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持戰區人民的國家意識,國民政府做了什麼?
戰區教育之聯繫。戰區之教育文化與軍事政治關係密切;教育部為能有效推動相關業務,故與中央有關部會會商,再組「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分會」,該會人員得與「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相互聯繫。各地「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人員可同時出任「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分會」聯絡員;而 「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分會」所擬就之相關計劃,亦可隨時通知督導人員配合推行。
淪陷區學校成難民收容所
戰區教育之原則。利用各種方法繼續維持戰區各級教育;聯絡戰區教育界忠貞人士並設法組訓之,使之為抗戰而努力;聯絡忠於國家卻被逼服務於敵偽的中小學教師,以消滅奴化教育之效能,進而提倡民族國家意識;招收失業失學青年前來受訓,分別輔導就學就業以免為敵偽利用。
淪陷區的金陵大學
戰區教育之推進。在八年抗戰期間為了能有效推進戰區教育,相關工作多以上述四原則為準繩。在不斷擴編拓展下,教督導工作隊伍的編製員額達500餘人、義務隊員則有1700餘人,他們透過各地所組織的教育研究會、文化協會與青年服務社,進行愛國主義思想與文化的宣傳。此外,地理位置偏僻的村莊小學,由於敵偽監控的程度較為鬆散,故而成為推進戰區教育、發展地下組織最具成效的所在。其中以教師身份為掩護,而加入秘密教育團體的成員達1200餘位。
陳立夫
「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對戰區教督導人員,亦擬定《獎懲撫恤暫行辦法》,依個人服務成績之卓著與失職,分別予以獎勵或懲處。至於殉職與蒙難人員,均照規定從優撫恤。根據紀錄,因公殉職之戰教人員10人,蒙難後脫險者17人;依據個人工作成績表現,每月給予10—20元的津貼。
戰區教育之困難。自1938年開辦戰區教育以來,雖然每年經費預算迭有增加,但戰區幅員廣闊、環境艱險,推動工作原本就不容易,自1938年6月—12月到1945年度,戰區教育預算分別如下:199000元、557200元、1157200元、1757200元、1957200 元、3200000元、2942348元、5294000元。 而以下各項因素,更增加了實際執行的困難:(1)隨著戰局的擴大與戰事的膠著,應發放的經費往往無法及時送達。(2)加上物價飛躍,而敵偽政府也以實行金融管製為手段,迫使教戰人員難以自存;戰區師資缺乏,教材的補充相對困難。(3)另一方面,失學者日益增多,迫於經費與客觀環境的限制,也只能勉力為之;在敵偽嚴密的控制下,教戰人員不容易得到完善的掩護,生命隨時受到威脅,工作自然也就難以推進。
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冊)》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國會議員被捕、被殺,袁世凱難以壓制的權力慾望
※梁啟超與徐志摩的師生情誼緣起何時?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