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阜外學者稱,瓣膜術後亞臨床溶血仍普遍存在

阜外學者稱,瓣膜術後亞臨床溶血仍普遍存在

阜外學者稱,瓣膜術後亞臨床溶血仍普遍存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阜外醫院敖虎山、王瑾等撰文指出,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嚴重瓣膜相關血管內溶血發生率顯著降低,但亞臨床溶血仍普遍存在。

溶血主要發生機製為瓣膜術後局部結構改變,導致非生理性血流形成,剪應力增高,引發紅細胞破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

作者指出,溶血的發生及嚴重程度受人工瓣膜、手術操作和原發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早期主要原因為瓣膜設計缺陷和質量問題,現階段以手術操作併發症所致為主,如瓣周漏、瓣葉穿孔、反流、腱索異常。

近年來,亞臨床溶血相關影響因素亦受到重視。有研究發現,瓣膜置換術後一年,亞臨床溶血性貧血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二尖瓣置換術、機械瓣膜和雙瓣膜置換。而且,女性、主動脈瓣面積評估人工瓣膜- 患者不匹配度(PPM)高者溶血風險升高。

患者同時具有瓣膜功能異常和血管內溶血相關臨床表現,治療以糾正原發病為主,結合患者情況個體化用藥,嚴重者考慮再次手術。

輕度、代償性溶血觀察或藥物治療即可。

β受體阻滯劑的負性肌力和負性變時作用可以減緩血流速度,降低剪應力,緩解癥狀。

有研究發現,己酮可可鹼(活腦靈)可通過增加紅細胞可塑性,有效改善60% 患者瓣膜相關溶血癥狀。

鐵劑、葉酸、促紅細胞生成素均可促紅細胞生成。

如果溶血較嚴重、需反覆輸血或導致急性腎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併發症者及心內膜炎所致瓣周漏患者,需二次手術治療,但二次手術風險約高於初次手術10%。

近年來,對於瓣周漏所致溶血,經導管瓣周漏封堵逐漸興起,但相關經驗有限,且尚無遠期有效證據。

預防方面,術中TEE 評估瓣膜修復情況可儘早發現問題。有研究提出提出,將自體心包膜覆蓋在人工成形環上,避免反流束與機械瓣直接接觸,可以減少溶血的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循環雜誌 的精彩文章:

1500餘猝死者研究報告:任何時候都可發生心原性猝死
英國研究:經常看電視廣告的孩子更多吃不健康零食,肥胖風險高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