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的一句話刺痛了慈禧,兒子死後,她直接讓此女去皇陵陪葬
我國古代一直盛行男尊女卑的思想,認為出嫁的女人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嚴格遵從三從四德。古代的男人們也大多都有三妻四妾,皇帝就更不用說了,後宮更是嬪妃無數,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只要他們想要,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么。
明朝時期,宮中皇后一人,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諸妃稱號為:賢、淑、庄、敬、惠、順、康、寧,也有貴妃,位在諸妃 之上。到了清朝時期,後宮中設: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二名、妃四名、嬪六名,並且,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人數不定。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皇帝在迎娶各宮嬪妃時,因各個妃子地位、等級不同,其所需遵循的禮儀和要走的流程都是不一樣的。作為後宮最尊貴的女人——皇后,嫁給皇帝時則需要走的禮儀流程較其他嬪妃要複雜得多,當然,這也是其身份的象徵。
可能與我們想的不大相同,皇帝雖有眾多妃嬪,但是,正常情況下他一輩子只能結一次婚(若皇后被廢或是病故,才能再次結婚),即:與皇后的大婚,其他妃子只能行冊封之禮,不能享受大婚的排場。關於皇帝的婚禮,一般都講究禮儀,但其實「禮」和「儀」是有一定區別的。
《禮記·哀公問》:「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
「禮」強調內在的,精神層面的。「儀」則更著重於一種形式,通過儀式來體現「禮」的內涵。皇帝與皇后的大婚流程與民間百姓結婚所要遵循的流程相似,一般都遵守《禮記》中的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告期,親迎。
不過,作為皇帝,他的婚姻一般是政治聯姻,不存在問名一說,但是,納彩還是有的。也沒有親迎這個環節,皇后一般由她的娘家人隆重的送入皇宮。明清時期,皇后作為正妻,嫁入皇宮時的排場自然是很大的。
由專門的轎夫從大清門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至後宮,設鹵簿,宮廷樂隊奏樂,王孫貴族、文武百官朝賀禮。但普通嬪妃只能從神武門進入皇宮(神武門為紫禁城後門),更別說樂隊奏樂和百官朝賀了。
我們所熟悉的晚清皇太后慈禧,當年就是從神武門進的皇宮,先被封為貴人,再一步步升至懿嬪,之後兒子載淳登上帝位,遂被封為皇太后。所以,未能從紫禁城正門進入皇宮一直是她不可提及的心病。
後來,她的兒媳——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僅因為在她面前說:「臣妾是人從大清門抬進來的」這樣一句話,就被慈禧嫉恨在心,在同治皇帝死後,她便逼著阿魯特氏為其殉葬了。
清朝時期,坤寧宮一般是皇后的住所。皇帝與皇后的大婚雖說極盡奢華,但貼喜字,綉喜枕,燃喜燭這種民間習俗也是有的。大婚時,坤寧宮主紅色調,紅色的被褥枕頭,紅色的床幔,並綉上兩個討喜的娃娃一男一女,床墊下還會鋪上花生蓮子寓意多子多福,整個氣氛喜氣洋洋。
迎娶普通妃子時,就精簡得多了,不會像帝後那般極盡榮寵。《甄嬛傳》中我們看到,皇帝冊封甄嬛為莞貴人時,在她的寢宮放了喜燭貼了紅喜子,並在被褥下放了花生、蓮子等,就像民間結婚所置辦的一樣。甄嬛見後喜不自勝就連身邊的槿汐姑姑也說:「皇上對小主用心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若以甄嬛當時的地位是得不到此等厚待的。
皇帝與皇后結婚還是有很多必須的禮儀需要遵守的,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動在婚前婚後一大堆,要向天、地、祖先表達敬意。在拜了天地之後,自然就是進入洞房了。
進入洞房的時候,皇后需從火盆上邁過,寓意驅邪避凶。新房內放置了餐桌,桌上擺了象徵夫妻同席吃飯的各種東西,新人需每一樣吃一點,象徵以後兩人就吃同一鍋飯了。在內務府女官、福晉等人的服侍下,吃長壽麵,共食「子孫餑餑」。
之後,便是喝「交杯酒」,也叫「合巹禮」,這並不是喝對方的酒杯里的酒,而是喝各自摻到一起的酒。之後,便可入洞房,行周公之禮。但是,皇后並不是由皇帝牽至洞房處,而是被宮人引入賬內,脫去華服,躺床上等著皇帝。
皇帝由侍寢的宮人引入房間,脫去華服,穿上便衣,這才被人引入內室,與皇后躺到一張床上,享魚水之歡。並且,清朝皇帝在正式娶皇后之前,還有一個特殊的環節,就是選秀女。選秀女並不是一種制度,但是,它卻以制度的形式流傳了下來。
清朝皇帝在大婚前,每三年選一次秀女。但是,清代的統治者是滿族,所以,只有滿洲旗人才能參與選秀。初選時被刷下來的人便可回家自行選嫁,初選被記名的,可被指給親王,或者,等待複選。複選中,有人可被選為皇后,也有人被選為皇妃。
一般被選為皇后的都是家庭背景資深的人,畢竟,那人是要與皇帝並肩母儀天下的,自然是不可能出自小門小戶。
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說,皇帝能舉行大婚的,一般是在很小的年齡就即位做了皇帝。其實埋在古代,「皇帝大婚」更可以看作是一場帝王的「成人禮」,其目的就是表示:「皇帝長大了。」且絕大多數舉行過「皇帝大婚」的皇帝,都是在婚後真正親政的。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大婚」》、《明清時期的後宮》、《禮記·哀公問》』
※自古「奸商」造世人痛罵,古人想了一個妙招,如果耍奸必然遭天譴
※中國古代最賺錢的行業,家族出來的女人多是富家女,一般人娶不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