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我有一頭果殼龍,我從來也不騎

我有一頭果殼龍,我從來也不騎

從發現到命名,不是每一隻恐龍都有完整的記錄——但綦[qí]江龍是一個正面的樣板。

今天我們日曆主角的定(fù)裝(yuán)照(tú)。圖片提供:邢立達;復原圖繪製:張宗達

一段關於「守護」的故事

時間要回溯到24年前,現在的重慶市綦江區,彼時還是四川省綦江縣。1994年,綦江縣古南街道北渡河壩村一社的老農蔡長銘和兒子扛著鋤頭下了地——這塊地毫不起眼,只是當地丘陵地貌中一座平淡無奇的小土包。

和一般的農戶相比,蔡長銘的心思還是是有點活絡的,他想著把土包挖成小池塘,養點鱔魚,魚養成了賣給周邊的農家樂,賺不到大錢,但也還算是能夠貼補家用。

上午10點鐘左右,蔡長銘一鋤頭下去,挖出了一塊奇怪的東西。他將表面的摳掉泥巴一看,發現這是個臉盆大小的石頭,形狀像一節牛頸骨。挖了一輩子的地,蔡長銘第一次見到這樣的石頭疙瘩,他覺得好奇,便用鋤頭猛力錘了幾下。這怪東西堅硬無比,震得虎口發酸也沒能把它奈何,只能看見新鮮的斷口如象牙般白。

綦江龍化石的發現人。圖片提供:邢立達

蔡長銘馬上叫兒子來看,兒子抱起石頭看了看,也覺得這石頭確實奇怪:材質是白石頭,卻也有骨頭的形態。他們突然想起之前看過的科普書中,有一種巨大的史前動物喚作恐龍,只有它們的骨頭會有這樣的大小,而這塊怪石頭,會不會就是恐龍化石呢?

蔡長銘父子來了興緻,一下子竟從這塊地里翻出來一小堆這種怪石頭,裝了兩袋子。幾天後,這些怪石頭被送去當地的文管所,可考古學背景的專家們對古生物學並無研究,因而面對這些石頭,也沒有更好的建議。

若干年後,從這塊魚塘中發掘、整理出的綦州龍尾椎化石。圖片提供:邢立達

於是這些怪石頭就在魚塘旁邊的小房子里躺下了,轉眼就是幾個春秋。2000年前後,在重慶打工的小蔡突發奇想,帶著一塊挖出來的石頭,來到重慶自然博物館,向專家請教這到底是什麼石頭。專家看到小蔡帶來的石頭,很高興地告訴他,這些「牛頸骨」很可能是恐龍化石。當然專家們也沒有特別驚訝,因為在中國西南的侏羅系紅層中,這種零星出現的恐龍化石並不罕見,當地人把它叫做「石龍骨」,自古以來便被當作一味藥材看待。

專家對蔡長銘一家宣傳了要善加保護化石的政策,並遺憾地告訴他,由於經費有限,目前還不能挖掘,請老蔡代為守護。憑著中國人民根子里的樸實,蔡長銘在那之後便默默守護著這座小土包。

即使再謹小慎微,天下也沒有不透風的牆。專家的到來讓村民們紛紛猜測,說鱔魚池裡是不是出了寶貝,接下來就是想著自己能不能分一點好處。蔡長銘對此非常敏感,不準生人踏入自家地一步,也由此與村民們產生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吵過無數次架。為保護化石,他乾脆將鱔魚池填平,上面又種上了菜。

重新填上土種菜的化石發現地。圖片提供:邢立達

這樣的流言越傳越遠,引來的可就不再只是愛熱鬧的村民,還有形形色色的文物販子、化石販子。他們來到蔡長銘家,想要挖出他家地里的「寶貝」,開出的價錢也是一次比一次高,但是蔡長銘抱死了保護化石的決心,就是不鬆口。

2006年,綦江申報地質公園,在前期的勘探和走訪中,當地國土部門的有關專家了解到蔡長銘家曾出土恐龍化石的情況,便對化石點開展了試探性挖掘,當下又挖出了四塊恐龍化石。專家們都非常高興,開始將這個發現納入到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申報中。

2009年8月,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正式獲批,當地也終於有財力和精力對這一恐龍化石點進行挖掘。2010年底,國土部門與協助挖掘的「外援」——甘肅第三地質勘查院古生物化石研究開發中心的專家們,正式開始了挖掘工作。

挖掘現場,甘肅地質博物館的技師正在開展工作。圖片提供:邢立達

經過92天的漫長工作,沉睡了一億多年的大恐龍展現在了世人面前。而蔡長銘的守護,也終於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來自發掘現場的畫面。圖片提供:邢立達

恐龍家族的新成員

化石挖掘之後,我和同事們參與了這具恐龍骨骼化石以及同時發現的足跡化石的修理、復原和研究。這隻恐龍的骨頭關聯性較好,很明顯是來自同一隻個體,是一具相當完整的化石。化石包括了顱骨的一部分、17枚頸椎、6枚背椎和28枚尾椎,以及一部分腰帶骨和其他骨骼。

技師在用風筆修理化石。圖片提供:邢立達

這隻恐龍的大部分特徵與馬門溪龍類接近,但是顱骨和一些中軸骨又和馬門溪龍明顯不同,所以,我們認為可以將其單設一個新屬。2015年初,我將這種發現於中國重慶的恐龍命名為果殼綦江龍(Qijianglong guokr),種名贈與果殼,是為了致敬這些為了科普而拚命向上的小夥伴們。

今天,果殼辦公室里的綦江龍。繪製:撒旦君_satan

標本裝架之後,仰首挺胸的綦江龍顯然是一隻大型的蜥腳類恐龍,體長足有15米,高度可達5米。它有著超長的頸部——有17枚頸椎,頸部長度佔到了體長的近一半。它的脖子雖然很長,但是應該並不靈活——它的頸椎彼此之間連接非常緊密,特殊的關節結構會限制頸部的水平運動,所以,我們推測綦江龍的頸部更像是一架吊車

綦江龍裝架過程中。圖片提供:邢立達

不過,雖然綦江龍體型巨大,但它卻沒有看上去那麼沉重。這類恐龍的脊柱有氣腔分布,這些氣腔結構不僅讓脖子更輕,也可能和鳥類的氣囊一樣有調節體溫、散熱的功能。此外,從骨縫的癒合程度來看,這是一條未成年的恐龍。如果它運氣更好些,長大成年,身材應該更為壯觀吧。

綦江龍頸椎,有眾多的空腔可以減重。圖片提供:邢立達

簡單來說,綦江龍是亞洲發現的非常重要的蜥腳類恐龍化石記錄,因為它是第一個明顯區別於馬門溪龍屬的晚侏羅世的馬門溪龍類。它不僅增加了晚侏羅世馬門溪龍類屬的多樣性,而且從綦江龍進步的形態特徵和馬門溪龍類的基幹系統位置說明馬門溪龍類是在獨立的環境條件中與其他蜥腳類恐龍趨同演化

博物館中裝架完畢的綦州龍化石。圖片提供:邢立達

發現的,不只是綦江龍

有趣的是,在綦江龍化石出土的同一地點,我們找到了一些肉食性恐龍的牙齒化石,不過這並不能表明這隻大恐龍是遭到了襲擊逃脫後身亡的。當然,這是一個選項,另外的選項包括死後屍體遭到了啃食,狼吞虎咽的獸腳類恐龍在進食中崩斷並留下了牙齒,甚至,這可能是綦江龍埋藏過程中,水流沖刷之下,從別的地方帶來的「小禮物」……

與綦江龍化石同時發現的食肉類恐龍牙齒化石。圖片提供:邢立達

更有些古怪的是,除了兩個小小的腳趾骨,這具綦江龍化石的四肢骨竟毫無蹤跡——這很可能是在埋藏的時候損失的。這樣的結果,使得這具標本只剩下巨大椎骨、顱骨和尾巴。長長的身體,卻沒有手腳,這樣的消息在一些當地人口口相傳,竟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專家發現了中國神龍」

綦江龍現場埋藏圖。圖片提供:邢立達

乍一看,綦江龍和神話中的龍沒有任何關係,但是這具綦江龍化石發現的時候,那種蛇形身體,加上蜿蜒前行的姿態,倒是的確與傳統文化中龍的造型十分相似。

在中華數千年的漫長歷史中,如果某地的居民發現了類似的化石,很可能會附會或強化「龍」的形象。就像「獨眼巨人」的傳說與乳齒象化石分布地域重合一樣——巨象的皮肉腐化後,鼻子的位置留下了巨大的圓洞,當地有人類活動的時候早已沒有象類的活動,這樣的圓洞,也就被安上了巨大的獨眼。

我們後續開展了研究,試圖了解中國化石與神話的關係,不過那是後話了。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318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邢立達。

日曆娘發福利啦!

今日物種非常特別

果殼綦江龍

原因無他,因為今天是個Big day!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的果殼8周歲啦!

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

日曆娘也準備了8份小禮物

來留言對果殼表個白吧~

01

自然飾界丨小短腿柯基

24小時內獲贊數最高的1位小夥伴

就能獲得超萌的小短腿柯基飾品

有項鏈款和耳釘款可選哦~

02

量子積木丨柯基

日曆娘還會從留言區中

隨機抽取7位幸運小夥伴

送上一隻量子積木柯基

人人都有機會

「柯基」有意思!

日曆娘今日頭像

果殼,科技有意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硬核新番告訴你:自然界才沒有無意義的花拳繡腿
夭壽啦,蟑螂為什麼會爬進人的耳朵里?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