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將從二級學科「消失」?專家呼籲學科評價應回歸科學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崔爽
「最好不要用這種基於影響因子的分區方法。短期內如果實在要用,核物理應當保留為獨立二級學科,與國內外長期以來形成的規範相一致。」11月13日,中國物理學會核物理分會副秘書長袁大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分會當天給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發去了情況說明。
4天前,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科院期刊大類分區方法說明」及其測試結果,在核物理領域引起軒然大波。
北京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葉沿林教授認為,用簡單的影響因子數據來衡量學科,間接影響科研人才評價,是引發此次風波的根源,應該讓學科、人才評價回歸科學。
爭議焦點
核物理是否應該是
分區中的獨立二級學科
風波背後,緣於中心按照自己設計的一套數據關聯和閾值,將核物理聚類到了其他二級學科,貼上了囊括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學期刊的「粒子物理」標籤。
核物理是否應該獨立為二級學科,還是與其它合併為粒子物理,是爭論的焦點。
「核物理誕生於1896年,與人類生存、國家地位與安全關聯極大,至今仍在不斷開拓和發展,被認為是核科學技術的基礎,現在此舉是用科學之外的不相干數字,來顛覆科技規範。」袁大慶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所有形式的學科分類中,核物理均是典型的二級學科。「當今學科交叉日益密切,文章在期刊間相互發表和相互引用,但並不影響學科基於對象層次和研究範疇的區分。」
12日,中心公眾號「中科院JCR期刊分區」針對爭論做出回應,稱在此次劃分預案公布前,核物理的「合」與「分」就存在爭議。從數據結果看,與物理學領域的其它二級學科相比,核物理「合」還是「分」的邊界不清晰,圖表中「距離較短」。
回應中同時表示,數據只是學科體系構建的基礎參考。在構建學科體系的過程中,既需要數據支持,更需要來自相關領域科學家的專業建議。
質疑方則認為,不應該由外行人員依據某種機械的統計數字,「計算」學科分類和學術水準,顛覆學術界依據物質層次結構在科學發現版圖上自然形成的公認學科設置和水準評價。同時,中心按目前方法將某本雜誌放到某個二級學科,是件嚴肅的事情,但網上公布的數據表裡存在明顯「錯放」:比如,把EPL、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Special Topics算到統計物理。此外,在沒有經過廣泛嚴肅討論、驗證、審核前,不應輕易用「學科距離」來改變學術界已有廣泛共識的學科劃分。學科劃分預案中也沒有核物理領域的專家參與。
打破人才單一評價體系是關鍵
「期刊分區最初只是給圖書館員買期刊提供參考。」一名要求匿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問題不在於分區本身,最重要的是怎麼使用它。
河北大學教授楊榮佳解讀,研究人員對期刊分區如此關注,深層次原因是很多科研機構和高校將其視為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標準,也有相關政府部門將其作為所轄單位的科研成果考核指標。
未被中心列為分區中的二級學科,真如網路標題所言「學科消失」嗎?袁大慶給出了否定答案,因為學科的設立和發展有自身規律。但他承認,在目前評價體系中,分區不當會對學科造成極大的負面衝擊。
不同機構做出的期刊分類差異很大。
以《科學通報》英文版為例,記者查閱發現,這本期刊在JCR期刊是一區,而在中科院分區表中是三區甚至更低,這樣一來,在這本國際同類期刊中排名前25%的雜誌上發文章甚至達不到某些二流學校博士的畢業要求。
「原則上誰都可以做分區排名,因為背靠中科院光環,中心的JCR分區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許多科研院校和科技管理部門都以JCR分區作為科研績效評價的重要標準,是具有非常大影響力的指導性意見。」袁大慶說。
今年10月末,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四唯」專項清理行動,包括但不限於對各類考核評價條件和指標中涉及「四唯」的內容進行調整。
葉沿林認為,從表面看,此事件中涉及的是期刊評價,深層次是如何科學評價科研鏈條中的人。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大家都不用這種沒有學術價值的分區方法,而改用小同行評議方法。」葉沿林認為,可以參照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的代表作評價方法。
中心在說明中提及,學科體系的構建不會一蹴而就,針對廣大科研人員的批評指正,將認真思考並及時反饋。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我國商業型太空擺渡車首飛成功;甘蔗基因組獲「破譯」
※探秘世界最大「中國屏」超級廠房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