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在中國的歷史:最早因無藥效被康熙嫌棄
巧克力
這不是穿越劇里的情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西洋名葯巧克力蒙聖旨召喚,被羅馬來的傳道士送入大清皇宮。
沒錯,巧克力。
不過那時它還是液體——巧克力最早是由墨西哥人製作的一款飲料,16世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被歐洲探險家們帶回西班牙。17世紀早期,這款由可可豆磨成粉再加上水、糖、香料所製成的飲料,被引進法國。據說在凡爾賽宮,人們把它當成催情葯,配成一杯杯熱飲送給貴族喝。於是它一下就風靡起來。
說到這兒,請回想一下黑巧克力那略帶苦澀又有清香的滋味,也許就能理解它為啥老被人當成藥了。
巴黎醫學院曾有人在1644年撰寫論文討論過這一點:「每日僅能飲用兩杯……具有極高營養價值,在長時間維持體力這方面,就連肉湯也比不上它。」傳入英國的時候,療效又變了。當地的社交名流認為它能治肺癆,往裡面摻了胡椒粉和葡萄酒一塊兒喝。過了一陣,有些腦子活絡的人為了招攬生意,決定把這款古怪的飲料整得好喝一點,於是把它和牛奶和糖混到了一塊兒,這下,它就更招人喜歡了。
倫敦的第一家巧克力作坊在1657年開業;49年後,巧克力頂著「綽科拉」的名頭,被送到了大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面前。話說,自打在康熙三十二年被傳教士送過來的金雞納治好了瘧疾,皇帝對西洋葯的興趣就滿滿的。懂醫藥的傳教士,與懂天文或是會修鐘錶的西洋人一樣,都屬於特殊人才,是要廣東督撫「專差家人星夜護送進京」的。剛巧,有些傳教士很愛喝巧克力。皇上聽說了,就直接問人家討一點來嘗嘗。
於是,專門負責保存西洋葯的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出馬了。
給皇上當差,做事當然細緻。傳教士那兒有150個巧克力塊,他挑了50塊,仿照歐洲上流社會吃巧克力的做法,專門打造一套銀器,配上黃楊木製成的攪拌簽子,一股腦兒給送到了皇上面前。
還附上解說:「至綽科拉藥方,問寶忠義(宮廷里的西洋大夫),言屬熱,味甜苦,產自阿美利加、呂宋等地,共以八種配製而成,其中肉桂、秦艽、白糖等三位在中國,其餘噶高、瓦尼利雅、阿尼斯、阿覺特、墨噶舉車等五種不在此……將此倒入煮白糖水之銅或銀罐內,以黃楊木碾子攪和而飲。」
那年頭,尚信奉四體液說的西洋醫藥還能跟中醫完美對接:一款屬「熱」的湯藥,由肉桂、秦艽、噶高、瓦尼利雅等等調配而成。「藥方」兩字放在這兒,全無一點不和諧。
但精明的康熙對此不滿意:藥效呢?藥效你咋不說?
赫世亨只好再給皇上解釋:這不是葯,在阿美利加那個地方,人們拿來當茶喝,「老者、胃虛者、腹有寒氣者、瀉肚者、胃結食者,均應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
現在我們知道,黑巧克力的止瀉作用是來自於黃酮,它同時還有降低血壓的功效;而其中的可可鹼與咖啡因,則能讓人心情愉悅。
但在當年,歷史全都悠久得一塌糊塗的中西醫再一次完美對接:屬熱,正好治療「腹有寒氣」和拉肚子。
皇帝一聽就不感興趣了——在地大物博的中國,誰家還沒一杯消食又提振精神的茶呢? 可憐那送進宮去的50塊「綽科拉」,自此再不見蹤影。巧克力本有可能成為一味傳統中藥,可時勢使然,它的清宮路,剛開始就戛然而止。
在康熙首次接觸巧克力的59年後,巧克力才傳入北美各州的白人中間。那時候,它已經被普遍視為一款健康的飲品了。說起來,康熙的宮廷倒是先進得讓人詫異:他們對國際潮流的掌握比美國還快。
可惜,太多的新知,從未步出宮廷。聖祖皇帝十分重視傳教士,卻止步於個人對技術的好奇之心。
但可能也沒什麼好感嘆的。若連這都要感嘆一番,則華夏歷史上錯過的種種,那是淚流成河也說不盡了。
酪
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裡講乳酪的做法,東角樓的大街上有賣羊頭、肚肺、紅白腰子的,奶房,查到的是食材的一種做法,先把熬制奶皮剩下的鮮奶,或經過提取奶油後的鮮奶,放置幾天,使其發酵成帶酸味的奶。
當酸奶凝結成軟塊後,再用紗布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放入鍋內慢煮,並邊煮邊攪,待呈糊狀時,將其舀進紗布里,擠壓除去水份,然後,把奶渣放進模具或木盤中,或擠壓成形,或用刀劃成不同形狀的乳酪。乳酪做成後,就放置在太陽下,或者通風處,使其變硬成干就成為食材中的奶房。
在梁實秋《雅舍談吃》也談到到,酪就是凝凍的牛奶,是當時北平有名的食物。每到夏天下午,賣酪的小販挑著兩個木桶就出現了,
桶上蓋著一塊藍布,在大街小巷裡穿行,他的叫賣聲是:「伊——喲,酪——啊!」伊喲不知何解。住家的公子哥兒們把賣酪的喊進了門洞兒,坐在長條的懶凳上,不慌不忙的喝酪。木桶里中間放一塊冰,四周圍全是一碗碗的酪,每碗上架一塊木板,幾十碗酪可以疊架起來。後查書《飲膳正要》才知做法:「造法用乳牛勺鍋內炒過,入余乳熬數十沸,頻以勺縱橫攪之,傾出,罐盛待涼,掠取浮皮為酥,入舊酪少許,紙封貯,即成酪。」說得輕鬆,我不敢嘗試,總疑心奶不能那麼容易凝結,好像需要加進一點什麼才成,好像做豆腐也要在豆漿里點一些鹽滷才成。
泡芙
泡芙作為吉慶、友好、和平的象徵,人們在各種喜慶的場合中
都習慣將她堆成塔狀(亦稱泡芙塔Croquembouche),在甜蜜中尋求浪漫,在歡樂中分享幸福。,後來流傳到英國,所有上層貴族下午茶和晚茶中最缺不了的也是泡芙。
傳說奶油和蛋糕結婚了,便有了漢密哈頓奶油蛋糕,麵包從此失戀了,它把對奶油的愛深深藏進了心底,於是有了泡芙。泡芙塔是法國傳統的慶祝甜點,象徵著幸福的泡芙被一個一個累積起來,高高的泡芙塔就是人們對滿滿的幸福的憧憬。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與討論!
巧克力
這不是穿越劇里的情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西洋名葯巧克力蒙聖旨召喚,被羅馬來的傳道士送入大清皇宮。
沒錯,巧克力。
不過那時它還是液體——巧克力最早是由墨西哥人製作的一款飲料,16世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被歐洲探險家們帶回西班牙。17世紀早期,這款由可可豆磨成粉再加上水、糖、香料所製成的飲料,被引進法國。據說在凡爾賽宮,人們把它當成催情葯,配成一杯杯熱飲送給貴族喝。於是它一下就風靡起來。
說到這兒,請回想一下黑巧克力那略帶苦澀又有清香的滋味,也許就能理解它為啥老被人當成藥了。
巴黎醫學院曾有人在1644年撰寫論文討論過這一點:「每日僅能飲用兩杯……具有極高營養價值,在長時間維持體力這方面,就連肉湯也比不上它。」傳入英國的時候,療效又變了。當地的社交名流認為它能治肺癆,往裡面摻了胡椒粉和葡萄酒一塊兒喝。過了一陣,有些腦子活絡的人為了招攬生意,決定把這款古怪的飲料整得好喝一點,於是把它和牛奶和糖混到了一塊兒,這下,它就更招人喜歡了。
倫敦的第一家巧克力作坊在1657年開業;49年後,巧克力頂著「綽科拉」的名頭,被送到了大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面前。話說,自打在康熙三十二年被傳教士送過來的金雞納治好了瘧疾,皇帝對西洋葯的興趣就滿滿的。懂醫藥的傳教士,與懂天文或是會修鐘錶的西洋人一樣,都屬於特殊人才,是要廣東督撫「專差家人星夜護送進京」的。剛巧,有些傳教士很愛喝巧克力。皇上聽說了,就直接問人家討一點來嘗嘗。
於是,專門負責保存西洋葯的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出馬了。
給皇上當差,做事當然細緻。傳教士那兒有150個巧克力塊,他挑了50塊,仿照歐洲上流社會吃巧克力的做法,專門打造一套銀器,配上黃楊木製成的攪拌簽子,一股腦兒給送到了皇上面前。
還附上解說:「至綽科拉藥方,問寶忠義(宮廷里的西洋大夫),言屬熱,味甜苦,產自阿美利加、呂宋等地,共以八種配製而成,其中肉桂、秦艽、白糖等三位在中國,其餘噶高、瓦尼利雅、阿尼斯、阿覺特、墨噶舉車等五種不在此……將此倒入煮白糖水之銅或銀罐內,以黃楊木碾子攪和而飲。」
那年頭,尚信奉四體液說的西洋醫藥還能跟中醫完美對接:一款屬「熱」的湯藥,由肉桂、秦艽、噶高、瓦尼利雅等等調配而成。「藥方」兩字放在這兒,全無一點不和諧。
但精明的康熙對此不滿意:藥效呢?藥效你咋不說?
赫世亨只好再給皇上解釋:這不是葯,在阿美利加那個地方,人們拿來當茶喝,「老者、胃虛者、腹有寒氣者、瀉肚者、胃結食者,均應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
現在我們知道,黑巧克力的止瀉作用是來自於黃酮,它同時還有降低血壓的功效;而其中的可可鹼與咖啡因,則能讓人心情愉悅。
但在當年,歷史全都悠久得一塌糊塗的中西醫再一次完美對接:屬熱,正好治療「腹有寒氣」和拉肚子。
皇帝一聽就不感興趣了——在地大物博的中國,誰家還沒一杯消食又提振精神的茶呢? 可憐那送進宮去的50塊「綽科拉」,自此再不見蹤影。巧克力本有可能成為一味傳統中藥,可時勢使然,它的清宮路,剛開始就戛然而止。
在康熙首次接觸巧克力的59年後,巧克力才傳入北美各州的白人中間。那時候,它已經被普遍視為一款健康的飲品了。說起來,康熙的宮廷倒是先進得讓人詫異:他們對國際潮流的掌握比美國還快。
可惜,太多的新知,從未步出宮廷。聖祖皇帝十分重視傳教士,卻止步於個人對技術的好奇之心。
但可能也沒什麼好感嘆的。若連這都要感嘆一番,則華夏歷史上錯過的種種,那是淚流成河也說不盡了。
酪
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裡講乳酪的做法,東角樓的大街上有賣羊頭、肚肺、紅白腰子的,奶房,查到的是食材的一種做法,先把熬制奶皮剩下的鮮奶,或經過提取奶油後的鮮奶,放置幾天,使其發酵成帶酸味的奶。
當酸奶凝結成軟塊後,再用紗布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放入鍋內慢煮,並邊煮邊攪,待呈糊狀時,將其舀進紗布里,擠壓除去水份,然後,把奶渣放進模具或木盤中,或擠壓成形,或用刀劃成不同形狀的乳酪。乳酪做成後,就放置在太陽下,或者通風處,使其變硬成干就成為食材中的奶房。
在梁實秋《雅舍談吃》也談到到,酪就是凝凍的牛奶,是當時北平有名的食物。每到夏天下午,賣酪的小販挑著兩個木桶就出現了,
桶上蓋著一塊藍布,在大街小巷裡穿行,他的叫賣聲是:「伊——喲,酪——啊!」伊喲不知何解。住家的公子哥兒們把賣酪的喊進了門洞兒,坐在長條的懶凳上,不慌不忙的喝酪。木桶里中間放一塊冰,四周圍全是一碗碗的酪,每碗上架一塊木板,幾十碗酪可以疊架起來。後查書《飲膳正要》才知做法:「造法用乳牛勺鍋內炒過,入余乳熬數十沸,頻以勺縱橫攪之,傾出,罐盛待涼,掠取浮皮為酥,入舊酪少許,紙封貯,即成酪。」說得輕鬆,我不敢嘗試,總疑心奶不能那麼容易凝結,好像需要加進一點什麼才成,好像做豆腐也要在豆漿里點一些鹽滷才成。
泡芙
泡芙作為吉慶、友好、和平的象徵,人們在各種喜慶的場合中
都習慣將她堆成塔狀(亦稱泡芙塔Croquembouche),在甜蜜中尋求浪漫,在歡樂中分享幸福。,後來流傳到英國,所有上層貴族下午茶和晚茶中最缺不了的也是泡芙。
傳說奶油和蛋糕結婚了,便有了漢密哈頓奶油蛋糕,麵包從此失戀了,它把對奶油的愛深深藏進了心底,於是有了泡芙。泡芙塔是法國傳統的慶祝甜點,象徵著幸福的泡芙被一個一個累積起來,高高的泡芙塔就是人們對滿滿的幸福的憧憬。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與討論!
※林則徐阻止了鴉片煙霧的瀰漫,引來了戰爭,國人開始開眼看世界
※名曲《廣陵散》作者嵇康的傲氣風骨,恐怕今世難有第二個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