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神秘的「傳國璽」 | 迷醉的石頭(3)

神秘的「傳國璽」 | 迷醉的石頭(3)

原標題:神秘的「傳國璽」 | 迷醉的石頭(3)



△原文刊於《中國作家》紀實版2018年第2期


無論怎樣,我還是想將婦孺皆知的「卞和獻玉」和「完璧歸趙」的故事再作延伸。延伸到這一奇石在王朝的更迭變換中,作為最高權力象徵的「傳國璽」,竟詭譎地流傳了一千六百餘年,直到後唐才神秘消失……


讀過《韓非子·和氏》的人都知道卞和獻玉的故事。說楚國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拿去獻給楚國國君厲王。厲王叫玉匠鑒別,玉匠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於是,厲王認為卞和是個騙子,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


楚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當了楚國的國君,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獻給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鑒定,玉匠又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於是,武王也認為卞和是個騙子,又把卞和的右腳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承了王位。卞和於是抱著璞玉在楚山腳下痛哭了幾天幾夜,眼淚哭幹了,連血也哭出來了。文王聽到這事,便派人去問卞和,說:「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多得很,為什麼唯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呢?」(砍腳是楚國的一項刑罰)


卞和回答說:「我並不是傷心自己的腳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寶玉竟被說成普通的石頭,忠誠的好人被當成騙子,這才是我最傷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認真加工琢磨這塊璞玉,果然發現這是一塊稀世的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和氏璧」由此得名。


這便是「卞和獻玉」的白話譯文。過去許多年裡讀這則故事,興趣點只在卞和這個人,此人的忠誠令人驚佩。現在再讀這則故事,更多關心的是:這塊璧已被研究者確認為綠松石,那卞和從哪兒得到的這塊綠松石呢?史料記載卞和是春秋楚國人,具體一點是今天襄陽市南漳人,而南漳與鄖地近鄰,在交通現代化的今天,從南漳到鄖陽自駕車兩個小時,那麼在兩千多年前,卞和要得到一塊鄖地的綠松石,步行三天是可以到達的。但卞和沒說是從鄖陽雲蓋寺礦那裡得到的,他只說在荊山裡砍柴撿了一塊。


不管那塊玉石從哪兒來的,但卞和是絕對知道那是塊蓋世之寶,他不辭砍足之苦也要三獻國王。他的忠心最終在楚文王那裡得到了補償,不僅還了玉之真貌,失去雙足的卞和也因此被封了零陽侯。


不知古時的零陽是不是今日張家界山中的零陽鎮。若是,在古代那可是距襄陽千里迢迢的蠻荒之地,失去雙足的卞和何以抵達?但無論怎樣,「侯」之爵位總可以有食邑之地了吧。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和氏璧到了趙國。也有說,趙國太監繆賢偶然以五百金購得和氏璧,趙惠文王聞訊,將璧佔為己有。不管怎麼說,和氏璧已從楚國到了趙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赴秦後發現其中有詐,又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梗概,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數十年後,秦滅趙,和氏璧最終落入秦國。


同樣是《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用此璧製造了御璽。秦始皇並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鳥之狀,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代代相傳,稱為「傳國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湘山(經當代著名屈原研究學者凌智民破解出土文物《鄂君啟舟節》確認:此洞庭湘山非湖南洞庭湖湘山,而在湖北鄖陽漢水上游五峰。春秋戰國時漢水中上游稱「湘水」,襄陽以下漢水稱「夏水」),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傳國璽」墜於江中。秦始皇問博士:「此風何由?」博士答:「此山有湘君祠,是堯之女、舜之妻湘君的安葬地。」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伐湘山樹,赭其山。神奇的是,8年後,朝中使者過華陰平舒道,竟有一人持璧獻上,一看,正是8年前沉入漢水中的綠松石雕制的「傳國璽」。獻璧人留話:「今年祖龍死,宜涉游。」秦始皇聽後惶恐,於公元前210年再度出巡到湘(漢)水的湘君祠拜謁湘君並謝罪。然而,一個月後,在返回咸陽走到今河北廣宗縣沙丘時斃命。以上《水經注》和《史記·秦始皇本紀》都有記載。


秦始皇死後,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7年)冬,劉邦滅秦,秦王子嬰素衣白馬,頸系國璽,在咸陽東面十三里的積道亭投降,獻上始皇御璽,劉邦遂以此寶隨身佩戴,並「代代相傳」,號曰「漢傳國璽」。



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


最後一個掌握「松石御璽」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傳國璽」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學者認為,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厘米,並非古代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御璽又在後唐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餘年。實在是天下奇寶綠松石神秘的身世和悠遠壯烈的傳說。


僅此,天下何石能與其千秋?



- 連載完-



梅潔,湖北鄖陽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文學創作一級。已發表、出版《一隻蘋果的憂傷》(淚水之花》《飄逝的風景》《西部的傾訴》《大江北去》《漢水大移民》等詩歌、散文、中長篇紀實文學31部(集),共700餘萬字。曾獲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孫犁文學獎等數十種文學獎項。《童年舊事》《諦聽水聲》等數篇散文被選為全國及多省中小學語文課本、讀本及教材。


www.zgzjzzs.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作家 的精彩文章:

邱華棟 | 樓蘭五疊(3)

TAG:中國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