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智慧城市十年變遷,「場景復用」成特斯聯手中王牌

智慧城市十年變遷,「場景復用」成特斯聯手中王牌

2014年前後,物聯網市場迎來了一波高潮,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新興物聯網企業。在這樣的創業熱潮中,由於C端市場門檻低,擁有龐大用戶量和市場體量,不少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了這一市場。然而,與此同時,C端市場碎片化嚴重,市場競爭激烈(甚至可以說是慘烈),也讓入局者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焦慮。也是因此,2015年成立的特斯聯基於自身地產基因及對城市發展的深刻理解,將自己定位於政(G)企(B)賽道。

由於面向政企市場,因而對於不甚了解特斯聯的人士,了解特斯聯更多源於其在被視為資本寒冬的時期拿到的兩輪巨額融資:

2017年7月,特斯聯獲A輪,5億元融資;

2018年10月,特斯聯再獲B1輪12億元融資。

其實,資本輸入對於企業來說雖然重要,卻更應理解為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特斯聯副總裁謝超告訴雷鋒網,「12億元的融資當然使我們獲得了更充足的發展資金,但是更多則是市場和資本對我們的認可。對於企業本身而言,我們的關注點一直在業務發展上。」


智能硬體,何處安放?

從公司成立到定位於現在的政企市場,特斯聯也曾走過一段「彎路」,做過思考和轉型,這也可以看作是整個智慧城市摸索與發展過程中的縮影。

在特斯聯成立之初,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智能硬體產品?

聚焦IoT,最直接的應用就是智能硬體,特斯聯也有自己的智能硬體產品。如何推廣自己的智能硬體產品就成了第一個問題:是面向C端市場銷售?還是面向B端市場推廣?

「我們最早考慮的是如何把智能硬體批量地賣給開發商」,謝超告訴雷鋒網,「但是我們很快明白,我們更應該將智能硬體定義為特斯聯整體解決方案的基礎產品,而不是以售賣智能硬體為核心。

智能硬體在技術上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這從用戶使用智能產品的頻率可見一斑。即使曾經紅極一時的智能手環,也在風口過後暴露出應用上存在的諸如使用不便、功能雞肋等問題,漸漸被一些用戶掛之高閣,再加上市場競爭帶來的成本擠壓,導致智能手環功能難有太大突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整個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經歷了2015年的暖春後,雖然市場規模仍在不斷增大,但是整體增速開始急劇下降。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從2015年開始就有很多聲音在講智能硬體應該是一個爆發期,每年都說是智能硬體的元年,但一直到現在,其實我覺得智能硬體依然不是一個特別成熟的市場,它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價值。大家會覺得一些東西比較智能,但實際上,諸如智能音箱等硬體雖然為用戶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是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智能。

正因如此,特斯聯並沒有選擇趟這趟渾水,而是將有限的精力放到了B端和G端用戶的整體解決方案上,只將智能硬體作為自己整體解決方案的配套產品。


智慧社區的「剛需」與「非剛需」

智慧社區是特斯聯做的較早,也是較為明確的一個落地場景。其實,此前特斯聯在做智慧社區時,也曾面臨「是將更多精力放在開拓B端市場,還是G端市場」的問題。

最初,特斯聯是先從B端市場試水智慧社區領域的,包括與地產開發商、物業公司談合作。

一開始,我們仍然停留在傳統思維上——幫開發商、物業公司做智慧社區及管理平台。但是經過半年的探索,我們發現,智慧社區對於開發商、物業公司而言,目前還不是一個剛需。特別像物業公司,他們本身並沒有足夠的經費來建設智慧社區。

與此同時,G端市場對智慧社區已有強烈需求。「政府管理的老社區對管理訴求有強烈需求,政府希望對其所管轄的這些老社區有比較精確的掌握,以確保治安穩定、進行人口管理等,同時政府也有足夠的資金打造這樣先進的智慧社區。」

於是,特斯聯選擇將目前更為剛需的G端智慧社區市場作為重點市場。

田林十二村是其中典型項目。田林十二村建成於1985年,所屬田林街道轄區內,許多小區都存在管道老化不暢、綠化髒亂差、缺乏專業保潔護林人員、技防設施嚴重不足,無法自行實施改造。特斯聯通過自身技術能力,將小區原有門禁系統升級為智能門禁系統,聯動視頻監控系統;同時,特斯聯為該社區搭建了人口管理系統,統一管理小區人口信息;搭建信息發布平台,通過社區平台實現社群社交,周邊服務信息查詢等。

在2016年底,特斯聯明確了為政府提供諸如安防、人口管理等為主營業務。


智能數據分析平台:大腦+小腦

大到智慧社區、智能辦公等場景落地,小到智能硬體、智能系統的管理,其關鍵部分就是智能數據分析平台。BAT有他們面向C端的數據分析平台,特斯聯也有面向B端和G端的數據分析平台——達爾文數據智能分析平台(DARWIOT),這一平台也被特斯聯定義為其「智慧大腦」。

達爾文平台採用以hadoop為基礎的融合離線和實時計算能力的大數據系統架構;內置R、Python等常用數據分析工具,集成包括TensorFlow、Theano等深度學習框架,以及基於Spark的機器學習庫MLib等,支持大規模並行訓練。達爾文平台通過Kmeans聚類演算法解決設備安裝位置的計算,通過Prophet時序分析不同類型人群、不同季節對通行規律的影響,通過GBDT預測回歸解決對各個時間段人流量預測。

談到數據分析,謝超強調,「我們的數據智能分析平台不是脫離業務存在的,而是與業務緊密結合的。

針對智慧社區的數據處理,特斯聯將問題分為兩步:數據採集和數據分析。

數據採集。針對政府,尤其諸如街道、社區等基層政府部門的需求,諸如孤寡老人的管理、逃犯的監控、火災隱患監控及報警等,通過感測器及相應智能設備將相應數據採集上來;

數據分析。針對政府的管理需求進行演算法開發及數據分析,「我們現在已經有消防報警平台,一旦出現火災隱患,系統會馬上進行報警,將這個信息推送給相應指定的消防人員,確保消防員對該事件進行後續跟進處理,並在系統中更新這個狀態。」

特斯聯的達爾文平台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其根據各個子業務擁有諸多子平台,這些子平台也可以認為是特斯聯的智慧小腦,而ABAS雲平台是針對樓宇建築的平台,也是特斯聯重要的數據分析平台之一。

以辦公大廈為例,設備控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針對房間內的諸如空調、燈具等電器的具體控制,這是一個偏向C端、有定製化的智能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大廈內諸如暖通空調、整體照明等公共設施,這些設備的運行是由大廈的物業管理部門統一管理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智能化需求。ABAS平台實現的就是後者的智能化管理。

實際上大廈真正智慧的難度不在於一個房間中的幾個設備的智能化,而是整體管理的智能化。特斯聯ABAS平台要實現的就是大廈整體智慧化管理。

現階段仍然難以實現整個大廈所有功能的智能化,針對各功能,如何取捨?謝超告訴雷鋒網,「特斯聯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大廈裡面如果有100種設備的話,我們先去做有能力改造的80種,這部分改造成本低、難度低,我們只要加入相應的感測器,或者相應的電壓、電流計量器就可以實現。另外一小部分比較複雜的設備,如果要實現智能化改造,成本會很高,會得不償失。所以我們會根據客戶實際需求預算進行改造。


從開發者平台到生態構建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對社區或大廈進行智能化改造時,由於設備種類繁多,因而會採購多家設備,或融合自家智能設備,這也帶來一個融合的問題,如何讓改造後的智能化系統中的眾多設備實現兼容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這一問題,2017年底,特斯聯發布了物聯網開發者平台。謝超表示,特斯聯在諸如人口管理、消防、建築等諸多應用場景有很多合作夥伴,特斯聯會將這些合作夥伴的智能硬體接入到特斯聯的開發者平台中,從而實現各類智能設備互聯。「特斯聯的每個供應商自己本身都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也進一步擴充了我們的設備互聯能力。」

與其他巨頭廠商的「受眾面」更廣泛的開發者平台相比,特斯聯的開發者平台針對特定場景融入硬體設備或品牌,目標性更強。特斯聯將自己的開發者平台視為「介面」,與特斯聯應用場景密切相關的硬體廠商會把設備接入到這一平台。雷鋒網認為,這也是特斯聯構建生態的一種方式,通過平台聚攏相關廠商,從而構建自己的生態。

在演算法方面,特斯聯選擇通過合作,引入各領域頂尖AI演算法。在語音方面,與科大訊飛加強合作;在機器視覺方面,與商湯科技持續合作。「這些領域,他們已經做得很強了,我們沒有必要再去做一遍,短期內也沒有必要開發這些AI演算法,而更應該加強我們自己的優勢——智慧社區大數據分析。」

謝超也特彆強調,在與商湯、訊飛等合作過程中,特斯聯也會參與到相關演算法研發中,從而研發出更適用於諸如人口管理、火災報警等具體應用場景的演算法;另外,在諸如建築、寫字樓等場景中,特斯聯整個智慧管理系統及AI演算法更有優勢,自己也會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下一步:場景復用

特斯聯定位AIoT,經過三年成長,如今已經在70+城市擁有8300+落地項目。同時,經過這三年的探索,提出了雲、霧、端架構,謝超認為,「這是最適用於AIoT與傳統行業結合,也是最有價值的落地模式。」

談到未來發展重點,謝超總結為:場景化、落地

智慧城市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吃下整個市場,也無法覆蓋所有應用場景。特斯聯的思路是將智慧城市的應用領域切割成具體應用場景,然後進行場景化落地。

特斯聯現在已經在人口管理、建築、安防領域駕輕就熟,而近期要做的就是「場景復用」

「最終我們要做的是一個AIoT的賦能引擎,而AIoT具體選擇賦能哪些落地應用,是根據我們自己的能力來判斷的。例如,消防其實與人口管理和安防是非常接近的,它們有很強的互通性和復用性,因而我們會把消防提到一個比較高的優先順序來實現落地。」謝超這樣解釋「場景復用」。

智慧城市:十年變遷與挑戰

回顧智慧城市的發展,十幾年前就已有智慧城市的概念,到如今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最初,大家都想一口吃一個胖子——把整個智慧城市一口氣全做下來,於是智慧城市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大家都做「大而全」,做一個特別完善的頂層架構;

經過將近十年的發展,大家發現,由於設計太龐大,落地的難度急劇上升,沒有一個智慧城市能夠真正落地,所以第二個階段大家發現,要真正去落地的話,必須先從小場景開始做;

當下來看,大家做了一些小場景後,開始從小場景延伸到更多場景,也就是「場景復用」。

智慧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大變小,又從小變大的過程,謝超認為,現在剛好處在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遷移過程。

智慧城市經歷了十年發展和變遷,而現在,仍在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Innoviz CEO Omer Keilaf:激光雷達應該重視機器視覺|2018全球智能駕駛峰會
5億條!史上最大規模的酒店開房信息在暗網售賣,包括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開房時間……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