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3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3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二、性命論

人之所以要進行修鍊,無非是為了性命而已。因而心性論是道教內丹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有的學派主張「先性後命」,有的學派主張「先命後性」,但都不能逃脫「性命雙修」。《性命圭旨》顧命思義,主要是來談論性命的問題,而其在性命問題上的主要觀點,便是堅持「性命雙修」。李建章說,該書「提倡性命雙修,反對獨修一物……在《性命圭旨》一書中,書中的全部功理和功法都貫穿著性命雙修的精神。」傅鳳英認為:「《性命圭旨》一書,更加深入、全面的揭示了道教性命學的真面目,它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性命說的精髓,力倡道教的性命學。在修鍊的先後次序上,強調性命雙修,堅持性功、命功並重,也就是精、氣、神兼煉的原則,反對孤修一物。但在修行的重要性上,由於受到佛教尤其是禪宗心性論以及宋明心性學說的影響,尤其重視修心。」傅鳳英還認為:「《性命圭旨》中的性命之學,是在對儒、道、釋三教性命之說之精華——心性說進行提煉、概括、吸收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性與命

具體說來,什麼是性?什麼是命?《性命圭旨》: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兩。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此之謂也。」以上強調,有性就有命,有命則有性,性命不可分。在這裡所說的性命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性命是不一樣的,這裡的性命有先天、後天之分。劉一明說:「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氣之命。氣質之性,分定之命,後天有形之性命;天賦之性,道氣之命,先天無形之性命。」先天的性是元始真如,即元神,先天的命是元氣。李道純說:「夫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劉一明說:「氣者,命也。在天為氣,受之於人為命。」而戈國龍認為:「性」代表的是所有的「精神性生命」的範疇,包括人的心、性、神、意識、思維等,「命」代表的是所有的「物質性生命」的範疇,如身、命、氣、精、形等」。在內丹學文獻中,一般把「性命」定義為「神氣」,與性、命有先後天之分一樣,神、氣亦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神即「元神」,後天神即「識神」,先天氣即「元氣」,後天氣即「呼吸氣」。內丹的修鍊即是要由後天之神、氣返還先天之神、氣,而這一過程也就是由後天性、命返還到先天性、命的過程。所以說,丹道修鍊實際上就是修鍊神和氣,通過以神調氣、以氣凝神,最終使神氣融化於虛空。對人體來說,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人有元精、元氣、元神,這是先天所具有的,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元精、元氣、元神會損耗,人的生命就會走向死亡。為了長生就需要修鍊,從後天返回先天,保持全精、全氣、全神就能達到長生不老。在內丹理論中,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先天而滋養於後天。精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之一,對全身五臟六腑以及其他組織器官起著滋養作用,精與人體成長、發育以及生殖功能密切相關。精足則生長發育良好,生殖功能正常,精少則反之。精與氣有相互轉化作用,通過修鍊,精可轉化為氣,氣亦可轉化為精,精氣這種互化,則能使人體生命保持活力。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之精,除了維持臟腑組織器官正常活動需要外,其餘部分藏於腎。神分為元神與識神。元神又叫先天之神,是稟受於父母之神,是無為之神。識神又叫後天之神,是人出生後在認識大自然和社會中產生的各種意識,是有為之神。道教丹道理論認為,元神在清靜無為的狀態下,會顯露出大智大慧,即超出常人的思維。神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著主宰作用,精氣的運行,離不開神的主宰。歸結於一點,性命就是人的精、氣、神。

(二)性命關係

關於性命的關係,《性命圭旨》認為,氣為命,神為性。神來源於性,性是未曾表現出來的神,性是神的本始,神由性而靈通。氣來源於命,命是未曾表現出來的氣,命是氣得本始,氣由命而發出。身中的精氣是性寄託的地方,是命的根。神是命寄託的地方,是性的樞紐。因而精神是性命的根源。「混然子曰,性即神也,命即氣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體也。神氣運化,乃後天之用也。故曰是性命,非神氣也。」混然子認為,性是神,命是氣。性命混合是先天的本體,神氣的運化是後天的用體。「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返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先天的那一點靈光就是元神,是先天之性。氣質之性是後天形成的,經過修鍊要使氣質之性返回到先天之性。「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精實腎宮,而氣融之,故隨氣昇陽為鉛者,此也。精失而元氣不生,元陽不見,何益於我哉?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命者炁也,性者神也,炁則本不離神,神則有時離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在;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不可分,這就是性命之間的基本關係。對於一個人的生存來說,精神和肉體都是不可缺少的。離開肉體,精神不會存在,離開精神的肉體,則是沒有生機活力的物體。也就是說,精、氣、神是人之存在必不可少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三)性命雙修

《性命圭旨》中云:「乃玄門專以氣為命,亦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禪家專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定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豈知性命本不相離,道釋原無二致;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以上認為,歷來佛道在修鍊上各有偏重,道教偏重於修命,禪家偏重於修性,而最終的結果是,道教言命不言性而究不知命,禪宗言性不言命而究不知性。

其又云:「奈妙合之道不明,修性者遺命,且並率性之竅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煉之乎!非流於狂盪,則失於空寂。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修命者遺性,且並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矧能守之乎!非執於有作,則失於無為。不知其性,劫運何逃!」上已提及,性與命兩者的關係是,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性命為一。那麼,與此一樣,修性與修命也不可以偏廢,若存一而遺一,則最終會陷入「不知命」、「不知性」的困局。所以,《性命圭旨》明確主張「性命雙修」,即修性亦要修命,修命亦要修性,方可達「性命妙合」之境。

《性命圭旨》提倡「性命雙修」,並不是主張修性與修命無先後之分。歷來內丹南宗主張先命而後性,北宗則主張先性而後命,在性命先後問題上有分歧。在性命先後問題上,《性命圭旨》的態度是如何呢?其云:「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乃所謂虛空本體,無有盡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由其言「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來看,它顯然主張「盡性」在前,「修命」在後,由「盡性」方可「至命」。其這一思想表現出與全真北宗在性命關係問題上所具有的一致性。

三、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人類亘古不變的話題,被稱之為「終極關懷」。在中國哲學中,儒、釋、道三家都曾對生死問題有自己的思考,或者可以這麼說,儒、釋、道三家之不同,就在於它們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超脫生死的途徑與方法。(一)儒、釋、道三教對生死的不同看法。儒家向來較為關注此岸世界,對彼岸世界採取了存而不論的態度,他們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死生、富貴等皆由天命所決定,並非人力所能左右。當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到死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在孔子看來,對於一個人來說,活好當下,處理好生的問題,是最重要的,至於死的問題,則不要去管它。即認為對此生的世界人都不能好好把握,還談什麼死。雖然儒家不太談論生死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儒家沒有意識到此類問題的存在,只是認為生比死更重要。生雖重於死,但儒家卻反對苟生,一直提倡「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顯然,儒家諱言死,但並不怕死,只是要求死要得其所,即死要死得值,只要死得其所,決不苟生。除此之外,儒家也嚮往「不朽」,但其所謂「不朽」,並不是道教的長生,也不是佛教的脫離生死輪迴,而是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解。儒家所講的「不朽」有三個方面,即立德、立功、立言。《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由此看來,儒家所謂的「不朽」並不是指肉體的長生,也不是指靈魂的永存,而是指精神的不朽。佛教強調人之不死,這並不是指人的肉體不滅,而是人經過十二輪迴,三千世間法,根據現世的德行,人之阿賴耶識是不滅的。人生本身雖是受罪,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聚等八苦,但要脫離這八苦,就要修行。通過修行,人就能破除執相,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死了。但是佛教也強調人的彼岸世界,強調人人成佛。所以佛家主張修行。佛教倡導「頓悟成佛」,掃去各種知識的遮蔽而回歸清凈本心,使清凈本心在瞬間呈現來成就佛界,在佛的境界中,生死瞭然。

道家既認為有此岸世界,又認為有彼岸世界,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都是「道通為一」而已。老子以「道」來詮釋生死,認為「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莊子認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大宗師》)道家承認在此岸世界有生,但在彼岸世界會怎麼樣呢?在道教看來有天堂、地獄之稱謂,有神仙、鬼怪之傳說。行善則可達天國,做惡則會下地獄。神仙如莊子所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遊》)莊子把聖人、神人、至人都列為有成就而逍遙遊的神仙。神仙能「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死生無變於己」,而鬼則相反,《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云:「故仙道貴全身,鬼道貴滅形;仙道貴光明,鬼道貴幽冥;仙道貴長存,鬼道貴消亡;仙道貴清虛,鬼道貴濁辱;仙道貴保安,鬼道貴浮危;仙道貴有身,鬼道貴無形。有道者,長生無為,煉神入妙,歸於大道,形神合契,常存不亡是也。無身者,死滅灰塵,形朽神逝,沉淪九夜,冥冥幽暗是也。」在陰間為鬼,在地獄中受盡折磨,過著悲慘的生活,所以說,道家追求長生,想成為神仙。

以上三教說法不同,但它們都涉及生死問題。三教都承認有生有死,但它們更關心的是如何超越生死,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

二、生死問題的實質

儒家的無始無終是生死的根柢,佛家的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源,而在《性命圭旨》一書中,道家用坤卦、復卦、臨卦、泰卦、大壯卦、夬卦、乾卦表示了人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也就是人的陽氣從一陽到了六陽即達到人生最健康之體。用垢卦、遁卦、否卦、觀卦、剝卦至坤卦,表示了從成人到終老的過程,也就是人的陰氣到了六陰則走向了人生終點。對於人的生死是否也有這樣的循環,此書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人要進行修鍊,使陰氣變為陽氣,也就是「逆成仙」,即虛化為神,神化為氣,氣化為血,血化為形,形化為嬰,嬰化為童,童化為少,少化為壯,壯化為老,老化為死,死又化為虛,虛又化為神,神又化為氣,氣又化為物,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循環。

傅鳳英說:「道家主要是以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理論來闡述生死問題的。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髮的根源和本體,生命既能從道生出發來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謂得道,也就是返本歸根,從個體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還虛合道。出有入無,才是生命的永恆歸宿。」因此,人只要把握這個道,根據順生人、逆成仙進行修鍊,則能超越生死,就能從有生有死進而到無生無死的境界。這也就是說,道家對於生死問題,雖說提倡長生不老,認為人的肉體通過修鍊可能會延長存在的時間,但是卻不能達到永恆,真正不死的其實是經過轉化而來的「陽神」,而不是肉體,這和儒、釋兩家有相似之處。

(三)超越生死——修金丹

人是有生有死的,人們如何超脫生死,跳出輪迴呢?《性命圭旨》屬於全真一派,而全真派的原則就是全其本真、真性永存。全精、全氣、全神,則能超越生死,跳出輪迴。它強調了「順生人,逆成仙」的原則,指出只有修鍊金丹,才是超越生死的正途。書中云:蓋金丹之道,簡而不繁。以虛無為體,以清靜為用。有作以成其始,無為以成其終。從首至尾,並無高遠難行之事。奈何世人,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背明投暗,不亦惑乎!夫金者,堅之稱;丹者,圓之喻。是人毗盧。性海、乾元面目。世尊名之「空不空,如來藏。」老君號之「玄又玄、眾妙門。」以此而言道,謂之無上至尊之道;以此而言法,謂之最上一乘之法。三教聖賢,皆從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於此哉?同時,該書還批判了旁門小術的危害,如好爐火者、視頂門者、運雙睛者、守印堂者、閉息行氣者、休糧辟穀者、密咒驅邪者……以上這些皆為小術,它們對於治療疾病、延長壽命,可能會有些作用,但都不是大道。《性命圭旨》一書認為,只有修鍊金丹才是超脫生死的唯一之路,而且強調在修鍊過程中要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精」是指生命之精華物質,煉精化氣的方法是:訓練定慧之力,注重飲食睡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要「致虛極,守靜篤」,即讓內心清靜、虛寂到極點。做到了這些,生死難道還成問題?綜上所述,《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是建立在天人關係的基礎上的,天是天道,是大自然的規律,萬事萬物都在這種規律的支配下,有生有死。同樣,人也是有生有死的,但人可以運用大自然的規律,對身體和精神進行修鍊,超越生死。

第四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基本內容

《性命圭旨》一書作為道教丹道理論經典,成書於明代,屬於全真派丹法。全真派丹法要求全其本真,即全精、全氣、全神,保全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氣、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損。因此該書遵循了道教修鍊理論的一般程序,即煉己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另外,在該書中,還提出了「返虛合道」這一環節。「煉己築基」是涵養本原、救護命寶。「煉精化氣」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蜇藏氣穴、眾妙歸根。「鍊氣化神」是天人合發、採藥歸壺;乾坤交媾、去礦留金;靈丹入鼎、長養聖胎。「煉神還虛」是嬰兒現形、出離苦海;移神內院、端拱冥心。「返虛合道」是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實際上,《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程序是把人體看作一個性命的載體,人通過修鍊,煉化陰質,增加陽氣。使人體保持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整個的過程是靠元神的主導來完成的。通過元神轉化為真意,使「丹」(即精、氣、神的結合物)逐步壯大,逐步使後天精、氣、神返回先天的精、氣、神,達到全精、全氣、全神,永葆生命長存。具體來說分為:

一、 煉己築基: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這一階段是內丹築基階段,顧名思義涵養本源、救護命寶就是涵養、保養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源就是精、氣、神的全真。為保齊全真就是要補足人體生理機能的虧損,初步打通任、督二脈,為煉丹運葯作準備。其具體的做法是,先要入室靜坐,調身、調心、調息,止念守竅,作到松、靜、自然,心息相依。精、氣、神是維持人生命的三寶,「三寶者精、氣、神也。精,先天一點元陽也;炁,人身未生之初祖炁也;神即性也,天所賦也。此三品上藥,煉精化氣、煉炁化神、煉神化道,三寶之旨也。」。築基功夫就是要補足三寶,使人精滿、氣足、神旺。人的生命力旺盛,便可修鍊內丹。

關於煉已,上陽子曰:「金丹之道,先須煉己,使神全氣盛也,七情不動,五賊不亂,六根天定,精難動搖,方可從事丹道之言。」「煉己:道教內丹術語。亦稱煉己持心、煉己築基。為內丹修鍊之基礎功夫。納甲法中,己納離卦,而離卦在人身為心,故己即心,指安靜不動的真意……故煉己即為凝練元神,轉化識神。」。胡孚琛認為:「第一階段為築基入手功夫,稱為道術。此時玄關一竅未見,主要為修補身體虧損,或鑄劍補精,為煉丹作準備」。

楊玉輝認為:「煉己築基是內丹修鍊的入手功夫。內丹修鍊的目地是要使人體的精、氣、神合而為一,煉就金丹。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回收外散的意識,使人達到精滿氣足神旺三全,以為進一步的精氣神修鍊提供條件。所以內丹修鍊的煉己築基實際上就是為正式修鍊所做的準備工作,其目的除了一般行為的調整之外,主要就是收心入靜。」分為去除妄心、觀心和止念三步。

第一步 去除妄心(空心):人一生下來真心本是無妄的、性智是明凈的。由於受後天環境的影響,人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會使自己本來清湛的神氣開始變得晦暗不明,這樣就會失去精氣,而產生很多雜念,使元神受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丹道修鍊首先要去除雜念,以期恢復人的真心。

第二步 觀心:「應須普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觀心就是要做到耳不旁聽,眼不斜視,返觀內視玄關,從而觀照元神。在靜中進行觀照,保持七情未發之中,保全未被八識污染的本體。對外要止息各種因緣,對內要杜絕各種妄想,返觀、逆聽、調息、閉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各返其根上。修鍊者要使自己的感覺和知覺保持一個靜字,不要被外界和內心的雜念所侵擾,用意識引導眼、耳、鼻、舌、身,使其各部分的功能保全本體,各安其位。這樣,精、神、魂、魄、意這五靈也就能各安其位了。

第三步 止念:俗話常說「一念之差」,念頭是關係人生死的根本。人最初的心是空闊神妙而又澄清的,人在生活中通過五官和外界接觸就會起雜念,就會有虛妄的念頭。丹道理論強調的是要去除雜念,不要被妄念所困,使真心常保,空空蕩蕩,光光凈凈,而永遠存在,永遠不生不滅。這樣,經過觀照本竅,去除雜念,就能洞見本源,清靜如水;時間長了就會心清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工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精神煥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這時,就會胎息發動,有一點元陽真氣從中而出,降落黃庭,進入土釜,貫穿尾閭,穿過夾脊,上衝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身中百竅的陰邪,滌盪五臟六腑的濁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通過意識調節,使自身的感覺、知覺器官保持安靜,時間長了元氣就會生成,並且在小周天運行,這樣就會把身體的各種垃圾排出體外,促進自身的新陳代謝。無異會對人體保持旺盛的精力有重要的作用。

煉已就是對心性的修鍊,是修鍊者必須做的基礎工作。它強調一個「靜」字,不但要求對內要靜,而且對外也要靜,即使內心斷絕一切思慮,對外不去聽、不去看。不但要求身體入靜,心中也要入靜。培煉元神,漸漸積累、恢復元氣,功成就能成仙成佛。

實際上,煉己築基首先是使身心保持安靜,然後通過真意調動呼吸,用真意啟動胎息,在周身中運行,將身體內的毒素、垃圾等等排除體內,目的是為下一階段煉精化氣的修鍊打好基礎。從現代意義來看,「煉己築基」功夫的基本目的就是收心,也就是將外散的意識收回來。這種回收意識的工作是通過「內觀」來完成的,也就是精神內守。要完成觀照,需要安靜的環境,使之不受外界干擾,使精神意識安守於內而不外馳。觀照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真意來調節呼吸,即調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內丹修鍊之所以需要先用調息之法,是因為呼吸對人體氣機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要通過呼吸完成體內物質的運輸和體內外物質的互換,一方面用物質轉化為能量來滿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將體內垃圾及時排出體外,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煉己築基過程中,回收意識是要把人的注意力從感知外物收回到精神意識本身,強化元神在體內的作用。而意識又是主觀抽象的,不實在的,所以觀照的目的是要使一切客觀具體實在的東西從意識中消失,使心意專註於本身的虛無,也就是要使人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當人心真正達到不為外物所侵擾的虛無境界時,人的心念也就真正回到了元神自身,此時也就可以對身體起到調養作用,由是可以用真意引導真氣,以便完成更高級的修鍊。從醫學方面來看,煉己築基功夫無疑對人體有重要作用。入靜對神經系統有調整和修復作用。人由於受環境的影響,會產生驚嚇、恐懼、悲傷、暴躁、亢奮、抑鬱等等現象,長時間生活在這種狀態下不利於人的健康,通過入靜可以得到調整和修復。入靜可以使身體消耗能量減少,肺功能增強,使呼吸系統有效運行。入靜使血壓運行平穩,血、津、液等的質量發生良好的變化,對循環和血液系統有促進作用。入靜促進消化功能,對細菌、病毒有殺傷作用,能夠抵禦疾病的侵襲,增強免疫功能等等。因此,煉己築基對人的修鍊尤為重要。通過煉己築基有利於恢復和加強修鍊者的身心健康。

二、 煉精化氣: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煉精化氣」是內丹修鍊的第二階段,「內丹家以為:精氣神為人身之三寶,內以精為物質基礎。元精雖屬先天,然亦為有形有質之陰物,不能通過督脈、任脈上升至丹田。故須將精與氣合煉,化為精氣相合之陽炁,輕清無質,始能隨真意沿任督周天運轉。此合三精氣神為二炁神的過程為煉精化氣。」

胡孚琛認為,煉精化氣為「初關仙術階段,屬於小周天丹功。小周天又名轉河車,以泥丸宮為鼎,下丹田為爐,行煉精化炁之丹法。這段丹功以元精為藥物,以氣為動力,以神為主宰,最後將精和氣煉化為炁,便是丹母。」楊玉輝說:「按照道教內丹修鍊的語言,煉精化氣是精氣神化歸神氣的『三歸二』的有為功夫。其具體修鍊過程又有四個環節,即採藥、封爐、烹煉、止火。其中,採藥為靜坐中元氣發生,便即時採取,使其升華;封爐為採得葯後送至下爐封存,不使走漏;烹煉為轉動河車,運行小周天,使龍虎交媾,神氣凝結;止火為至烹煉有陽光三現,內葯已生,即停止運煉,以為進一步的大葯修鍊做準備。」煉精化氣是煉元精和氣,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一)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安神祖竅,這個祖竅就是玄關一竅。《性命圭旨》認為,天地之間相距八萬四千里,天地之中在四萬二千里處,人的身體是一個小天地,心與肚臍相距也是八寸四分,其中心正好在四寸二分處。人身的八脈九竅通過經絡連接在一起,中間有一孔穴,這就是人身天地的正中間,也就是藏元始祖氣的竅穴。立命在這裡,存性也在這裡。祖竅也叫玄關一竅,「玄關一竅。自虛無中生。不居於五臟六腑,肢體間無論也。今以其名而言,此關為玄妙機關,故曰玄關。此竅為萬法歸一之地,有獨無對,故曰一竅。一言一蔽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謂死?以黃庭、炁穴、丹田為此中,就是死的。何謂活?以凝神聚炁,現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論,就叫做黃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論,乃算做玄關一竅。」

玄關一竅是丹道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位。因為《性命圭旨》屬於中派,其理論的核心是用「中」來闡釋丹道理論,其將玄關一竅視為「中」,也稱為黃庭、炁穴、丹田,所有的修鍊都圍繞玄關一竅進行。

安神祖竅是將太極元神,涵養於祖竅中,不要急於求成,不得懶惰懈怠,也就是要「守中抱一」。其採用的方法為:「回光內照」,具體操作如下:口中默念「清靜訣」:「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念六——三十六遍而止,然後真意收回祖竅,身心安坐,復歸於太極。這樣直到1-2小時。時間長了,會有各種感觸和內景,不必用意,自然玄關竅開,胎息啟動,虛無元氣則會源源不絕補充進來。這一階段,屬於築基功夫。本階段是用觀照的形式,引導真意「守中抱一」,將元神涵養在祖竅中,為神氣結合作準備。

(二)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蟄藏氣穴就是凝神合氣,使神不離氣,氣不離神——神氣合,性命見,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性命合,則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將祖竅中凝聚的那點陽神,下藏於氣穴之內,又叫做凝神入氣穴。「呼吸相含,神氣相抱,結為丹母,鎮在下田。外則感召天地靈陽之正氣,內則擒制一身鉛汞之英華。如北辰所居,眾星皆拱。久則神氣歸根,性命合一,而大葯孕於其中也。」

心定了則神就會專註,心神專註則心就會平靜而安定,這樣氣就會上升,就會充實,神就會一天天旺盛。神旺氣暢,血液就會流通,血液流通,骨骼就會強壯。骨骼強壯,骨髓充滿,精氣充盈,這樣大葯就會產生,大葯也就是精、氣、神三寶。

其修鍊方法有行、立、坐、卧等功法。行功:在行走時要安詳緩慢,不可趨奔太急,並且要眼視於下,心藏於下丹田。這樣才能心和氣定。使身心相合,神氣相隨,這樣才能悠閑自得,進入忘我境界。立功:腳跟著地,鼻子與天接,兩手自然放鬆,置於大腿兩側。先用真意觀照祖竅,待氣化為津液,然後吞入腹中,直至丹田。目不斜視,耳不旁聞,心無旁騖,觀照下丹田。坐功:自然而坐,操持孔門心法,存心於下丹田氣穴中。不受聲色所困,不放縱身心,一定要保持內心安定。卧功:在睡覺的時候,將神收藏於下丹田氣穴中,與氣交合,水火互相牽制,這樣神不外馳,氣就自然安定。採用的方法為:睡覺時,頭向東,側身而卧,就像龍盤,像狗曲,一手曲臂枕在頭下,一手伸直挨著腹部肚臍處。一隻腳伸著,一隻腳縮著。先閉眼,觀照祖竅,然後將目光送至下丹田。使神氣相合,呼吸含養相協調,這樣就會至虛極,守靜篤。「若知晏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累,鼻息無喘,四肢不動。那一點元神真氣。相依相戀,如爐中火種相似。久久純熟,自然神滿不思睡,氣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欲。元氣自聚,真情自凝,胎嬰自棲,三屍自滅,九蟲自出,所謂睡魔不知從何而去矣。其身自覺安而輕,其心自覺虛而靈,其氣自覺和而清,其身自覺圓而明。若此便入長生路,休問道之成不成。」

在下丹田心息相依也叫調葯,葯即人體的元氣,它有順逆變化,逆行就會返還於氣穴。內丹家據此變化之機,凝神入氣穴,將元精從外攝歸爐內,稱作「調外葯」。「採藥:產葯之景出現時,要不驚不懼,待時而采。當葯產神知,感覺到形成一團暖炁時,說明元炁已經充盈,不老不嫩,當抓住時機,速起武火,吸則有心,呼則無意,目光射定,用吸不用呼,凝神合炁採藥歸爐。起火歸爐後,須在爐中以文火溫養,息息歸根,以伏神炁。」煉藥採藥歸爐之後,然後起火,由文而武,烹藥物,使精化為氣。武火之後再行文火,使心息相依,丹田常溫,火候既足,真氣氤氳不散,便有開關的徵兆。這時丹田發熱,熱極生動,氣足沖關,急行「吸、舐、撮、閉」四字訣,用真意自生死竅引入尾閭穴,沿督脈過三關直上頭頂泥丸宮,稍停後(去礦留金)由任督過絳宮下降回丹田,以運轉河車。丹家稱為「聚火載金,火逼金行」,子午進陽火、退陰符,卯酉沐浴,得小周天丹法。凡遇一動之氣,即要採藥轉河車煉完一周天,如此動而復動,煉而復煉,周而復始。

這一階段主要是小周天鍛煉,用神也就是意識來引導精氣在任督二脈中運行。督脈在身後,起於小腹出於會陰,從後面運行於脊柱內部,向上經後枕骨進入腦內,再向上經過頭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約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脊髓神經。任脈在身前起於小腹,沿腹內上行,經過咽喉,上行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內,約相當於自律神經系統與腑髒的關係。督脈為陽脈之海,是人體諸陽經脈的總匯,與腎、腦、肝有密切聯繫,督脈督領陽氣和真元。任脈為陰脈之海,對陰經起主導和統率作用。因此,通過精氣在任督二脈中運行,可以調節陽氣和血液的運行,能防禦疾病,補益虛損,使人獲得充沛的精力。

三、 鍊氣化神

鍊氣化神是將氣與神合煉,使氣歸神中,煉就純陽之神,是合二為一的修鍊過程。具體講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天地以混混沌沌為太極,人身以窈窈冥冥為太極,天地陰陽結合使萬物生,人的身體陰陽結合,也就是神氣相交,就會產生大葯。大葯的產生與天地萬物出生是一樣的,也是陰陽二氣一施一化,玄黃相交,一稟一受,上下相接,混而為一,故叫混沌。陰陽二氣相接要關注行氣的動和靜,「寂然不動,返本復靜,坤之時也,吾則靜以待之。靜極而動,陽氣潛萌,復之時也,吾則動以應之。當動而或雜之以靜,當靜而或間之以動,或助長於其先,或忘失於其後,則皆非動靜之常矣。夫古之至人,其動也天行,其靜也淵默。當動則動,當靜則靜,自有常法。」

修鍊者要把握此時機,在半夜中靜坐,要凝神聚氣,收視返聽,做到神不外馳,一念不生,萬緣頓息。在意識中,就猶如太極還未曾分開,猶如天地還沒有開始,混混沌沌。湛凈猶如映照在清清水中的月亮,寂靜不動,就像無波浪而靜止的水。內不會感覺自身的存在,外不知道宇宙的存在。到了亥末子初之時,天地的陽氣出現,就趕緊去採取;若沒有出現,就靜靜的等待,不可操之過急。其方法是採用聚火載金法:大葯產生的時候,運用呼吸和真意,使氣沿督脈上升到泥丸,並且運用吸、舔、撮、閉等法。吸是以鼻中吸氣以接先天;舔是舌抵上齶以迎甘露;撮是「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頂上飛」,即緊縮肛門往上提氣,使元氣順督脈而上行;閉是塞兌垂簾兼逆聽,久之神水落黃庭;閉口不語,雙目微閉,聽而不聞。真氣沿督脈上升,要經過尾閭、夾脊、玉枕三穴,就像車載物,所以又叫河車。由尾閭至夾脊,運行緩慢,叫做羊車。由夾脊至玉枕遠行加速,叫鹿車。由玉枕至泥丸,必須用大力,叫牛車。三車所載之氣,生於腎而來於丹田,由丹田到尾閭要衝開九個關竅,此氣到達泥丸,便可與元神交媾而生金丹。

(二)乾坤交媾,去礦留金

乾坤交媾收的是外葯,當真氣沿督脈上升泥丸之後,使真氣與泥丸中的元神相交,化為一點金液復落在黃庭之中。泥丸中有九宮,每宮都有真神駐,要想長生不老,就要還精補腦,腦中神根於泥丸,要守「一」於「方圓一寸」間。「方圓一寸」即釋迦摩頂授記之處,此處非常玄妙,是天中之天,位於兩耳交通之穴,前是明堂穴,後是玉枕穴,上是華蓋,下是絳宮。這裡是真一元神所居之處,要安靜地守著這個「一」。能夠守「一」,道才能夠與之神通。修鍊者知道這個「一」並不難,難就難在是否能夠善始善終,守「一」而不失,則能延長壽命。

特彆強調的是,當真鉛入鼎的時候,一定要排除雜念,振奮精神,目視頂門,專心一意。霎時,在感覺上會出現龍虎交戰,造物者爭相馳逐;電閃雷鳴,撼動乾坤;全身恐懼,頭部清爽;元氣灌頂,銀浪衝天。不一會,玉鼎的湯涼下來,金鼎的火散開了,黃芽遍地,白雪漫天;夫唱婦隨,龍吟虎嘯;陰戀著陽,陽戀著陰;鉛精汞隨,凝結成珠。此時玄珠成象,礦去金存,那一點金液又落在了黃庭。這時候會感覺到自身血脈和調,周身暢快。見到這樣的效驗,要急行卯酉周天功法。具體做法是,先用木座等頂住太玄關口,然後以行氣為主宰,下視坤臍。過較長時間後,慢慢從左邊而上,內視頭頂;稍停,再從右邊降下坤臍,這算作一次。接著又從坤臍而升到頭頂,又從頭頂而降下坤臍。如此轉三十六圈,這叫進陽火。三十六次完畢,打開機關來退火,先下視坤臍,然後從右邊上到頭頂,再從左邊下到坤臍,這算作一次。這樣共轉二十四圈,這就是退陰符。

在進陽火和退陰符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眼明亮,一上一下要以目相送,要在靜中進行,不要在忙亂中去送。之所以要兩眼明亮,是因為眼是陽竅,人的全身屬於陰,只有這一點陽。人的神表現於眼睛,就像天的神棲止於太陽。人在生身之時,眼睛先於臟腑而生;死的時候,眼睛又先於臟腑而去。金、木、水、火、土攢簇於眼睛,肝、心、脾、肺、腎五髒的靈氣集中在眼睛,唾、涕、精、津、氣、血、液這七種東西的精華也在眼睛裡。眼睛大可以裝得下天地,小的時候,一絲一毫也不接受,眼睛是人身的大寶貝。經過進陽火,退陰符後,使性與情合,神與氣合,這樣,四象五行都攢簇於一鼎之中,各種靈物都混合於天谷之內,使金、木、水、火、土五氣在泥丸中得到調理。

(三)靈丹入鼎,長養聖胎

乾坤交媾收的是外葯,卯酉周天收的是內葯。凡是修鍊者,都要先修鍊外葯,然後再修鍊內葯。外葯是生殖之精,修鍊者不能泄漏,呼吸時要輕微,精神意識要安靜。內葯要煉元精,抽取腎水中的真氣。元精固攝住了,生殖之精就不會泄露。要煉元氣,也就是填補心中之真陰,元氣止住了,呼吸就會不出不入。要煉元神,心腎相交,乾健的身體會慢慢恢復,元神凝聚了,人的精神意識就會安定。原先落到黃庭的金液,被火所逼,上到乾頂,漸漸採取,漸漸積累,不停的鍛煉,功夫到了,就能煉成龍虎金丹。金丹無形而可見,所謂的金丹是精、氣、神合一,僅僅是個比喻的說法。

鼎中有寶還不是真寶,重結靈胎才是聖胎。金丹生產後還要繼續修鍊,使之結成聖胎,具體做法是,藉助真意的作用,借靈台真氣來催它,借太陽真火來逼它,時間長了,靈丹就會脫落,然後吞入口中,化為金液直射黃庭之內。此時陰氣全部去除,天空中的真陽和體內的靈丹合而為一,身中的靈就會感應天地的靈。聖胎剛剛凝聚的時候要經常細心察看,小心保護,就像照顧嬰兒一樣。所謂聖胎,亦稱嬰兒,實際上非有形有質之物,而是對神氣凝結的比喻。

性命圭旨 丹道理論探析

鍊氣化神階段也就是大周天運行,使丹在全身運行,可以使人體內部高度協調一致,使身體各個組織器官得到鍛煉,可以延年益壽。

從現代角度來看,內丹修鍊的煉精化氣和鍊氣化神階段,實際上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導引行氣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心意收回的基礎上,用心意來引導人體內的鍛煉和運行,由於內氣是以經絡為通道的,所以導引行氣實際上就是用真意引導人體內氣在經絡中鍛煉和運行。很明顯,導引行氣已經不僅僅是單純修鍊意識了,它在強化意識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又致力於疏通意識到信息的各種環節,並對信息進行修鍊。從「身」的鍛煉來看,人們希望的主要是健康能力的加強,通過經絡信息系統,既可以使精神和信息的健康能力得到強化,同時又可以避免機能活動帶來的消耗和損傷。從「心」的角度說,如果它對信息作用的強化帶來了生理效應,這種效應就必然要吸引它的注意,注意的加強反過來又會影響意識自身的修鍊。因此,要身心都要修鍊,也就是性命雙修。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煉精化氣和鍊氣化神起到兩方面的作用:第一,通過經絡信息在意識導引下的運行,不僅可以使經絡信息因其他活動而得到鍛煉和強化,使經絡信息系統更加協調通暢;而且它還可以溝通和促進人體各組織器官系統之間的聯繫,使各種功能都得到鍛煉和強化,從而促進了機體結構與功能的健康發展。第二,導引過程本身就是通過有關的意識活動和機體活動的刺激,在腦內建立起各種與經絡部位有關的感覺和運動程序的過程,所以,它不僅加強了意識與信息的聯繫,而且也使意識本身的能力得到了加強。

歡迎關注內丹360,一個專註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南宗五祖白玉蟾玉液還丹賦
《精氣神學說》專論一「精氣神學說」的緣起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