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陝博鎮館之寶:五十年代價值636元,獎勵一條毛巾參觀需買票

陝博鎮館之寶:五十年代價值636元,獎勵一條毛巾參觀需買票

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鼎已經由一種炊具上升為禮器,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尤其是商周時期的最為精美!

而陝西岐山更是周的建都之地,周公墓就在這裡,所以這兒也出土了不少青銅文物,1952年「外叔鼎」在這裡橫空出世,因為體積巨大在鑄銘銅器中僅次於我國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因此也被稱為我國第三大鼎,此時保存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是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

如何形容它的巨大呢?這麼說吧,1952年發現人曾想把這件銅器當成爛銅賣掉或是去冶煉別的東西,經過結合當時的市價,當做廢銅爛鐵的價格是人民幣636元!!!幸運的是,發現人沒有這麼做:

1952年,岐山縣青化鄉童家村村民童兆乾、童玉乾、童懷義、童銓和童生民五人在一個土崖上挖土時發現了這個大傢伙,手被?頭傳導過來的力震了一震,五人合力把這個像鍋的東西挖了出來,就把這兩百多斤的東西放在了童銓家房頂的小閣樓上——天上突然掉下的餡餅砸昏了這五個年輕人,他們不知道該怎辦,當鍋,這麼大一口鍋得放多少糧食浪費多少柴火,總之沒有任何用處,不過他們心照不宣的就是不能讓其他人知道~~~

小閣樓一放就是半年,後來又轉移到童兆乾家,放在火炕與屋牆間隔處,並用土坯和泥封了起來·····

正是因為沒有任何用途,所以五人動了當做破銅爛鐵賣得心思,636元啊!!!五人家裡都不富裕,這解決了多少燃眉之急啊,不過從小就聽村裡的老人說過家鄉所在的地方以前曾是周太王建都之地,如此奇怪厚重的東西可能是個寶貝,當做廢銅爛鐵賣太糟蹋東西了。。。就這樣五人秘藏了鍋5個年頭!!!

1958,國家開始了農村文物普查工作,「曾是周太王建都之地」的童家村更是普查的重點區域,宣傳關於文物的簡單介紹、對於民族歷史的重要意義以及捐獻獎勵政策,五人一直覺得鍋是文物,把實際情況告訴了文化館工作人員——

當時,縣文化館館長步行三十多里地急忙趕到了村裡,經過簡單鑒定,「這是周代的青銅鼎,是珍貴的文物,是屬於國家的。你們主動交上來,政府會給予表彰獎勵的。」五人也終於下定了決心,上交,童家村到縣文化館的四五十里路是由五人完成的,五個人,一輛大軲轆牛車,三溝六坡,他們把這五年的牽掛送給了國家!

不過因為當時的經濟發展,五人並沒有得到應得的獎勵,五個人每人一條毛巾、一個搪瓷水杯,同時頒發了「保護文物有功」獎狀一張······

經過清洗測量,鼎通高89.5厘米,口徑61.3厘米,重99.25公斤。因內壁鑄有「外叔作寶尊彝」六字,所以被命名為「外叔鼎」,因為太重要太珍貴,1958年外叔鼎被特批送到省上保存,就這樣被陝西歷史博物館調撥收藏至今,這也阻隔童家村五人與外叔鼎的交流~~~

從1958年捐獻到2006年這48年中,只有發現人童懷義在1962年到西安辦事時,特地買票去碑林博物館看過一次,2006年陝西歷史博物館終於邀請他們以貴賓的身份參觀陝博,然而此時五位發現人已經離世了三位——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馬振智親自擔任講解員,發現人被特許可以撫摸外叔鼎!!!

感謝慷慨捐獻寶物的捐寶者,你們將中國歷史的一頁翻給所有人看,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趣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抗日時期的斧頭幫成員:載著一車日寇衝進黃浦江,不到三十歲
承德避暑山莊:一把鑰匙控制220噸銅殿拆卸,卻被日軍熔成子彈

TAG:閑趣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