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行業經歷寒冬 中國或將發揮關鍵提振作用
在中國汽車行業內,近期的空氣顯得有些冷。今年10月,中國汽車銷量發生銳減。而從全年情況來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或將經歷近30年來首次負增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整體銷量在過去一個月內經歷了11.7%的同比下滑,這也是自2012年1月(-26%)以來的最大單月降幅。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轎車、多功能車和運動型多用途車的銷量下降13.2%,至198萬台。這也是中國乘用車市場連續第五個月經歷下滑。
另一方面,今年前10個月,中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為1930萬台,較去年同期出現了1.02%的降幅。如計入商用車,那麼中國汽車市場自今年來共實現新車銷售2287萬台,同比微降0.1%。
「從目前來看,我們預計中國汽車市場在2018年仍將保持穩定,但可能會經歷輕度的負增長。」汽車市場諮詢公司LMC Automotive銷量預測負責人喬納森·波斯基特(Jonathon Poskitt)表示,「而這或將結束過去28年的連續增長期。」
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在接受《財經》採訪時表示,近期汽車消費市場的萎靡可被歸因於貿易摩擦及實體經濟下行,導致居民預期惡化、消費信心不足,繼而令消費需求被延緩。
上述媒體還援引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的觀點稱,今年中西部樓市價格快速上漲,令當地消費者承受了較大的資金壓力,對其他社會消費產生擠壓效應。
對在中國已經投入數以億計資金的汽車製造商或零部件供應商來說,這顯然是個壞消息。
過去數十年間,幾乎所有大型汽車製造商乃至零部件供應商均在中國市場上投入了大筆資金,以期從高速的汽車銷量增長中獲益。
「中國感冒了,全世界都會咳嗽。」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分析師埃里克·艾斯貝蘭思(Eric Espérance)說。過去幾個月,不少類似戴姆勒、寶馬及福特這樣跨國汽車製造商意識到了中國市場正在遭遇的寒潮,紛紛下調了對於全年銷量的預期。
中國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機械裝備處處長吳衛上周三(11月7日)在「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上表示,今年中國內地汽車總銷量將低於3000萬台,甚至可能低於去年銷量。
事實上,在2016年經歷爆髮式增長後,中國汽車市場在去年的表現已經出現增長放緩的趨勢。2017年,中國新車交付量為2890萬台,較2016年增長3%。儘管如此,中國市場去年仍對全球市場做出了三分之一的貢獻,同時汽車工業也構成了該國經濟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產業部門。
因此在過去兩周時間裡,全球汽車行業的目光都投向了北京。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當汽車製造業在2009年和2015年經歷危機時,政府部門曾兩度出台相關政策來予以扶持,其中包括下調購置稅或針對部分車型提供補貼。
自2009年1月起,中國首次推出1.6升及以下排量車型購置稅減半政策,2011年予以取消。2015年10月底,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再次出爐。
此類措施幾乎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大幅攀升53%,2010年其漲幅也達到了33%。而在購置稅優惠政策再度實施後的2016年,中國乘用車也走出了2015年的低谷(同比微增4.7%),產銷量分別取得14.5%和13.7%的同比增長。
上述購置稅優惠政策自2017年其逐步取消,即從5%加到7.5%,2018年1月再由7.5%加回到原10%水平。
有傳聞稱,政府相關部門本次或將採取類似措施對汽車產業部門予以支持,其中包括降低部分符合條件的車輛的購置稅和提高對提前報廢車輛的補貼,以鼓勵更多的消費者購買新車。
彭博社10月29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國國家發改委已提交了一份提案,考慮對1.6升及以下排量的汽車實行購置稅減半的政策。路透社此前也曾報道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曾向國家金融和商務部門提交文件,建議將汽車購置稅減半。
但隨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否認了這一消息。中汽協數據顯示,小排量汽車的銷量在去年私家車總銷量中所佔比例高達70%。
然而,部分行業專家對此類優惠政策是否能在本次行業困境中發揮類似過往的作用持懷疑態度。野村控股中國市場分析師Benjamin Lo表示,此類激勵政策有望在2018-2019年之間為中國汽車市場帶來4%左右的增長,但到2020年,其市場需求或將出現下滑。
「中國汽車市場本次出現銷量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此前的激勵政策令市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提前透支。」LMC Automotive高級市場分析師Alan Kang表示,「從根本上看,此類政策可以推動人們的消費行為,但並不會創造新的需求,因此它只能給市場帶來短期收益,而不是長期收益。」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任何決定都將對全球汽車市場的走向產生影響。
「大部分經濟預測專家目前認為,2019年全球汽車市場的增長幅度將介於2%-3%之間,而這一預期必須建立在中國市場增長4-5%的前提上。但在我看來,這有一定的難度。」開普勒富盛證券( Kepler Cheuvreux)分析師托馬斯·貝松(Thomas Besson)說道。貝松在今年10月中旬預測稱,明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同比微降0.6%。
與全球其他兩大汽車市場——歐洲及美國相比,中國市場所發生的變化更容易引起全球汽車行業的擔憂,因為在歐洲及美國,汽車行業幾乎已不存在顯著增量,前景也一望可知。
今年前八個月,歐洲新車註冊數增長6.1%,但9月份當地銷量同比下滑23%,驟然將前九個月累計增幅拉低至2.3%。美國汽車市場則在2017年結束了連續七年的增長紀錄。MarkLines Data Center數據顯示,美國汽車市場進入今年後情況進一步惡化。今年1-10月,當地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13.3%。
根據開普勒富盛證券的預測,西歐汽車市場今年的增長幅度不會超過1.7%,而明年則將下降0.9%。對於北美市場,該機構給出的預測是「繼續下滑」。開普勒富盛認為,北美汽車市場今年將經歷0.8%的下滑,明年將進一步下跌2.5%。
「這些成熟市場的銷量在全球汽車銷量中的佔比達到了40%。」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加埃唐·杜勒蒙德(Ga?tan Toulemonde)這意味著,全球汽車行業的大部分潛在增量都蘊藏在中國市場上。
行業觀察家由此認為,全球汽車製造業的增長期或將迎來終結。
但該行業內部也存在不同的聲音。「雖然很難想像,但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個互相平行的星球上,」普華永道合伙人弗朗索瓦·喬蒙( Fran?ois Jaumain)回憶道,「2013年,當歐洲市場經歷連續5年的負增長時,中國和美國市場的情況卻非常出色。這意味著,即使中國市場增速放緩,歐洲和美國市場的增長均出現停滯,也沒有跡象證明全球汽車市場有傾覆之虞。」作為佐證,儘管全球三大汽車市場在2010-2017年之間各有起伏,但全球汽車銷量依然攀升了30%。
對汽車製造商而言,這個全球性市場拐點的影響顯然該企業產品銷量的地理分布情況息息相關。比方說,在中國市場上擁有深度參與的德國汽車製造商或將比其他國別的企業受到更多影響。「在中國汽車行業內,產能過剩現象較為嚴重。而在歐洲恰恰相反,工廠產能對市場需求的滿足度滿足維持在80%左右,這保證了後者的盈利能力。」弗朗索瓦·喬蒙說。他舉例稱,類似PSA這樣主要銷量集中於歐洲的企業在本輪市場變化中所受的影響將更小。
銷量的結構組成同樣將作為一個延時指標,直接作用於汽車製造商在本輪市場變化中的抗壓能力。
「在美國,私家轎車的銷量越來越少,但SUV、皮卡等利潤率較高的車型則賣得非常成功。而後者的爆髮式增長為各大汽車製造商的收益表現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加埃唐·杜勒蒙德說。
但杜勒蒙德同時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此類局部性利好是否最終會從全局角度影響行業的發展。
目前,柴油車銷量在全球範圍內正經歷大幅收縮,而各大汽車製造商又針對未來出行方式紛紛投入龐大的資金。對他們來說,行業前景依然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徵求意見 將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救助範圍
※全程追溯重罰違法者 能否緩解公眾的「疫苗焦慮」?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