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的近視眼

古代的近視眼

原標題:古代的近視眼


  現代人近視的很多,近視了就配眼鏡,沒什麼大不了。古人讀書刻苦,而且沒有電燈,到了夜裡就靠燭光、油燈的光學習,眼睛難道不會近視嗎?答案是,也會近視,但是絕沒有現代人近視的這樣多。那麼,沒有近視眼鏡的古代人近視了,都是怎麼辦的?


蠟燭被正式發明大約是在唐代,白蠟是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的分泌物。不過天天用蠟燭,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他們晚上照明多用油燈。宋代的燈油一般為植物油,這些植物油既可食用,又可點燈。更窮一點的連燈油也燒不起,只能在晚上映著月光讀書。由於光線暗,讀書人視力不好也是常有的事。

唐代詩人白居易、宋代詩人楊萬里、黃庭堅、陸遊等,都是重症眼疾患者。韓愈曾在《祭十二郎文》中提到自己視力不好:「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才三十多歲,眼前就迷糊一片,真的很慘。歐陽修的近視眼記載則見於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一書,稱歐陽修「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因為視力不好,歐陽修很苦惱,他曾在《讀書》詩中說:「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


古人認為,糾正視力的最好辦法是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劉禹錫建議減少閱讀以保護和恢復視力,他在《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詩中提出:「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打一盆熱水,用雙手將水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據記載,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患了目痛後,「沃之而愈」。有個名叫邵興宗的人,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明,遂能讀小字。」這種方法對於真正的近視有沒有效果不好說,但至少從講衛生這一點上,是不錯的。


還可以葯補加食補。《本草綱目》記載了多種有明目助讀功效的葯,比如蕪菁花「主治虛勞眼暗,久服長生,可夜讀書」,槐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

那麼,古代真的沒有近視眼鏡嗎?也有。不過在眼鏡出現之前,中國人已經發明了讀書必備利器:放大鏡。國內現已發掘的最早的鏡片是東漢王室劉荊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該鏡直徑1.3厘米,嵌水晶直徑1.1厘米,邊厚0.2厘米,中間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體5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烏魯木齊晚報 的精彩文章:

賞紋飾,知寓意
「樹司令」張謙俯首甘做播綠人

TAG:烏魯木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