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雍正鐵血討債逼死功臣,清朝官員不用納稅,還能向國家借錢!

雍正鐵血討債逼死功臣,清朝官員不用納稅,還能向國家借錢!

經典歷史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那就是雍正領父皇康熙之命,向朝中大臣和皇子宗室追討他們昔日所借國庫之銀。正所謂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即便他們貴為朝中重臣和皇親國戚都不能免俗。因此當雍正向他們討債時,一個個的都哭窮、耍無賴。一向嚴謹務實的雍正,可不吃他們這一套,隨即就展開了他的「鐵血討債」之路。最終功臣魏東亭因無力償債,被逼無奈之下選擇上吊自盡。常言道:藝術來源於生活。劇中所演的清朝京官向國庫借債一事在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

寫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朋友們會問,他們身為朝廷棟樑,京城之官,為何要向國庫借錢呢?這是因為清襲明制,對於官員實行「低薪養廉」的工資制度。因此當時朝中正一品官員的年薪才紋銀一百八十兩。這點俸銀在高消費的京城,養活一大家子都難。更別說上下打點、迎來送往和禮聘幕僚了。曾國藩在京任翰林院檢討時,就曾多次在家書提到其貧困狀況:「今年尚可勉強支持。至明年則更難籌畫」。

而在京做官,天子腳下,想要貪污也實屬不易,所以即便在國家公務員不用納稅的康熙時期,一些原本就家庭窮困的京官只好向國庫借銀維持生計。久而久之,即便那些家境富裕的京官和皇親國戚也就跟風向國庫借債。這也就是為何到康熙統治晚期,國庫存銀才八百萬兩。雍正繼位後,在繼續清查國家財政錢糧虧空,追繳被「借」國庫銀兩的同時,接受了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在全國實行火耗歸公和養廉銀制度。

所謂「火耗歸公」就是由於各地方百姓上交的糧銀賦稅在運輸過程中會產生的一定的損耗,這個損耗也由當地的百姓承擔。因此這也就導致各地方官為了貪污,在這上面多收稅。而雍正新實行的「火耗歸公」就是將這個損耗改為固定值,並明令官員不得截留,全部上交到國庫。所謂「養廉銀」就是雍正在俸銀之外,發給全國官員的高薪補貼,因其希望官員們能夠在得到高薪補貼後,養成為官廉潔的好習性,故名為「養廉銀」。

養廉銀通常為官員年薪的10倍到100倍。例如: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年薪為155兩,養廉銀則達一萬兩。雍正皇帝所實行的這兩項政策雖然並不能完全杜絕官員中的貪污腐敗現象,但是也卓有顯著成效。康熙晚期原本空虛的國庫也在他的鐵血創新改革下,逐漸充盈,到其駕崩之時,國庫銀兩達到五千萬兩以上。

伊威(Eastwes) 三蔬卡通面200g

¥15.8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永動機 的精彩文章:

專家發掘上官婉兒墓,墓中慘烈景象,讓他們膽寒不已!
建造布達拉宮到底用了多少公斤黃金?看完簡直不敢相信

TAG:歷史永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