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之謎!這根巨大金絲楠木最後歸宿不可思議,江湖從此只留傳說
春哥探秘史
【春哥註:最近一段時間在北京逗留小住,因此也了解一些風物掌故,非常有趣的物事,也算探秘史的一部分,春哥這裡的探秘,不一定是什麼驚天秘密,而是許多平常不知道的人、物、事,分享給大家,也可以互相留言討論,歡迎大家的建議批評。】
明清時,北京城出現了五大鎮物,當時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在北京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置了五個鎮物,用來震懾妖魔,以確保京城安全。東方屬木,鎮物是廣渠門外神木廠的金絲楠木;西方屬金,鎮物是覺生寺(大鐘寺)的大鐘;南方屬火,鎮物是永定門的燕墩;北方屬水,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中央屬土,鎮物是景山,景山聚土為鎮山。
今天春哥聊聊這個東方鎮物:金絲楠木。
神木廠在廣渠門外二里許,據說有根巨大的金絲楠木側於地,多麼巨大呢,沒有說尺寸,而是用了一個對比,「高(這裡的高是木頭躺在地上,實際上是指木頭的直徑)可隱一人一騎,明初構宮殿遺材也。」另一個說法也差不多是這樣,在木頭兩側,一人一騎,互相看不見,可見其直徑大概在3米左右。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水木清華亭元侍御史王儼別業,文明門外東南里許,園池構築,甲諸邸第。」在《京師坊巷專稿》上也有這方面的記敘:「水木清華亭遺址,皆無可考,核其地望,當與今花市大街相近。」當年這一帶樓台殿閣,水波連天,遊船蕩漾,樹木連雲蔽日,是盛夏消暑的好去處。正如一首詩所云:「北瞻隬闍,五雲查靄;西望舳艫,汎汎放煙波浩渺,雲樹參差之間。」
到了明代永樂年,這裡就成了神木廠。什麼是神木?為什麼說最早的神木廠在花市大街?近年來,不少人寫文章論述這些問題。有的文章說:「所謂大木即直徑超二尺的木材,神木是直徑超過五尺者」。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認為神木是大木之中的大木,用尺寸大小劃分神木和大木的區分。
據《明史》記載:永樂四年「帝將營北京,命禮(工部尚書)取材川蜀。禮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數株,皆尋丈。一夕,自出谷中抵江上,聲如雷,不偃一草。」這顯然是討好皇帝的所謂「國家將興的吉兆」。這個謊奏,皇帝自然高興,「天子以為神,名其山曰神木山,遣官祠祭。」而後把這幾株大木也當神一樣的供奉起來。後來北京城竣工後,於永樂二十年(1422),在北京城的東南郊,也就是崇文門外建起神木廠,後來這條街就以「神木廠大街」命名。
在明朝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的崇北坊中有「神木廠大街」地名,在近年出版的《明北京城復原圖》上,崇文門大街迤東繪有「神木廠大街」之名,當時的神木廠大街東起鐵轆轤把,西止崇文門大街。
1644年明滅亡,清朝建立。後來,清政府把明時遺留下的幾株神木,從崇文門外遷至廣渠門外二里許,另立新場。據《宸垣識略》記載:「明永樂時神木尚存」。這完全說明廣渠門外的神木是明永樂時的遺物,神木是從崇文門外神木廠遷去的。原神木廠大街在清代成書的《京師坊巷志稿》上和《清乾隆北京全圖》上則改為「花兒市大街」了。
戊寅春三月(1758年)乾隆皇帝親臨此地視察,並說:京都有這項古物我早就聽說了。總想看看它,今天就順便來城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觸景生情,書《神木謠》一首並立碑刻在碑的正面,還將他所作的另外一首詩刻在碑的背面,並在「神木」西側建立紅牆黃瓦的方形碑亭一座,還建築了七間相連的瓦木結構房屋把「神木」覆蓋起來,周圍用青石欄杆圍護,以避風雨侵蝕。這些舉動恢復了前朝鎮城之寶的神威,使百姓對其也另眼看待了。 新中國國成立以後此地改稱「黃木場」。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御制神木謠》:
都城東有巨木焉,其長六十餘尺,卧於地,騎者隔木立,弗相見也。相傳前明時所置,以應甲乙生氣雲。作神木謠。
四百春秋一瞬夫,雨淋日炙風吹敷。
枝幹剝落摧皮膚,隙孔嗔菌郁繆紆。
為想懷才昔奧區,凌雲概日垂扶疏。
生育盛德釐皇圖。乾隆戊寅春三月御制並書。
1952年北京樂器廠(今北京鋼琴廠)遷此時,巨木雖朽仍在,二十世紀60年代初,巨木殘存,扣之有聲。七十年代初,在那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十年探索時期」,已經沒有木頭還有什麼神的概念了,大膽創造將這流傳數百年的「神木」鋸開加工成八張會議桌面,現存區文物保管所,還有僅存的幾塊原木殘片至今還保留在星海樂器公司的檔案室內,現在這些殘物有沒有就不知道了。
這根巨大的金絲楠木如果能傳到現在,想來應該價值連城,只可惜做了幾張桌子了事,木的命運也和人一樣,一生也沒有真正派上大用場,幾百年在外風吹雨淋,臨了做成了尋常桌子,也算回到基本的平凡作用,不至於腐朽到一無用處,
※誘敵出擊聲東擊西,紅軍出其不意回師,高山險關大河豈能擋得住!
※黎平之會,毛主席引領紅軍方向,加上瘦身、健身,徹底走出陰霾!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