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英德: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說張飛(二)|【說三國】

郭英德: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說張飛(二)|【說三國】

原標題:郭英德: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說張飛(二)|【說三國】


郭英德教授解讀《三國演義》· 26 · 說張飛


二、威猛與魯莽:


威名垂千古,勇力冠當時


貳 莽而有智

看來張飛的確過於魯莽,民間傳說中的張飛形象很魯莽,很粗心,老百姓總是稱他「莽張飛」。


作為歷史人物的張飛,具有「勇而暴」的性格特色(《三國志》),戲曲小說中,卻把他的性格改造成「勇而莽」。



莽和暴,雖只是一字之差,卻有很大的區別。「暴」的精神指向是「殘暴」,意味著不講道理,暴虐濫殺,它只能減弱人們對張飛政治上、道義上的好感,而絕不會讓平民百姓喜歡。


而「莽」一方面指的是魯莽、粗心、輕率,說話做事不經考慮,另一方面隱含著胸無城府、少有心計的意思。「莽」雖然常常導致誤事,卻沒有那股令人害怕的殺氣;它是許多平民百姓也會有的毛病,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缺點。所以民間盛稱「莽張飛」,這是一種帶著喜愛的謔稱。


當然張飛也不是一味魯莽的,有時候他是莽而有智、有勇有謀的。


張飛的有勇有謀有兩個發展階段:在見到諸葛亮之前,他也使了一些計謀;在見到諸葛亮之後,他的智謀就更多了,這裡有個變化的過程。像張飛這種人也是可以雕塑的,可以改造的,他的性格本身也是可以有所變化的。


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張飛偶爾受到「激將」,也會想出幾條妙計。


比如,劉備重新佔據徐州後,曹操命劉岱、王忠前來攻打。關羽生擒王忠,張飛也要立功,立下軍令狀,願生擒劉岱。可是劉岱堅守營寨,不敢出戰。張飛每天在寨前叫罵,仍然無濟於事。


過了幾天,張飛心生一計,聲稱今夜二更要去劫寨。白天他在帳中飲酒,假裝酒醉,拷打軍士,故意放走被打的軍士,讓他去向劉岱通報劫寨的消息。這天晚上,劉岱在寨外設下埋伏,專等張飛前來劫寨,張飛卻來個反包抄,一舉生擒劉岱。


事後劉備高興地說:「益德自來粗鹵,今亦用智謀,吾無憂矣。」連粗魯的人都能用智謀了,這不是如虎添翼嗎?劉備還對張飛說:「不用言語激爾,如何肯使機謀!」(卷五《關張擒劉岱王忠》)


但是同樣的計策,來對付劉岱時可以奏效,用來對付曹操就不靈光了。


曹操大兵來取徐州,張飛又獻計說:「曹兵若來,必然睏乏,不等他來下住寨,先去劫寨。」劉備本來就沒有主意,急得不假思索地說:「素以汝為一勇夫。前者捉劉岱,果有此妙策。今獻此計,吾弟亦按兵法,甚好,甚好!」於是採納了這一計策。


沒料到這次的對手是曹操本人,而不是他的手下劉岱,這餿主意一點也不管用。曹操埋下伏兵,大敗張飛,令他走投無路,只好逃奔硭碭山去了(卷五《玄德匹馬奔冀州》)


雖然張飛的智謀往往很簡單,但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想用智謀,畢竟是個可以造就之才。所以,自從諸葛亮出山以後,張飛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終究成長為有勇有謀的名將。


毛宗崗說張飛:「未遇孔明之前,則勇有餘而智不足;既遇孔明之後,則勇有餘而智亦有餘。蓋一入孔明熏陶,而莽氣化焉,驕氣亦化焉。勇不可學,而智可學。翼德之勇,固其素有,而其智則孔明教之雲。」(毛本《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評語)


張飛「莽氣化焉」,這還比較好理解;「驕氣亦化焉」,這就是張飛的特點了。咱們知道,關羽自傲自驕、目中無人的性格是始終貫穿到底的,到最後敗走麥城,他還是非常驕傲。可張飛不一樣,他能夠逐漸改變自己的性格,這是不容易的。張飛的勇是他天生固有的,而他的智則得之於諸葛亮的教誨,真是「孺子可教也」。



張飛的有勇有謀,在「義釋嚴顏」的故事裡表現得最為生動(卷十三《張益德義釋嚴顏》)

諸葛亮率張飛等入西川,張飛領精兵一萬,殺奔巴州、雒城之西。臨行,諸葛亮囑咐道:「西川豪傑甚多,不可輕敵,於路戒約三軍,勿得掠擄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處,並皆存恤。人生於世,惟德可以服眾,勿得恣逞殘暴百姓,鞭撻士卒。」


只有德可以服眾,無德的話,只可以服一人,不可以服眾,這是諸葛亮一貫的思想。張飛聽了以後,欣然領諾,依計而行,「所到處,但降者秋毫無犯」。


巴郡太守嚴顏是蜀中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他教軍士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張飛率兵到城下,與城上眾軍對罵,無功而返,忍著一肚子氣。


看來罵一罵真能激發張飛的急智,所以連續罵了三天,張飛就猛然思得一計,只教三五十軍前去城下叫罵,一罵再罵,打「口水仗」。但是又罵了三天,嚴顏還是不理不睬。


張飛又生一計,傳令教軍士四散砍打柴草,不再到關前搦戰。嚴顏派十幾個軍士扮作張飛砍柴的軍士,混入軍中探聽。張飛故意讓人說有條小路可以偷過巴郡,要夜裡二更造飯,三更拔寨起程,混過巴郡。


探細的軍士將這個消息報告嚴顏,嚴顏傳令諸軍潛出城來埋伏。卻被張飛前後夾擊,活捉嚴顏,破了巴郡。


其實,聯繫前後,張飛的計策實在沒什麼高妙之處,大都是「劫寨」計外加「反間」計,故意走漏消息,如此而已。但這些簡單的計策,只要用得恰到好處,還是可以奏效的。


但是僅此而已,咱們還看不出張飛有什麼突飛猛進的進步。更有意思的是,後來嚴顏仗義不降,說:「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先是大怒,喝左右斬來,可是見嚴顏聲音雄壯,面不改色,他非常佩服嚴顏,「忙大笑下階,喝退左右,親自解其縛,取衣與之,扶在正中高坐,低頭便拜」,稱讚嚴顏「乃世之真丈夫」,以上賓待之。嚴顏感其恩義,居然投降。


後來嚴顏靠自己的威望,為張飛,也為劉備取得了入川關隘三十多處,這些地方的守將都是嚴顏的朋友,所以紛紛望風投降。劉備的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巴州一帶。


張飛充分體會到了以德服人的功效。諸葛亮得知此事後,也不禁稱讚張飛:「將軍用謀,立此莫大之功,可以勒之金石,萬年稱讚。」(卷十三《孔明定計捉張任》)

張飛的字叫益德,「飛」是比較勇猛的,名「飛」而字「益德」,就可以相輔相成。這個「益」字有兩種寫法,在《三國志演義》里寫的是利益的「益」,就是幫助的意思,對「德」有所幫助;《三國演義》的寫法是比翼雙飛的「翼」。所以有人開玩笑說:關羽是「羽」,張飛是「翼」,合起來成為劉備的羽翼。小說中的張飛,就是以自己的「勇」,以自己的「謀」,來輔佐「德」的。



有趣的是,張飛還很會充分利用自己傳出去的那種不好的名聲。好的名聲不用說,當然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說長阪橋喝退曹軍,而不好的名聲張飛也用來使作計謀。巴西破張郃(卷十四《瓦口張飛戰張郃》),就是張飛智勇雙全的一大手筆。


張郃是曹操手下一員大將,機警勇猛,屢建戰功,在曹軍中的實際聲望高於深受曹操倚重的大將夏侯淵。史書記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張郃下巴西,進軍宕渠、蒙頭、盪石,與張飛相拒五十餘日,張飛率精卒萬餘人,大破張郃,只剩下張郃帶十幾個人逃回南鄭(《三國志·張飛傳》)


小說據此加以鋪敘。寫曹操奪取漢中後,派大將張郃率兵三萬,進攻巴西。鎮守巴西的張飛用雷銅的計策,在閬中設伏,前後夾擊,大敗張郃。


張郃敗後,守寨不出,在山上大吹大打地飲酒,張飛還是故伎重演,令軍士叫罵,卻無濟於事。一連五十多天,張飛與張郃兩軍對罵,打「口水仗」。


這次僵持的時間夠長的,你想有一個多月將近兩個月,天天在那兒對罵。過去張飛忍三五天就忍不住了,開始攻寨、死攻寨,但是這次他忍住了。這也是很明顯的一個進步。


五十多天,張飛很有耐心地一天一天跟張郃慢慢磨。磨到最後,他磨出一個主意來了。這個主意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缺點——好喝酒使性。張飛每天喝酒,喝到酩酊大醉,就坐在山前辱罵張郃。


這個消息傳到劉備耳中,劉備覺得很吃驚,說張飛從來是因酒誤事的,現在還這麼狂喝,這可了不得。而諸葛亮不僅感化了張飛,同時也深深地了解張飛,他和張飛之間有一種默契,知道張飛在使智謀。所以他說:「軍前恐無好酒。」還特地派人送五十瓮佳釀給張飛。他對劉備解釋道,張飛飲酒罵人,「此非貪杯,乃賺張郃之計也」。


張郃果然上當了,夜間前來劫寨,中了張飛的埋伏,只見「帳後連珠炮起,早到寨前,一將當先,攔住去路,睜圓環眼,聲若巨雷,乃燕人張益德,挺矛躍馬,直取張郃」,打得張郃落荒而逃。

張郃退守瓦口關,三萬軍只剩了一萬。他設計詐敗,設下埋伏,引誘張飛追趕。可張飛就是不買他的帳,而是將計就計,自己引兵追趕張郃,讓魏延放火堵截張郃的伏兵,張郃又敗了一陣,退入瓦口關。


張飛再次設計,讓魏延在關前叫陣,自己引輕騎五百出梓潼山後攻關,前後夾擊,打得張郃丟盔棄甲,一敗塗地,僅剩十餘人,步行逃回南鄭。



這是張飛一生中最為有聲有色的一場戰役,過去他只能想出一兩個計謀,這次居然用了一連串的計謀,而且用得恰到好處。


張飛充分利用自己的短處,把它變成自己的長處。這種化不利為有利,就是一種高超的智謀。


張飛的短處是坦率、魯莽,好像沒有任何遮掩,好像非常坦然,大家一眼就能把他看穿。他就是要在讓別人一眼就把他看穿的情況下,故意隱藏了一點什麼,這樣別人反而上當了。


這充分表現出,在諸葛亮的感化下,張飛性格得到了變化,智謀也得到了提升。毛宗崗感嘆道:「今日以醉取瓦口之張飛,大非昔日以醉失徐州之張飛,是前後竟有兩張飛也。」(毛本《三國演義》第七十回評語)


作者介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郭英德


主編

圖文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董兆乾:《三國演義》中看似不合情理之處——基於「赤兔馬」問題的分析丨【小說新話】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