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成為」亂世奸雄的?
原標題:曹操是如何「成為」亂世奸雄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曹操在後世的形象。短暫的三國時代至今存在於流行文化之中,在影視作品裡被反覆演繹。近年來,不論是在80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吳宇森導演的《赤壁》,還是張永新導演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當中,曹操常常被刻畫成為一個反派人物。
電視劇《三國演義》(1994)中鮑國安飾演的曹操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不乏強大的帝王英雄,但是曹操,這個從未能夠統一天下、其霸業存在了不足五十載的「失敗者」卻成為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除了「反派」的標籤以外,曹操確實在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他的軍事生涯令人驚嘆。在官渡之戰,他通過對《孫子兵法》的熟練運用,打敗了主要對手袁紹,並在數年之內控制了中國北方,此外,公元207年遠征烏桓的戰爭和211年平定涼州地區的戰爭也是出奇制勝的範例。他雖然在赤壁之戰失利,沒有能夠統一天下,但也重建了具有活力的政府,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讓民眾休養生息。曹操留下的政治文獻,也能夠讓人了解這位政治家的為人和風格。
除了軍事和政治才能,曹操還是一位重要的詩人,他是改編樂府和古詩形式以抒發情感的先驅,對音樂也頗有修養。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論述建安文學繁榮的原因時,也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都和他有密切關係,他的都城鄴城也成為了當時的文化中心。
建安七子
另一方面,雖然唐朝和北宋的統治者對曹操推崇備至,但南宋以後,無論是在學界的認識上,還是在流傳於街頭巷尾的評書故事、婦孺皆知的《三國演義》當中,蜀漢都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正統」,曹操成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奸雄。曹操的英勇和失敗、聰明才智和嚴酷殘忍氣質混合,讓後世對他充滿了想像。
《國之梟雄:曹操傳》是澳大利亞漢學家張磊夫(Rafe de Crespigny)獲得儒蓮獎的作品,其簡體中文版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系列」推出。在書中,張磊夫梳理了曹操的人生經歷,並且指出,曹操的大部分故事因為敵人的誹謗和數代之後的浪漫主義想像而變得混亂不明。在歷代統治者的眼中,曹操的形象為何不斷發生變化?在平民百姓喜愛的口頭故事和文學作品當中,曹操為何一向形象不佳?本文參考張磊夫的著作,也兼顧其他學者觀點,試圖對以上問題做出梳理和解答。
曹操畫像
統治者眼中的曹操:
從唐太宗自稱「阿瞞」到南宋「人心思漢」
《國之梟雄:曹操傳》一書認為, 任何著名的政治人物都可能遭到詆毀和謾罵,但是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可以讓那些不同的聲音消失。由於曹操建立的魏國並沒有統一天下,而隨後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又是從曹操和曹丕手中搶奪來的,他們樂於指出魏國建立者的任何缺點,削弱其權威,從而建立晉朝奪取政權的合法性。因此,關於曹操的負面故事從未消失,無論在他生前和身後都持續地傳播著。
張磊夫注意到,在曹操在世之時,敵方就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事迹,其中以袁紹在官渡之戰前發布的檄文和吳國的《曹瞞傳》為典型。袁紹在檄文當中批評了曹操的出身、指責其殘忍和纂權,稱他殺害了邊讓和趙儼等,還稱他盜掘陵墓。《曹瞞傳》則說曹操狡詐善妒、虛情假意,標榜簡樸但暗藏禍心。張磊夫指出敵方聲討的基本模式為:曹操是一個聰明而奸詐的人,永不被朋友或者敵人信任。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和曹操
晉代,陳壽在《三國志》當中稱曹魏為帝,而劉備、劉禪是先主、後主,對孫權及其他的吳國統治者均直呼姓名。這是因為在晉人看來,晉取代魏就像是魏受漢禪一般。可是,在作為蜀漢回聲的東晉,歷史學家習鑿齒認為,劉備建立的政權才是繼承了漢統,而他的結論則是,佔據著邊緣化的長江流域的東晉,和當年的蜀漢類似,有著抗擊北方偽政權的合法性。
習鑿齒的觀點或許在南朝依然受到認可,可是在唐朝和北宋,君主們看起來又更偏愛曹操。著有《三國演義縱橫談》的古典文學研究者丘振聲就指出,曹操頗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尊敬。在《祭魏太祖文》當中,同樣結束了分裂局面的李世民稱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肯定曹操的功績,並且稱,皇帝的命運和國家的歸屬「不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實際上是由上天安排的,曹操就是這樣有註定命運的人。李世民甚至還把自己稱作「阿瞞」,與曹操有英雄惜英雄之感。與之類似的,北宋真宗趙德昌也下令重修曹操家鄉的宗廟。當時著名的文人穆修寫作了《亳州魏武帝廟記》,認為曹操和漢高祖、東漢光武帝享有同樣的榮耀。歐陽修也在《魏論》當中主張給曹魏正統的地位,「魏之取漢,無異漢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丘振聲指出,歐陽修這番言論的邏輯延伸下去,陳橋兵變,趙宋取代後周當然也是正統無疑了。張磊夫還指出,在北宋,長江流域也建起了曹操的宗廟,其中一處甚至位於蜀漢腹地,這裡方圓五百里曹操本人都不曾接近過,宋神宗還曾在此禱告。
電影《赤壁》中張豐毅扮演的曹操
與北宋不同,南宋卻是一個「人心思漢」的時代。曹操的正統地位再次受到挑戰。究其原因,南宋和東晉相似,只擁有半壁江山,因而半流亡政府具有正統性的說法極為盛行。南宋在中原落入敵手之時還試圖維繫帝國正統的處境也讓當時的人們更能對劉備產生同情。在這一時期,習鑿齒「尊漢抑曹」的思想重又風行。人們甚至還把三國故事和抵抗外侮聯繫起來。岳飛就曾經稱,「一死何足靳哉,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岳飛之名,與關(羽)張(飛)輩功烈相彷彿耳。」與此同時,根據《鶴林玉露》記載,金王朝每年都在給「曹操疑冢」掃墓。於是,在蜀漢成為愛國力量之時,曹魏自然成為了奸賊,成為了金朝的象徵。在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問世以後,蜀漢的正統性更是被學者廣泛接受。
由此觀之,無論是東晉、南宋的「尊漢抑曹」還是唐太宗、歐陽修等人對曹操的推崇,都是從維護當時統治者利益為出發點的。而「尊漢抑曹」的風尚在朱熹以後便成為了主流,即使是在明代全國重新統一之後,也沒有發生改變。與此同時,南宋以來也正是三國故事被搬上舞台和變為小說作品的時候,奸臣曹操的形象也反映在了這一時期的劇作以及後世著名的《三國演義》當中。張磊夫指出,劉備系正統的觀點在社會上層當中的發展,實際上要遠遠慢於在普羅大眾當中的流傳。普通人比較早就建立了對劉備和蜀漢的喜愛。
文學當中的曹操:
《世說新語》的良好形象到《三國演義》中的反派
在我國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當中,就已經出現了對曹操的記載。張磊夫經過整理髮現,《世說新語》里,劉備出現了1次,諸葛亮出現了4次,孫策2次,孫權1次,而曹操則出場了19次,遠遠高出他同時代的人物。曹操在《世說新語》編纂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一個迷人的反派角色,故事裡的他很少具有傳統的美德,但也不以完全邪惡的面孔出現。曹操有殘忍的一面,他殺死了睡覺時給自己蓋毯子的侍從,來阻止任何刺殺的可能;他也有寬容的一面:曹操不喜禰衡,強迫其為鼓吏,禰衡完成得很好,加上孔融的勸說,讓他「慚而赦之」;曹操還有幽默的成分:和楊修開玩笑,進行文字遊戲;在佔領鄴城之後,計劃搶走袁熙的妻子甄氏,卻被兒子曹丕捷足先登,曹操只好改口說,「今年破賊正為奴(打敗賊寇正是為了他)」,也很像是一個笑話。
笑話和文字遊戲是朝堂和外交場合重要的部分,機智和幽默的對答在文人之間也受到歡迎。《世說新語》本身記錄的是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其中一些對曹操相對有利的描述符合當時上層階級的口味。但是這種例子是具有局限的。因為當時和後世的很多學者、作家和普通人也會受到蜀漢統治者的吸引。
《世說新語》
劉義慶 著 瀋海波 譯註
中華書局 2009-07
除了前述習鑿齒為東晉政權辯護而偏愛蜀漢,張磊夫指出,劉備和他的屬下本身也能夠構建出君臣相得的理想圖景。關羽、張飛與劉備情同手足,而諸葛亮則文采斐然又能擔任軍事將領,並且在劉備逝世以後鞠躬盡瘁,匡扶新生政權。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都有宗廟,而關羽更是在隋朝就成為了佛教當中的武神。甚至是在認可曹魏的北宋,關羽也是官方認可的武神。
對於普通人來說,關羽也是平民的英雄。雖然在6或7世紀以前,還沒有見於記載的三國時期的故事,但是從裴松之《三國志》的注釋當中,人們可以看到當時流傳的諸多奇聞軼事,非常適合在公共場所講述或者用戲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北宋時,蘇軾也在其《志林》當中提到,「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張磊夫分析稱,《世說新語》是為上層人士製作的,較少提到普通百姓,這樣的故事是不能迎合大眾的。而曹操在《世說新語》當中以文字遊戲和玩笑表現出來的機警,也難以讓目不識丁的人理解,甚至平民也不會受到和儒家利益和道德相關故事的吸引。張磊夫說,就像蘇軾筆下那些喜歡劉備的「途巷中小兒」一般,平民聽眾「想要的是情節、活力、英雄主義和突出的人物性格」。
說書人因此有了很多處理三國歷史和強化蜀漢人物的動因。不論劉備的漢室血統究竟有多遠,他也被浪漫化為了一個失落已久的漢室繼承人,在默默無聞的時候靠著編織草鞋為生的事迹也讓他成為了一個來自普通大眾的人。高貴的關羽、遊俠一般的張飛、智慧的化身諸葛亮,讓蜀漢人物成為了浪漫的組合。反觀曹操,他身為上流社會的一份子,祖父又是宦官,因此難以吸引普通觀眾的共鳴,與劉備相比,他聰明、狡詐且殘忍,不失為強力反派。
儘管如此,直到唐代,也沒有確鑿證據表明三國故事曾經被搬上真人舞台,宋代流傳下來的戲劇名字當中,也只有四部金國的戲劇明確與三國有關。到了元及明代早期的雜劇當中,才產生了大量以三國為素材的劇目。在這些劇目里,曹操從未當過男一號,出場率是蜀漢忠臣的一半,大多數時候,他擔當的是註定會被羞辱和打敗的最大反派。在以牟利為基礎的出版業發展起來的14世紀初,元代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被創作出來,它借用並且闡釋了當時流傳的口頭或文本的奇聞異事,全書中有八十多個故事,曹操佔據篇幅少,並受盡了揶揄。
2018戲曲電影《曹操與楊修》劇照。在京劇中,曹操一貫是白臉奸臣形象。
張磊夫還引用澳大利亞學者馬蘭安在《印刷時代對歷史的重新包裝:<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結論指出,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登基之前就已經要求使用淺顯的語言出版尤其是有利於他自己家族的史書。與此同時,大眾也的確需要可以被普通讀者接受並且能夠塑造善惡典型的史書。因此,在朱元璋治下,羅貫中完成的小說《三國演義》能夠契合君主的願望的時代的風氣。這本「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章學誠語)的小說以劉備和蜀漢為尊,比複雜的官方史書《三國志》擁有更廣大的讀者群。這部小說對三國主要事件的順序排列是正確的,可是在故事和細節當中卻屢屢誇大劉關張和諸葛亮的作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為諸葛亮歌功頌德;而呂伯奢的故事則被描寫得很極端,說著「寧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顯得極其殘忍。與此同時,其中的虛構和年代錯誤也漏洞百出。
張磊夫認為,《三國演義》當中蜀漢人物「美好得過頭」的同時,曹操顯得更具有人性。即使是在呂伯奢的故事當中,他那遭人詬病的名言也顯示出了一種誠實,對比起來,劉備以援助之名接近劉璋,卻意在奪權,並在奪權之後為自己的背叛辯護,顯得格外虛偽。呂布曾經在劉備被袁術重創之時施以援手,自稱正義之師的劉備卻沒有在呂布遇難時出手相助,這也使得曹操優待關羽的舉動顯得更加正直可靠。而且,曹操擁有大權,但是從沒有篡位,一直是漢代的正式臣子,做到了劉備宣稱自己具有的全部忠誠。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05
以《三國演義》代替歷史的錯誤時常發生,「這樣做的人不僅會錯誤地理解歷史,也同樣無法欣賞小說的複雜和敏感。」張磊夫寫道。他還援引馬蘭安的結論強調,任何試圖尊崇蜀漢的嘗試,都必然會導致對流傳已久的文獻材料的曲解和誤用,「修正主義者更近文學而非歷史。」
《國之梟雄:曹操傳》
[澳]張磊夫 著 方笑天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8-9-1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潘文捷,編輯:朱潔樹、潘文捷,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沙特記者遇害:沙特王儲信用破產,美國又將如何應對?| 思想界
TAG:界面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