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患癌,你治還是不治?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腫瘤學》、《腫瘤治療學》、《中醫腫瘤治療學》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來和您聊一件事:假如有一天,你患了癌症,要不要治療呢?
這個問題,剛說出來,您可能覺得愕然:得了這麼重的病,當然要治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患癌症後放棄治療的,大有人在。
最近兩天來,關於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去世的消失十分引人注目。昨天,本訂閱號也特別撰文悼念過。曾仕強先生離世的病因雖然尚不清楚,但是早些時候,老先生曾經在微博里談及自己的癌症病情。可見,老先生生命的最後時光,是和癌症糾纏在一起的。
可是,當八十幾歲的他面對癌症時,放棄了手術治療,放棄了化療,只是用了一段時間的放療來消除疼痛感,便開始了「和癌細胞共存」的歲月。
大師的選擇,令他的主治醫師愕然,或許也讓我們這些凡人,心中波瀾一動。
無獨有偶,十一年前,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確診患上乳腺癌以後,也放棄了手術治療,轉而通過修行的方式,尋求內心世界的安寧,用心靈的力量抗擊病魔。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確診患癌之後,放棄治療的病人也有很多。這裡所謂的「放棄治療」,主要指的是對人體有一定傷害性的手術治療或者化療等等,而必要的營養支持以及其他保守治療方式,則是必須的。
那麼,面對癌魔,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放棄呢?歸納起來,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1,經濟原因。癌症治療過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持。沒有經濟後盾,癌症治療無從談起。
2,病情原因。有些患者,在確診的時候,就已經到了晚期,腫瘤出現了廣泛轉移。這種情況下,患者自覺治療沒有希望,毫無價值,於是放棄。
3,身體條件。有些癌症患者,確診時年事已高,身體無法承受治療所帶來的衝擊,因此也放棄治療。
4,心態原因。有些患者,在癌症面前被徹底擊潰,萬念俱灰,對人生毫無希望,充滿了悲觀情緒。於是自暴自棄,隨波逐流。這樣的患者,也是屢見不鮮。
5,劍走偏鋒。有些人患癌之後,不去尋求不正規治療,而是相信偏方,甚至轉而選擇迷信。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心理,會讓患者白白失去治療良機。
6,看淡生死。有些患者,在發病前自覺受盡苦難,身心俱疲,反倒覺得患癌是一種解脫。還有的患者,在確診後思考人生,看淡生死,轉而尋求心靈的力量,平靜等待死亡。這些都會讓人最後選擇放棄治療。
但是,無論怎麼說,本訂閱號作為一家負責任的醫療健康類訂閱號,還是要在這裡疾呼:如果真的確診癌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及時地尋求治療,是正確的選擇。
到目前為之,醫學對癌症的治療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療、腫瘤免疫及生物治療,以及高溫治療、新型放射線治療、光動力學治療、介入治療、射頻消融治療以及粒子束及高線性能量傳遞放射治療等等,都可以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選擇。而且就臨床實踐來看,相當多的癌症在經過早期、有效的治理後,效果非常好,患者五年以上存活率較高高。這其中包括早期的乳腺癌、鼻咽癌、喉癌、腸癌、胃癌等等。關鍵是,要較早地發現,然後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
總之,如果有一天,癌魔不幸悄然而至,與其悲觀厭世、消極沉淪、坐以待斃,不如重整旗鼓、滿懷信心,與之抗爭,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癌細胞確實很厲害。但是如果我們採取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就有峰迴路轉的可能。
接下來,請您牢記十一種癌症的早期病變信號:
1,異常腫塊。乳腺、頸部、皮膚和舌體等身體淺表部位,如果出現了經久不消或者逐漸增大的腫塊,要當心。
2,疣痣增大。如果體表的黑痣或者疣體出現了在短期內的色澤加深,或者提及迅速增大、脫毛、瘙癢、滲液、潰爛,要當心。尤其是這些疣痣處於經常接受摩擦部位的時候,更要小心。
3,體重異常。如果短期內出現體重的持續性下降,外表持續消瘦,或者感覺身體乏力、發熱,要當心。
4,無痛血尿。血尿如果有痛感,倒還好說。如果無痛,必須小心。
5,吞咽障礙。如果在吃東西的時候感覺哽咽、胸骨後脹悶疼痛,或者食道內有異物感,而且這種感覺進行性加重,要小心。
6,長期潰瘍。如果黏膜組織出現了潰瘍經久不愈,或者有膿苔覆蓋,或者出現經常性的出血,要考慮癌變。
7,陰道流血。月經期以外或者絕經之後的陰道流血要當心。尤其是接觸性的出血,更要小心。
8,耳鼻異常。長時間的耳鳴、聽力減退、鼻子出血、鼻咽部位分泌物出血,要考慮是不是癌症信號。
9,消化不良伴隨食慾減退。吃東西以後上腹部脹悶,或食慾減退,或消瘦貧血,都要考慮是不是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所致。
10,聲音改變。說話的聲音忽然出現持續性的嘶啞、乾咳,痰中帶血。
11,大便習慣改變。每天排便的時間出現不固定,或者便型不規律,有的時候干,有的時候稀,便中帶血,要考慮是不是癌症信號。這些時候儘早治療,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臨床治癒率。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為何「淫念」不絕?只因「肝火」不滅!一把米配兩味葯,好用
※撂倒師勝傑,擊敗喬布斯!胰腺癌憑啥這麼凶?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