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發表重要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發表重要成果

11月1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趙巍勝團隊於《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在線發表了題為「Field-free switching of a perpendicular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spin–orbit and spin-transfer torques」的研究成果。該實驗工作首次利用自旋軌道矩(Spin orbit torque,SOT)和自旋轉移矩(Spintransfer torque,STT)的協同作用實現了三端垂直磁各向異性納米磁隧道結的無磁場翻轉;通過調節STT電流密度,所需SOT電流密度可以顯著降低,從而實現磁隧道結的超低能耗翻轉;也為三端自旋存儲器件佔用面積過大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我校2017屆博士生王夢醒、2016級中法工程師學院碩士生蔡文龍、2017級博士生朱道乾和助理教授王昭昊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趙巍勝教授是唯一通訊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第一單位。該工作獲得了北航大數據與腦機智能高精尖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大力支持,並得到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Albert Fert教授、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城分校Jian-Ping Wang教授、高通公司Jimmy Kan和Chando Park等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傳統集成電路基於晶體管技術,後者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快速發展促成了整個信息產業的繁榮。然而當器件尺寸進一步縮小到深亞微米至納米尺寸時,量子隧穿效應所引起的漏電流會造成高功耗、低能量利用率及低可靠性等後果,極大地限制了集成電路性能的提升,也難以滿足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型應用對集成電路提出的高速、高密度、高可靠性、低功耗等高性能需求。自旋電子學是近3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利用電子的自旋而非電荷屬性進行存儲和計算,因此相對於傳統的半導體技術具有非易失性、抗輻照等顯著優勢,所以自旋電子技術被廣泛認為是「後CMOS時代」實現「三高一低」需求的重要技術。

作為自旋電子學的核心器件之一,垂直各向異性磁隧道結(Perpendicular-anisotropy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p-MTJ),得到了廣泛關注和研究。當前,翻轉p-MTJ存在兩種主流技術手段。一種是利用STT:將一束電流通入p-MTJ中,產生的自旋流對磁材料施加STT,從而使其磁矩翻轉。該方法優於第一代用磁場翻轉磁矩的方案,且其核心產品STT-MRAM性能優於Flash,具有廣闊應用前景。2018年,微電子製造領域四家家領軍企業——英特爾、三星電子、台積電及GLOBALFOUNDRIES,相繼宣布量產STT-MRAM。但是該技術方案仍然面臨幾大瓶頸:(1) 通入p-MTJ的電流依然很高,導致較高的寫入功耗(~pJ/bit)並影響器件壽命;(2) 翻轉速度(~10ns)受到機理限制,難以提升。第二種是利用SOT:將一束電流通入p-MTJ底部的非磁材料(Non-magnetic material, NM)中,由於強自旋軌道耦合效應,注入的電流轉化為自旋流積累在NM/p-MTJ界面,對磁材料施加SOT使其磁矩翻轉。由於電流不需要流過p-MTJ,並且翻轉速度本徵地快(可低於1ns),因此以上STT遭遇的瓶頸,均能被SOT解決。但是單純利用SOT只能將磁矩翻轉到面內方向,為了實現磁矩的決定性翻轉,目前一般需要施加一個面內磁場來打破SOT的對稱性,而這一需求嚴重阻礙了SOT的實際應用。近年來,多國學者都在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並提出了多種方案,但是大多難以與現有的磁存儲技術兼容。

2014年,趙巍勝團隊提出了SOT和STT的共同作用的器件設計方案,即利用SOT高效、快速地將磁矩翻轉到面內,並利用一股STT小電流用於打破SOT的對稱性,實現無磁場決定性翻轉,從而可以一舉解決上述問題。該方案的實施無需對傳統SOT器件的結構或材料進行任何修改,與現有磁存儲製造技術完全兼容,易於製造,實際應用前景廣闊。經過四年攻關,趙巍勝團隊設計並製備了核心結構為Ta/CoFeB/MgO/CoFeB的SOT器件,在國際上首次實驗驗證了SOT + STT方案的可行性。測試結果表明,在SOT和STT的共同作用下,即便STT電流密度低至~1.0 MA cm-2,也可以實現p-MTJ的無磁場翻轉。從圖中可以看出,兩股電流的閾值存在依賴關係,通過調節STT電流密度,所需SOT電流密度可以顯著降低,從而可以通過優化兩股電流的密度實現p-MTJ的高效翻轉。同時,藉助SOT和STT的共同作用,還可以實現兩端垂直磁隧道結的無場翻轉,為三端SOT器件佔用面積過大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相關上述研究成果已經獲得美國專利,具有潛在巨大應用價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發表重要成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文章鏈接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18-0160-7

M. Wang et al., Field-freeswitching of a perpendicular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spin–orbit and spin-transfer torques, Nature Electronics 1, 582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醫療機構豈能亂傍名牌?
2018年國家傑出青年終評結果出爐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