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之所以一事無成,是因為一個壞習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心理學界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研究人員把一條健康的小狗放入鐵籠中關起來,然後不斷的微電擊。觀察小狗的表現,發現它每次在遭受電擊後,都會表現出極大的痛苦,並嘗試掙脫鐵籠,最終均失敗了。
在反覆嘗試幾十次以後,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研究人員剛打開電源,小狗馬上就會卧倒在地,表情猙獰而難受,伴隨著呻吟聲,如同已經遭受了電擊一般,這個時候研究人員再把籠子的門打開,狗狗也會巋然不動,不敢逃走。
這個實驗很好地解釋了一種心理學效應——習得性無助。這個效應具有普遍性,當人們反覆嘗試某一件事情均無法取得成功的時候,人們就會形成一種定向思維「我的努力是沒有用的,即使我累死都不能改變結果」。於是人們會選擇什麼也不做,接受目前的困境。
從心理層面分析,人們在反覆嘗試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會漸漸的失去客觀和努力的心態,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我不可能成功,導致本可以掌握和改變的現狀變得更糟糕,這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心理狀態相當危險,因為慣性的習得性無助,一定程度上會讓人們的生活失控,變得異常混亂。時間一長,人們就會錯誤的覺得,自己不需要再努力了,因為無論自己多麼努力,最後的結果都是不好的、痛苦的。
心理學家通過分析臨床心理學案例發現,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深受習得性無助所苦,他們反覆經歷失敗,導致萌生各種悲觀的念頭。
很多時候,一點小事就可以觸發他們敏感的神經,引發極大的挫敗感,最終他們失去了奮鬥的勇氣,然後放任自流。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形成,我們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原生家庭因素
現代社會,很多家庭都在走兩種極端教育方式,一種是過度嚴格,一種是過度溺愛,而在這兩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都很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
很多孩子在本應自理的年紀卻不能自理,很多想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仍然不夠成熟,這樣的孩子在離開父母的視線後就會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的問題,導致產生無助和無奈的感覺。
此外,一些外在的原因也會導致習得性無助,例如長期遭受虐待的婦女和孩子,或者遭受過綁架的人質,都是這種心態的高發人群,並且這種環境中催生的心態是帶有心理方面傷害的。
二、錯誤的解讀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和別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評估和歸因。比如,面對失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有的人就覺得失敗是自己的原因,而有的人則覺得是別人造成了自己失敗,有的人覺得失敗是客觀事實,有的人則持相反態度。
以抑鬱症患者為例,在習得性無助的慣性思維作用下,他們總會將不好的結果歸咎在自己身上,有的則歸咎在客觀原因之上。所以他們通常會有自責和對現實情況的無奈,這就是他們的歸因。
三、 臨摹而來
其實很多人本身並沒有這種心態,而是在觀察和臨摹別人的言行後獲得而來的,這個也稱之為替代性無助。即一個人,並沒有親身體驗到一件事情的困難,而是通過觀察其他人身上發生的事件,漸漸加工臨摹成為自己的習得性無助。
在你感到難過、痛苦的時候,千萬不要允許自己沉淪下去,也不要過度的沉湎於這種無助中。要知道悲傷是一些新的東西和思維習慣正在用另一種形式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努力的克服他們,改變當下。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心理效應大全》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心理學家:人際交往中,請牢牢記住這四條黃金法則
※心理學家:抑鬱症患者都會經歷心理、情緒、障礙三個主導階段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