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本文共4600字,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適合你心沉靜的時候閱讀

回國後我常駐上海了,這座城市給我最直接的感受衝擊,5年與祖國的縫隙。

太多感想了,包括生活方式還有觀念,以及祖國巨大的社會經濟變化帶來的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在上海這座城市裡,我看到了掛在溫飽線上的打工人員,來看到了很多很多年輕人有模有樣地把自己沐浴在小資春光里,不能全身,沐浴個腦袋也行。

有點兒小錢的過中產階級生活,差點錢的,過精神中產生活。

真挺有意思的,今天就來聊聊「精神中產」這個話題,一個現實跟理想,眼界跟能力對流後的產物。一個矛盾且和諧存在的現實話題。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那先從我身邊的人講起好了。化名小美,一位隨著每月的時間推移,自己也跟著搖擺的舞者

TYPE 1月初中產,月末貧民

代表人物- 小美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月初的小美過著這樣的生活。

小美酷愛Brunch、威士忌,並擁有國際化的交友圈。

上回我們約會的時候,她說自己前幾天剛辦了健身卡,在運動的時候遇到了從玻利維亞來的哈維爾(Javier),哈維爾告訴小美,他有個匈牙利朋友要在周六晚上辦了場素食露台party,也想邀請她一起去探討素食和健身。

我喝著我的冰闊樂問她:「那你去嗎?」

她眨巴眨巴眼睛說:「不行,素食已經不IN了。而且最近我的周末超級滿!我最近還報了個咖啡手沖課堂,毛五百一個小時呢。」

「誒那你那個油畫班呢?」我咬著吸管口齒不清地問。

「不學啦,學畫畫么學到會畫還有點慢的咯。也是我聽另一個小姐妹說現在幾個4A做到am的都要有幾個擅長的手藝才玩得靈呢,我想著...我也愛喝咖啡的嘛。」

風風光光一個月過去,到了月末……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小美每個月大概有三天的時間,會失去她的「中產階級生活」,那就是當她的信用卡賬單陸續寄到她郵箱里的那幾天。

那幾天的小美不宜約飯,也不宜出門,更適合我到她家去然後我倆和學生時代在宿舍里一樣一起下火鍋,聊聊近期的八卦。我問她前一晚去看的爵士表演如何。

「挺不錯的...而且我合唱的時候台上的主唱還對我打招呼...誒..可惜我就沒去after party了。」她嘆著氣。

「為什麼呀?你不說都排演了好幾場在after party上勾搭那主唱的套路了。」

「哎我忘記提前預售的時候買票了。後來就只剩黃牛啦!票價都炒高了...」小美邊說著邊把提示著最後還款日的手機翻轉蓋在桌上。

TYPE 2百元鍍金男

代表人物 - 小夥子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這是那筆我本來可以用來蹦迪,看展,喝兩杯咖啡的,是唯一能和那些人混成一類人的錢。」

這句話來自個稅調整後的一篇採訪。

小夥子告訴採訪者自己到手的工資變少了,原本的「中產經費」全沒了,而這是一筆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的錢。而這次的調整一共讓他損失了多少錢呢?800元。一筆數額不大的錢,但小夥子表示自己每個月就靠它把「混成中產階級」,少了這錢,以後很難再和朋友們同框出現。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為了解釋眼下「精神中產」的盛行,讓我想到了1890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出版的《模仿律》一書里的前兩條理論:

① 社會下層人士有模仿上層人士的傾向。

② 無干擾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

以上理論概括出來就是,比較沒錢的人愛學比較有錢人的生活方式,學起來還很猛,停不下來且人越來越多。精神中產顯然就是低產階級向中產階級的模仿,物質暫時跟不上,於是先學走了觀念和易上手的生活方式。

蹦迪,酒吧,畫展,這類有低消費選擇的娛樂活動,就是最容易先抓到手上的,要將自己艷羨的生活方式也抓到自己手上,這是部分人的「精神中產」。

除了以上文藝活動,辦健身卡也成了眼下典型的「中產潮流「。

作為一個長期的健身愛好者,面對越來越多的減肥勵志雞湯,以及拿是否有健身的習慣來鑒別生活格調高低的論調,感到十分頭大,深感健身這件事被過譽了。

沒頭沒腦地來健身房舉鐵跑步,並不是你成為更好的人的充分必要條件。

真的要運動的人,其實清楚不需要把自己局限於跑健身房,很多居家,戶外的運動選擇遍地開花。健身房是一種密集型的方式,對於我這樣需要塑形,生活又忙的人是個好選擇。健身適合某一類人群,但不能反向因為你去了健身房就將你自動塑造成特定的(精緻)人群。

比肥宅不可愛的是被潮水衝到健身房的肥宅(肥宅其實挺可愛的嘻嘻),被時代和他人觀念的潮水推著走的人,沒有在拿自己的大腦思考。

但故事並不全是這樣的……

TYPE 3狐假虎威的中產感

代表人物 - 快樂弄潮兒小凱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小凱在一家國外時尚自媒體工作,他在公司的花名是亞當(Adam)。他們公司老闆為了鍛煉新入職的員工,每周的一變換不同的dress code。有時候是「70s『 funky style」,又有時候是「20世紀初蓋茨比主題」...

每個月還有bestlook的評比,當選者還有獎勵,亞當入職四個月就拿到過一次了,對於新人來說還是非常優秀的。這不,這周五老闆公布下周一的dresscode是「綠野仙蹤主題」。

小凱的大石落了地,「Yes!終於可以穿上上次在eBay上買到的綠野仙蹤紅寶石鞋了。」小凱那雙紅寶石鞋,他跑到川沙做了五節家教英語課才買到的。但是他實在愛死了這雙鞋,每每在家撇一眼鞋櫃,他都感到,騷得美滋滋。

小凱這種類型就好像是在一個形象高大上的公司工作,自己的身價就似乎也隨之上漲了一樣,殊不知其實他拿著5000元的工資,穿著高仿的Gucci。他的所謂中產優越感主要是來自於衣服品味和所謂知道的外國影視歌曲多少來獲得,當他說出了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英國樂隊的時候,他覺得他就是最有品位的人。

TYPE 4 教育決心家

代表人物 - 阿姨A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結婚很早的阿姨A,在寶寶出生了之後第一次感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40分鐘300塊的外教課對她來說其實是很沉重的負擔,但她還是決定縮減自己的購買新衣服的次數,出門旅遊的次數,來負擔寶寶的英文課。

其實有時候她去教室看到自己年幼孩子彷彿有些心不在焉的背影,也曾懷疑過自己這樣的付出是否值得,但她還是打算咬咬牙,哪怕只是環境的熏陶也是好的。

部分人過著極端消費主義的生活,是因為他們覺得值得。

這是我認為的雖然無奈,但無可厚非甚至是無可非議的行為。花近乎半成的收入在一雙球鞋上,並為此喝稀飯大半個月,乍一聽是非常不理性的消費,但是其實理性不理性,值得不值得,除了買球鞋的那個人,沒有人能做判定。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生活方式和商品價值

生活大爆炸的一幕:Penny向謝耳朵掏心掏肺哭訴生活上的不順,眼淚都快哭乾的勁頭上,謝耳朵表示自己也經歷了重大災難,可以講出來彼此安慰。

「雅虎最近取消了點贊功能。」謝耳朵垂頭喪氣地說。

當然Penny像所有「正常人」那樣大發脾氣,覺得自己的傷心事被當成了玩笑,跟取消點贊這種屁事相提並論。後來謝耳朵解釋的那番話,讓那個年紀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換位思考的意義。

「雅虎取消點贊對我來說就是天大的打擊,這一點不比你的失業失戀的打擊小,別人不能理解不代表它對我來說不重要。」

講到底,是千金難買老子喜歡

我一直在思考商品的價值該怎麼衡量,暫時思考的結論是能帶來極大愉悅的體驗感的,才是值得下手的東西。無論是包,球鞋,SPA,醫美,旅遊。有些瘋狂的女性刷爆信用卡買巨貴的包,卡債她要還很久,包給她的精神高潮比卡債還要久。

錢被合理均分在生活里也是花掉了,被一擲千金投在了一樣東西上也是花掉了。我不鼓吹衝動消費,但是尊重每個人的觀念差異。精神中產當然是個中性詞,人在物質基礎還不那麼豐厚的時候,依照慾望和喜好,做些偏科選擇沒毛病,自己爽就好了。

我們出生在一個國家經濟變革,飛速發展的時代,突然間湧入了太多新鮮的事物和先進的觀念,很多年輕人也非常更願意去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不論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是精神上的滿足,我都是完全認同的。

一直希望人們能夠保持對生活多樣性的尊重。「精神中產」對於我而言是一個非常中性的詞語,以上這些,只是不鼓勵「強撐著讓自己精神中產」。

#OVER-PACKAGE

我討厭over-package的商品。

很多時候一件商品的實際價值甚至沒有包裝來得價值高,因為商戶很了解「精神中產主義」的年輕人想要什麼東西,包裝的性冷淡一點,所謂的高級一點,顏值高一點,就可以有大批人群來買賬。

但over-package的商品真的對環保非常不好,其次你付的錢很多都被用去包裝了,而實際上那些包裝對你的生活沒有太多幫助,頂多獲得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或者是把漂亮的盒子留下來裝點雜物。

更不提倡over-package的生活。

精神中產可以是種生活方式,但是如果有人為了看起來過得好,在朋友圈日子看起來像是貴婦,但是實際上每個月的花銷都用在所謂的包裝自己的社交形象上面,背地裡吃著泡麵,朋友圈裡吃著米其林,背地裡為了二十塊錢的計程車費糾結,但每次有奢侈品打折她卻總落不下。我並不認為這是好的,和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

有聽過朋友講女孩白天在上海某公司做著文職的工作,晚上在燈紅酒綠中靠著賣笑和陪酒賺些買奢侈品的錢。這個世界早已經傾向於笑貧不笑娼,但你問她快樂嗎?她背著2w塊的包包,坐在寶馬里哭。

還有人的中產生活靠著家裡的幫助實現,他們一個月可能8k的收入,但是從頭到腳一身名牌,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月入5w,而實際上…

並不是刻意諷刺任何人,但這些觀察到的社會現象總讓我有些感慨。我們何必呢?生活終歸是自己的感受啊。

我們可以選擇提前消費,也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你喜歡的生活方式,但背後的心理動機多少有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是不是那些功利主義已經深入人心,是不是社會標準的精英主義已經讓你透不過氣,是不是看到周邊的人過得比你好你就過度焦慮,尋求心理平衡。

「精神中產」已經被太多公眾號寫過,並且有被過度消費的跡象,但存在即合理,我們是時候反觀自己的生活態度了,終究滿足你幸福感的事情都和物質無關啊,想要獲得精神上的平和和自足,終究是要通過精神的。

我反觀在美國的時候,賺3k美元的朋友活得就好像是3k的模樣,他跟我抱怨Downtown某家餐廳的飯好吃但是太貴了,他跟我說今天的Party有free food,叫我一定要去,他也會在thrift shop(二手)店裡買衣服,他嘴裡唱著Khaild的「Young Dumb & Broke」(本文BGM)自嘲。但他半年會給自己計劃一次窮游的遠行,去紐西蘭回歸自然,去印度的大街上想念牛肉漢堡。他生活得一點不像個中產,但他活出了自己的節奏。我覺得他活得很體面。

不是強調旅行就是高級的生活態度,只是覺得沒必要哄騙自己,賺多少就是多少錢生活的模樣,並且用盡全力去讓這些錢服務於你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事情,關於是否高級,是否中產,真的都不太重要。

什麼年紀就活成什麼樣。在我們還需要耕耘的年紀就渴望先品嘗物質的甘甜,可以,但是別硬撐。我一直覺得貧困的年輕人特別吸引人,因為他們有著好品味,不惹塵埃,清貧卻清高,就算我40歲變成一個超級富婆,那我也還是會懷念年輕時候清高且勇敢無畏,那個為還信用卡掙扎過的自己。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1987年1月1日 Parco報紙廣告

「廣告文案」

那又怎麼樣!

中流的中層,中流的下層,那又怎麼樣!

站著就好。閃著光好。不臟才好。不蔫才好。

別人的評價,肚子有多餓,

都放在心上就沒完沒了啦。

怎麼樣?怎麼樣?來吧,大家的元旦!

我們都在為更好的生活而奮鬥,但沒必要去用所謂的經濟學名詞定義你的生活,你需要的只是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度過一生。我說過我堅信人的一生是以體驗的多少來衡量它的厚度的,而不是社會定義的所謂成功,那些都是副產品,而一個經歷過清貧或掙扎,富裕或揮霍,平實的喜悅,不得不割捨的愛人,等等此類悲歡,同時有足夠的能力去消化它們成為生命的營養,那就是賺到的人生。

張愛玲在《傳奇》再版序言中寫道:「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

現在不管你如何,都祝你通達快樂。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編輯 小金 & 周老師 & Mia Liu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文字原創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Gir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men empower one another.」

你是「精神中產」的年輕人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時尚快報 的精彩文章:

並不存在100%自信的女孩,而自卑也沒那麼可怕
iOS 12手機使用時間:我們擺不掉的是手機,還是他人的注意力

TAG:北美時尚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