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音綜藝井噴,「音樂+」盛行,題材細分,圈層中能否走出全民爆款

音綜藝井噴,「音樂+」盛行,題材細分,圈層中能否走出全民爆款

Q4季度,各類型音樂節目集結而上。這其中少不了傳統音樂秀。依然有導師帶隊PK的《聲林之王》、《原創是猛獸》、《夢想的聲音》;打造偶像組合團體的《下一站傳奇》。Q4季度的音樂新玩法也頗吸引眼球。集結世界百大DJ的《即刻電音》;將創作與旅行結合的《音樂在路上》;更有包括《中國音樂公告牌》、《由你音樂榜》在內的打歌節目等等。

作為綜藝節目中的不老松,音樂類節目以愈加龐大的製作和大牌明星的加持,似乎仍舊生機蓬勃。

不得不承認,音樂類綜藝仍舊擁有一大批忠實擁躉,在整個綜藝圈裡分量不小。然而近期各種元素破壁重組,新生音樂綜藝求新求變,在原有類型上的不斷細分,圈走了一部分關注度。創意新生代綜藝搶佔市場份額,受眾被瓜分,全民爆款似乎很難覓得,曾經的綜N代吸引力也逐漸淡化。

題材細分,「音樂+」模式展露頭角

2012年,是《中國好聲音》開創了音樂綜藝爆款元年。然而隨著一季又一季不變的套路,以及迅速出現的大批音樂綜藝,比咖位、比配置、比技能的模式已經失去了新鮮感。

在只有「套路」,沒有「創路」的思維下,即便是再多相似的音綜節目「遍地開花」,只能分流觀眾的吸引力,卻達不到真正的亮眼和吸睛。與其原地打轉,不如另闢蹊徑。於是《中國有嘻哈》橫空出世,垂直細分為音樂綜藝打開了新的思路。節目朝著各個領域,通過搭載更多元元素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音樂獨特魅力。

有的節目在歌唱類別上做起來了文章,音樂結合藏語、方言,帶上說唱、電音、潮音,通俗碰撞美聲,帶上粉絲打歌,使觀眾和節目的聯繫更加緊密。擴大傳統音樂節目領域,挖掘未被挖掘的領域,以求帶給觀眾新鮮感,增加受眾的同時傳達音樂新玩法。

然而,細分之下,不一定所有的節目都會獲得成功,打出音樂+方言的《十三億分貝》從方言文化入題,又輔之直播形式,差異化、地域性與文化元素兼備,製作團隊及出演陣容更是讓廣告主們趨之若鶩。然而可惜的是,自第一季後就不見綜藝。

除了垂直細分成為趨勢,「音樂+」模式也日益流行。

《這!就是歌唱·對唱季》中打起「劇情」牌,捨棄單純的「技能供養」,加入了劇情環節。對唱搭檔們要將節目中的真實體驗融入到對對唱作品的詮釋當中,基於音樂產生的情感共鳴成為故事主線上不斷滋生的小亮點。

同樣打出「音樂+劇情」的還有《幻樂之城》,甚至請來了王菲壓陣,豪華的舞美和3000平米的表演場地。在硬核的配置之外,用音樂+劇情的模塊,再次激發了觀眾的視聽覺「快感」。

Q4季度,北京衛視的《音樂在路上》用「音樂+時代」,通過對40年間流行音樂樂壇具有代表性的歌手的回顧,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史用人物講述的線索串聯起來,以期以點帶面還原出一個時代。

「音樂+」的模式成為待挖掘的素材庫。讓節目打破固有的模式,在音樂的基礎上,搭建起新的支撐元素。同時,對觀眾而言,音樂技能PK不再是唯一評判要素,在多維的評價標準中,能形成更豐富的討論話題,擁有更多的社交貨幣。

銳意創新,難破高開低走迷局

雖然創新層出不迭,但根據收視情況和觀眾反饋的結果看,音樂綜藝在江湖混戰下,聲量平平,很難保持高成績,其中更不乏一點水花都沒激起直接沉底的節目。有時,即使在開頭殺出一條血路,後期也可能嚴重掉隊,開局宏大,收官平淡。

拿《幻樂之城》來說,湖南衛視斥重金打造,伴隨極高的聲勢出場,第一期播放量遠超2.5億,電視台收視率達到了0.841,可以說是開門紅。但這卻成了第一季的絕響。第四期王菲母女三人同台強行挽回頹勢。網播量也只升上1.5億,相較於首播依然大幅度縮水。最後的收官之作網播更是創下了全季最低。

至於《潮音戰紀》等等也是水花不大。

新綜藝無法成為全民爆款,綜N代更是輝煌難續。

今年的《中國新說唱》,相比去年《中國有嘻哈》,熱度驟降。最被關注的時期居然是吳亦凡與虎撲的「嘴炮」。而作為現今音樂綜藝里壽命最長的一檔節目,《中國好聲音》收視暴跌,該季的微博熱搜,也大都與四位導師有關,期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李健式幽默,而非選手和歌曲。

「高開低走」暗含的意思是,節目並未達到觀眾的預期。

對於音樂節目來說,最核心的永遠是音樂表演的品質。但是,近些年實力派的新人唱將已經被挖掘,或者曝光後回爐重造,少有足夠突出、讓人過目不忘的新人和表演。

新綜藝本來就是新局面的探索者,摸著石頭過河,由於經驗不足,很容易在環節設置、後期剪輯上走不出老套路。觀眾仍會立即將其帶入固有認知中:明星、素人,組隊PK,衝突與和解。節目看點沒有得到充分展示,新鮮感只是曇花一現。

年輕的音樂節目不斷湧出,大多數熱度在第一季就消散了。要想追求口碑,留住觀眾,就一定要時時革新,創造新的模式和有看點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在網路時代,潮流更迭速度快,節目思想也要時時更新。老節目後繼乏力,要想重回巔峰,綜N代必須打開舊局面,鼓起勇氣創新,才能保證節目永遠年輕,留住舊觀眾,不斷吸引新的觀眾關注。

從「形式」到「人」的創新,誰是破局者

參照當年《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的成功,吸引人之處首要體現在節目形式上。《中國好聲音》導師轉身選擇、學員反選這些設置,在當時新鮮少見;《我是歌手》則是將歌手拉下神壇重新排位PK。

當形式失靈,在題材細分的基礎上,關注點也被放到了「人」上。去年《中國有嘻哈》的火爆,以及今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的熱潮,它們首要的創新體現在節目形式上。

《幻樂之城》是王菲的「內地綜藝首秀」,這確實帶來了不小的熱度和播放量。《偶像練習生》、《創造101》表現出來的是,唱得好壞不重要,成為楊超越、王菊才是王道。

《中國有嘻哈》的吸引之處轉移到了rapper身上,見慣了畢恭畢敬的選手,突然來了一群懟天懟地、脾氣上來了製作組也要挨罵的「異類」時,大眾頓時熱血沸騰。

但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當可選之人庫存減少時,「人」上的創新也不是萬能靈藥。

《中國新說唱》不如《中國有嘻哈》那樣現象級,很大一個原因,是選手沒有第一季那麼出挑,第一季的老人加上沒有之前出色的新人。今年的《中國新說唱》弱化了衝突,轉而關注love&peace,自然也會失去一部分觀眾。在相同的模式下,吃慣了大魚大肉自然不滿足於清淡小菜。

音樂要打動人心,也要溫度和質感。當下音樂綜藝創意新穎,然而完成有限,浮躁有餘,精品匱乏。

在選手資源被過度挖掘、音樂形式和節目環節難以推陳出新的當下,各大製作方恐怕更需要的是先停下腳步,給各個環節都留出沉澱留出沉澱空間與足夠的再生期,才能期待下一波兼具音樂性、娛樂性的新綜藝的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史通鑒 的精彩文章:

中韓男星機場造型秀,金秀賢可少年可總裁,最後一個萌神真辣眼睛
吳謹言與40歲海清同框竟然輸太慘,看來年輕也不是贏的資本

TAG:娛史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