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為什麼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朝為什麼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很多人認為可以去掉這個之一)。但是自從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爆發後,國力由盛轉衰,此後唐朝雖然還是延續了一百多年時間,但卻再也沒能重現大唐盛世的景象。唐朝中後期飽受藩鎮割據的困擾。公元907年,藩鎮之一的宣武軍節度使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皇位,唐朝滅亡。

唐朝為什麼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唐朝最終走向滅亡,藩鎮割據是主要原因之一。藩鎮也稱軍鎮,和普通城鎮所不同的是,藩鎮中主要以職業軍人和軍人家屬為主,藩鎮中的最高長官是節度使。每個節度使在自己管轄的藩鎮中享有軍事、稅收、監察等大權。藩鎮中將士的俸祿不是由中央支付,而是由節度使從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直接發放,所以藩鎮中的士兵名義上是唐朝軍隊,實際上則是節度使的私人部隊,完全聽從節度使的命令。

唐朝設置藩鎮和節度使的初衷是因為帝國疆域太過龐大,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所以在一些戰略要地設置藩鎮,授予節度使全權管轄。這樣一來,萬一發生緊急軍情,節度使就可以自行決定軍事行動,而不用等朝廷下達命令。

為了防止節度使擁兵自重,朝廷對每個藩鎮的兵力都有嚴格限制。唐玄宗天寶年間,全國總共十個藩鎮,總兵力486900人,其中兵力最多的范陽鎮(後改稱幽州鎮、盧龍鎮)擁有91400人。

唐朝為什麼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由於藩鎮中的士兵長年累月都在戰爭狀態中,因此戰鬥力極高。天寶十四年(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出兵攻打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即後來的遼國),此役使契丹人遭到重創,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恢復元氣。同年晚些時候,安祿山反叛唐朝,發動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時間,戰火席捲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造成了極嚴重的後果。富庶的中原地區在戰爭過後十室九空,一片凄涼。親身經歷了這場亂世的詩人杜甫在《無家別》中寫道:「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最終,唐朝中央成功鎮壓了叛亂,但皇權遭到了極大削弱。唐朝統治者意識到藩鎮的危害,但由於中央沒有足夠的實力,所以無法將藩鎮一一削除。自此,一些擁兵自重的節度使開始和中央保持著半獨立的特殊關係。為了防止藩鎮再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皇帝只好又冊封了更多的藩鎮和節度使來制衡,結果就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這種策略並非不明智。在無法消滅藩鎮的情況下,主動扶持更多藩鎮來對衝風險,也算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有時候把棘手的問題留給將來去解決,遠比當下強行解決效果要好得多。

唐朝為什麼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在唐朝中後期的大部分時間裡,藩鎮割據的情況還算穩定。期間,唐憲宗李純曾試圖解決藩鎮問題,但由於唐憲宗早逝,導致削藩努力付之東流。不過,朝廷對地方勢力的平衡策略總體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但到了唐朝末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終於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雖然起義最終沒有推翻唐王朝,卻打破了藩鎮之間相互平衡,相互制約的格局。各個藩鎮的節度使趁機大肆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實力,並以鎮壓起義軍為名,搶佔地盤。最終,在一片亂象中,大唐王朝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唐朝滅亡後,各地的藩鎮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政權,中國歷史上再次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史稱「五代十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此中國人當年在高科技行業地位比今天的馬雲還牛,80年代身家20億
此人是清朝最憋屈的鐵帽子王,乾隆皇帝命他做「保安」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