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還需全民破陣
霧霾下的北京建國門橋。(圖源:中新社)
2018年剛入冬,霧霾便再次襲來。
從華北到黃淮地區,到處雲山霧繞,宛如「仙境」。社交平台上,霧霾話題再次霸屏,眾人又開起了哪裡霧霾更加「醇厚」的黑色玩笑。2018年,關於霧霾的話題還在持續。
一
十年前,公眾或許很少關注霧霾問題,甚至連「霾」字怎麼寫可能都很少有人知道。面對「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霧霾天,多數人以為是大霧,很少和空氣污染聯繫在一起。在人們的印象中,華北地區常常是寒風刮來的沙塵,沒有風的日子,空氣還算清新。然而,在沒風時出現的「大霧天」,逐漸引發人們特別的關注。
2011年冬季的一場大範圍霧霾,身體的反應讓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場「大霧」與傳統的霧不同。前所未有的關注,讓一場關於霧霾的科普就此展開。人們開始了解什麼是霾,什麼是PM2.5。隨後,全國多地開始PM2.5監測,為防治霧霾提供參考數據。
在這一過程中,公眾防霾的意識開始覺醒。
二
公眾對霧霾認識的加深,讓空氣凈化器和防霾口罩銷量大增,開始正面問題,全國範圍內的治霾行動也逐漸展開。
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提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並且每月會公布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和最好的10個城市的名單。在各項目標實現後,2018年,國務院又發布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繼續推動空氣質量改善。於此同時,各地政府也紛紛查找污染源,尋找應對策略,開展空氣污染防治行動。
社會團體和媒體不斷就霧霾問題發出關切,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相關專家學者也就其中問題為公眾一一解惑,研究防治方案;各地校園為孩子們的健康考慮,紛紛設立應對預案,重度霧霾,中小學停課成為常態;公眾也在生活中和社交、自媒體等平台進行科普、分析,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為了引起社會對霧霾問題的重視,甚至有人將吸塵器將空氣中吸到的霧霾製成磚。
我們看到,面對霧霾的危機,全社會開始了霧霾阻擊戰,公眾抗霾萬眾一心。
三
霧霾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在發展中解決。
治霾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治霾需要幾十年時間。這幾年,儘管中國治霾力度不斷加大,霧霾問題仍然時常出現。一度,霧霾的勢力從華北地區延伸到西北甚至嶺南地區,大半個中國遭受霧霾的折磨。一次次的污染指數爆表,很多人對我們能否治理好霧霾問題感到懷疑。「恐怕要和霧霾共伴一生了」的表達,既是公眾的玩笑,也是內心的隱痛。
防治霧霾考驗的不僅是國家治理能力,同時還有公眾環保的決心。「APCE藍」「閱兵藍」的出現給了公眾的信心,這說明霧霾是可以治理好的。只要政府治霾力度不放鬆,個人和企業在防治霧霾中不再心存僥倖,為私利突破種種禁令,霧霾天終將一去不復返。2017年,人們已經切身感受到中國防治霧霾的效果,好天氣的天數明顯增多,霧霾程度明顯下降。為了享受更多的藍天白雲,全社會還需繼續面對考驗。
隨著冷空氣的到來,這場霧霾或將散去。希望公眾抗霾意識和決心不在霧霾中遮蔽,也不被寒風吹走。(人民日報海外網評論員 孟慶川)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美國漫畫界元老級人物斯坦·李於12日去世
※台當局阻撓民眾領居住證 台媒:棒打自家人 逼台胞選邊站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