要的在於老子所說的「守中抱一」。傅鳳英認為:「無論是儒家的存心養性、道家的修心煉性、還是佛家的明心見性,都是以心性的一為本體。而儒家講執中,就是執此心性本體之中;道家講守中,就是守此心性本體之中;佛家講空中,意思是心性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

第三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哲學基礎

道教中有這樣一句話,「順則生人,逆則成仙」,「順則生人」講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至於生人的宇宙生成過程,而「逆則成仙」講的則是通過內丹修鍊,由後天返先天,由人到仙的過程。在這一順一逆兩個過程中,前者是後者的哲學基礎,正是因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過自身的修鍊,最後可以返還於道,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從而實現由人到仙的超越。

性命圭旨 丹道理論探析

作為一部丹道經典,《性命圭旨》在「元集部分」詳細闡述了內丹修鍊的哲學基礎,具體講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道論

(一)道與氣

金岳霖先生曾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在道家道教那裡,道也是最崇高的概念,而作為道教之鼻祖的老子,其思想之核心範疇正是圍繞「道」而展開。《性命圭旨》一書之大道論,其理論正來源於老子。

老子把「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源,認為天地萬物皆為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這是說,「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由「道」所生。雖然「道」創生了天地萬物,但是「道」是無依無待,無形無象的,這並不是說道是絕對的虛無,道又有自己的實在性:「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

其次,「道」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道創生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最後還要復歸於道,即「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老子》第十六章)

再次,自然、社會、人生蘊含著某種哲理,這似乎也是「道」的體現。例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等等。

而《性命圭旨》開篇對道所作的論述是: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恆河沙數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直入鴻濛而還歸溟涬曰道;善集造化而頓超聖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爾靈通曰道;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入剎塵曰道;大包天地曰道;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這是說,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但卻是確實存在的。天地萬物、日月星辰是道,孤單無伴是道,大徹大悟是道,生死分明、無法逃脫是道,細小能入灰塵、大能包羅天地是道,從無到有是道,成佛成仙是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是玄之又玄的、奇妙的,是和宇宙萬物相統一的。道創造了宇宙萬物,又隱含在宇宙萬物之中,道包含著宇宙的悲情、宇宙的精神。但是「道」又是最平凡的,道體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總的來說,《性命圭旨》開篇對「道」的論述,和道家宇宙本源論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後將道最終歸於「氣」,而這就涉及到了「道」的宇宙演化過程。

什麼是道呢?宇宙、世界、物質、意識、信息、能量等等都可以用道來表示。

什麼是氣呢?在道家道教看來,氣有氣與炁之分,炁是先天之氣,氣是後天之氣。而現在多用氣表述,本文在引用古籍中仍保留原文的炁字。在人們的理解中,氣是指空氣、大氣和呼吸之氣,而道教丹道理論認為,世界上的各種物質都是由氣構成的,氣聚則生,氣散則亡。在道教中,氣的內容包括了天地之氣、陰陽之氣、生理之氣、元氣、真氣、呼吸之氣等等。

概括起來,道教中的「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元氣就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元素,而整個宇宙就是由各種不同的元氣組合而成。其次,氣是一種界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存在。人的呼吸之氣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第三,氣是生命產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動力。根據道教的認識,生命的產生和維持都是依賴氣而實現的,氣是所有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所在,如果沒有氣,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

在道教中,氣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之氣是指元氣,對人來說是稟受於父母之氣。後天之氣則是指呼吸之氣,采攝的大自然的清氣。先天之氣之所以稱為元氣,主要是強調它的元始和本原意義,認為元氣是生命產生的源泉和本原,是生命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在生命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且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產生。呼吸之氣之所以被稱之為後天之氣,是在人出生之後才產生的,是後天產生的氣。在道教看來,呼吸之氣的產生依賴於元氣,並通過與元氣的結合使人的現實生命得以產生。

第四,氣是人肉體和精神意識產生存在及其作用發揮的基礎。在人體,雖然神居於一種主導地位,但神卻離不開氣,氣是神產生存在及其作用發揮的基礎。人必須先有氣,有生命的存在,然後才能產生神,神是在人的生命活動基礎上產生並發揮作用的。有氣才有神,無氣就無神。

(三) 宇宙演化的過程

《性命圭旨》之所以把道最終歸結於「氣」,是因為「氣」是丹道理論的基礎。老子把道作為萬物之本原,萬物皆由道產生,以上即是道生萬物的過程。老子雖然提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後來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一思想,認為「通天下一氣耳」,道生萬物即氣生萬物,而且還以自己的方式追溯了萬物的本原,其云:「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莊子·齊物論》)《莊子》的以上闡述,並不是直接來談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而是以邏輯追溯的方式對萬物的本原進行了追問,其理論意義在於開啟了關於宇宙本原追問的哲學思考。《莊子》之後,對道家宇宙論闡述最為系統的是《淮南子》。《淮南子》在《老子》、《莊子》已有宇宙論思想的基礎上,從氣化宇宙論的角度,詳細闡述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其云:「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淮南子·精神訓》)又云:「天墜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淮南子·天文訓》)與《淮南子》時代相近的《易緯·乾鑿度》也曾對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有與《淮南子》類似的描述,其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無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以上可以看出,無論是《淮南子》還是《乾鑿度》,都是循著老子、莊子的理路來談自己的宇宙生成論的,但它們又有自身的時代特色。因漢代氣化宇宙論思想盛行,受此影響,《淮南子》和《乾鑿度》都以氣釋道,雖然它們所言的具體生成過程有些差異,但無非都遵循著由無到有、由道到氣、由無形至有形、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理路,以上特點又被孕育與產生於漢代的道教所繼承。

《性命圭旨》的宇宙論思想是在以上道家道教宇宙生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深受以上思想的影響。氣其實是道的外在表現形式,宇宙的演化過程就是陰陽之氣的交合過程。其雲: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涬涬,窅窅莫測,氤氳活動,含靈至妙,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蕩,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極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為一生二也,是曰虛皇。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賢寓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濕化,無有息焉。是為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也。

《性命圭旨》認為,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充斥天地之間者只有氣,即所謂「一氣蟠集」,因此氣變化莫測,玄妙至極,故曰太乙。而太乙即《莊子》所謂的「無始之始始」,也即老子所謂的「道」。天地開始時,元氣相互鼓盪、混融凝聚、虛靜神聖、變化無窮,呈現混沌狀態,這就是《淮南子》所謂的「太易」,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也即《莊子》所謂的「有始之始始」,又可以稱之為「元始」。混沌一氣一分為二,天地陰陽分離,是謂太極,而太極內含陰陽二氣,故曰「一生二」,又叫做「虛皇」。陰陽二氣分離,天地各安其所,於是有了人,天、地、人三才具備,這就是老子說的「二生三」,又叫做「混元」。陽氣上升,陰氣下沉,相互交合,則「三生萬物」,是謂「六合」。至此,天、地、人、物皆生,時空具現,宇宙生成。

(四) 人的生成過程

《性命圭旨》作為丹道經典,探討宇宙論問題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由宇宙論的問題來講人的生成,即「順則生人」的過程,而其講「順則生人」的過程,又是為了探索人生命的道理,以便於完成「逆則成仙」的修鍊之路。因此,在講完宇宙生成的過程之後,《性命圭旨》就詳細地討論了個體的人的生成過程。

該書認為,人稟先天太乙真氣而生,後經「虛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神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物,化化不間。猶環之無窮。」這是人之自然生成過程。但「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於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謀報渾敦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坤有所含,而實於坎。」人雖也是稟氤氳之氣而生,二八之年其陽最純,也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這時陽氣最盛。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陽氣日消,陰氣日長,人漸漸地衰老,並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有生有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但道教向來主張,「奪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一直在嘗試著通過努力來改變人的命運。《性命圭旨》就認為,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鍊反演宇宙的演化過程,從而達到長生不老。那麼,怎樣才能長生不老呢?與其他內丹經典一樣,《性命圭旨》也認為,要想長生不老,就必須逆著生命的過程,通過修鍊來實現由後天返先天,最終實現與道合真之境。對於這個修鍊過程,儒家稱之為「存心養性」,道家稱之為「修心煉性」,佛家稱之為「明心見性」,其實一也,即都在心性上用功。道家之「修心煉性」,正是如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即讓內心清靜、虛寂到極點,因為只有這樣,心靈才不會受塵世的任何干擾,純凈如水,從而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化虛、返虛合道的修鍊過程,最終完成「逆則成仙」之路。

歡迎關注內丹360,一個專註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道家醫學的三境九重
說下太極十三勢主流說法之疑惑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