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1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1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緒 論

在眾多的中國古代修鍊內丹典籍中,《性命圭旨》一書,可以說是最重要最有影響力和最具代表性的書之一。該書採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講述方式,使各教派都可以接受。正如清代尤侗在《性命圭旨》序中所言:「自三教鼎立,異說紛呈,隱若故國,自相撞也。是書獨揭大道,而儒釋妙義,發揮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盡性命之理,殊途同歸。微獨柱下五千概括靡遺,並六十四卦,四十二章,無不累若貫珠矣。是書一掃繁蕪,務撮標本,致虛守靜,翕聚先天,其於撥邪反正,誠中流一壺也。」

第一章 《性命圭旨》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性命圭旨》是一部專門論述內丹修鍊的重要道教典籍,相傳為尹真人高弟所著,明代鄒元標在《題尹真人性命圭旨全書》中說:「是書出尹真人高弟手筆,蓋述其師之意而全演之。中間所載諸圖說及修行節次工夫,可謂詳且盡矣!玄家書汗牛充棟,而直陳徼妙,無逾此編。棲真者儻能藉此而入道,不亦希有事哉?」今人李遠國也認為:「《性命圭旨》一書,彙集諸家之說,以圖配文詳述內功理論和具體功法,無不貫穿,博採儒、釋、醫家語錄,而大要歸於道家。此書繪畫精工,旨意詳明,為明清最重要的內丹專著之一。」由以上可知,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都對《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有極高的評價,這說明它在中國丹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該書只是相傳出自尹高人高弟手筆,至於尹真人高弟的真實身份以及該書的成書年代,學界目前尚無定論。

唐大潮認為:「《性命圭旨》一書,不知為何人在何時撰寫。見存資料均稱作者為尹真人高弟,但尹真人是誰?其高弟又為誰?皆不得而知。至於該書的撰寫時間,更沒有記載。」進而,唐大潮推測,尹真人高弟所著是一種假託,真正的作者是隱於民間的修道者。相比之下,李安綱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更加鮮明:「道教全真道經典之作的託名龍門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現在明代中葉的《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尹志平是金末元初的全真道士,丘處機最著名的弟子,全真道第六任掌教。然而,據現有史料,沒有見過尹志平以及其弟子有類似《性命圭旨》這樣的著作。因此,李安綱的這種說法只能算是推測,目前尚缺乏確鑿的證據支撐。有鑒於此,胡孚琛認為:「後有題為尹真人高弟著的《性命圭旨》,亦屬中派丹法」。傅鳳英則更加謹慎:「關於《性命圭旨》一書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胡孚琛和傅鳳英都認為該書的作者不明確。

當然,諸多學者亦據書中所留線索對成書作者及年代進行了考訂。如葛瑞冬認為:「有《性命圭旨》一書問世。該書前有佘永寧萬曆乙卯年序,那年為1615年,書中有引論張三丰的言論,故此書應成書於明朝。作者為尹真人高弟,難以考證,蓋為託名的尹真人或其高弟所撰。」葛瑞冬根據該書的序言和書中有張三丰的言論,認為該書成書於明代,但作者不詳。同樣,李建章亦有相似的論證:「《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一部內丹書,根據書前佘永寧於萬曆乙卯年(1615)所寫的《刻性命圭旨緣起》一文,可知此書於這一年曾刊印過一次,而此前曾經有過別的本子,但當時即已十分難得。關於此書的作者,緣起只說是尹真人高第弟子,至於姓甚名誰,卻不得而知。其師尹真人,亦不知何許人。」李建章也認為該書成書於明代,並根據《緣起》一文認為作者不確定。不可否認的是,書中所留存的關於作者的線索十分模糊,在《刻性命圭旨緣起》中,明佘永寧如是記載:「里有吳思鳴氏,得《性命圭旨》於新安唐太史家,蓋尹真人高第第子所述。藏之有年,一日出示豐於居士,居士見而悅之,謂其節次工夫,咸臻玄妙,而繪圖立論尤見精工,誠玄門之秘典也。」前引明代鄒元標在《題尹真人性命圭旨全書》中也只是提到該書出自尹真人高弟手筆,都沒有明確交待尹真人的真實身份。

以上種種說法,要麼根據字義,要麼加以猜測,但都沒有明確說明誰是《性命圭旨》一書的作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閔一得曾訂正尹真人《東華皇極闔辟證道仙經》,此經據傳來自青羊宮。在《東華皇極闔辟證道仙經》中,尹真人的丹道理論有添油接命章、凝神入竅章、神息相依章、聚火開關章、採藥歸壺章、卯酉周天章、長養聖胎章、乳哺嬰兒章、移神內院章、煉虛合道章,等等,在內容上和《性命圭旨》多有相同之處。閔一得註:「尹真人於元、明時姓尹,世稱尹蓬頭是也。於東漢時姓屈,諱禎,道號無我。閱千數百年,蓋屢易姓名,以隱於塵世者。」以上閔一得所說的尹蓬頭,也稱為尹真人,而「於元、明時姓尹」,這與《性命圭旨》的出現時間基本一致,此尹真人是否即為彼尹真人呢?目前還不好說,一是因為缺乏直接的證據,二是因為閔一得的這種說法有明顯的演義與神話傳說性質,難以讓人信服。

雖然《性命圭旨》一書的作者難以有定論,但根據該書的內容,卻可以對其成書的時間有個大概的推測。《性命圭旨》書前有佘永寧撰《刻性命圭旨緣起》一文,佘永寧,字堂吉,號震初子,新安人,該文作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這說明《性命圭旨》在明萬曆年間曾經刊印,那麼,它的成書應該更早一些。在《道教史發微》一書中,潘雨亭先生認為,通過詳讀書中所引述的諸真口訣,其中提到了三位明代深通修養的儒生:第一位是陳獻章(白沙),宣德三年(1428)生,弘治十三年(1500)卒;第二位是胡居仁(敬齋),宣德九年(1434)生,成化二十年(1484)卒;第三位是羅洪先(念庵),弘治十七年(1504)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卒。以上說明,《性命圭旨》一書的成書,不會早於嘉靖年間(1527-1566),其成書應該約當隆慶年間(1567-1572),遲則在萬曆(1573-1620)初。據此,筆者認為,該書成書時間應在明嘉靖與萬曆之間,該書的作者應該為生活於明代中後期的全真道士或內丹修鍊者。

第二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宗旨與特色

因《性命圭旨》成書於明代中後期,當時正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高潮時期,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響,《性命圭旨》在立足於道教的同時,充分吸納了儒、釋兩教的相關內容,形成了以三教經典來詮釋丹道理論的獨特風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形成是儒、釋、道融合的結果,其丹道理論主要來源於道教的修鍊思想。

一、三教合一

儒、釋、道三教之間的融合,從佛教一傳入中國就已經開始了。為了讓佛教在中國立住腳跟,為了讓中國人更好地理解與接受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者用大量儒、道二教的術語與思想翻譯佛經,開始了三教實質性的融合之路。到了隋唐時期,三教之間的融合由不自覺逐步變為自覺,明確提出了「三教歸一」的說法。北宋時期三教合一思想進一步發展,終於宋金時期的王重陽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口號。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以「三教合一」為創教理論宗旨,明確提出了「三教同源」、「三教一家」、「三教平等」、「三教合同」、「三教歸一」等說法。元代「三教合一」思想得以鞏固,至明清時期達到了高潮。作為儒、釋、道三教之一,道家道教在促進「三教合一」的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一次明確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平等」口號的就是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明清時期「三教合一」思想高潮的出現,全真道仍然功不可沒。唐大潮認為,明清之際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潮有以下特點:「明清之際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對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總結和發展,並在此基礎上更加完善、成熟。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以道教的主要經典《道德經》、《南華經》、《參同契》、《悟真篇》;儒家的《四書》、《五經》;佛教的《金剛》、《圓覺》、《華嚴》、《楞嚴》等經典和思想相互參證來論證三教合一,是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第二個特點。」「通過分析儒、釋、道三教的異同和長處、短處,強調三教一源,本同枝異,體同用不同,以邪正為標準分辨儒釋道,以證三教無異,是其第三個特點。」「以儒家性理學來闡述修性以了命的內丹學,並契入佛教明心見性的參究法門,是其第四個特點。」《性命圭旨》作為明代內丹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在三教關係問題上,充分體現了唐大潮所說的以上四個方面的特點。傅鳳英在提到「三教合一」思想對《性命圭旨》的影響時曾說:「周易、佛經及老子五千言,雖各言內修之妙,但教雖分三,其道一也。萬法歸宗,終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

《性命圭旨》是明清中派修道理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元明清道教史上的一大重要特點是自全真道流行以來,三教合一學說盛行。特別是中派丹法更是糅合了道儒釋思想,將清修理論集中於一個中字上。《性命圭旨》主張打破三教界限,實行三教合一,並在總結前賢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按照以上唐大潮與傅鳳英的觀點,「三教合一」思想對《性命圭旨》的成書有重要影響,甚至於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儒、釋、道三教即為《性命圭旨》的理論淵源,對於這一點,可以從《性命圭旨》以三教思想詮釋內丹理論中看出。

《性命圭旨》雖然是一部道教典籍,但書中在闡述內丹理論時,卻經常從儒、釋、道三個角度分別加以說明,表現出極強的「三教合一」、「三教相通」、「三教一理」等致思取向。比如:在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上,《性命圭旨》認為,儒稱為「太極」或「仁」,道稱為「道」或「氣」,佛則稱為「圓明」。在談到人的修鍊問題時,《性命圭旨》云:「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它認為,儒、釋、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學,修鍊的目的都是為了脫生死,是為了成為聖人、真人、神人、仙、佛。唯一不同的是,各家對修鍊工夫的稱謂不同,儒家稱為「存心養性」,道教稱為「修心煉性」,儒教稱為「明心見性」,「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教雖分三,其道一也。」儒、釋、道三家都是通過修鍊性命而得以長生,「教雖分三」,而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在《太極圖說》中,《性命圭旨》又認為,對太極的稱謂,釋迦稱為「圓覺」,道家稱為「金丹」,儒家稱為「太極」,其實名殊而意同。在談到玄關一竅時,其云:「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這靈明一竅儒家叫「靈台」,道家叫「靈關」,釋家叫「靈山」,說的是同一個竅。在「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說中,對「中」字是這樣解釋的:「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竅之中也。孔子曰:先天而天弗違。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即釋氏所謂茫乎無朕,一片太虛是也。」「故老子所謂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儒家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守中、執中、空中無非是同一祖竅而已。老子的抱一,釋迦的歸一、儒家的一貫者都是這個本體之一。在「法輪自轉」功夫說中云:「三家法門,同途異轍,跡雖分三,理則一也。釋家謂之法輪,道家謂之周天,儒家謂之行庭。」明確指出了三家「同途異轍」、「跡三理一」的道理。以上證明,在《性命圭旨》看來,儒、釋、道三家對於世界本原的認識,對人的長生不老的修鍊,對人體守中抱一的理解,以及修鍊的程序方法等等都殊途同歸。這充分表明,《性命圭旨》繼承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樣也把「三教合一」作為了其立論的理論宗旨。

如上所述《性命圭旨》在闡述丹道理論時,堅持從「三教合一」的理論宗旨出發,以儒、釋、道三家經典和思想來詮釋丹道術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釋、道三教就是《性命圭旨》的理論淵源。然而,《性命圭旨》成書於明代中後期,當時恰是「三教合一」發展的高潮時期,自漢末魏晉以來,儒、釋、道三教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吸納日益加深,至明清時期,許多思想和學說已難分彼此,很難判斷其出於三教中之何家。

歡迎關注內丹360,一個專註於內丹養生的公眾號:

(來自 道家文化旅遊 作者不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氣功偏差雜談
仙佛合宗語錄雜問三條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