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宗白華:骨力、骨法、風骨

宗白華:骨力、骨法、風骨

骨力、骨法、風骨

本文節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

筆墨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點。筆有筆力。衛夫人說:「點如墜石」,即一個點要凝聚了過去的運動的力量。這種力量是藝術家內心的表現,但並非劍拔弩張,而是既有力,又秀氣。這就叫做「骨」。「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揮一種力量,雖不講透視 卻可以有立體感,對我們產生一種感動力量。骨力、骨氣、骨法,就成了中國美學中極重要的範疇,不但使用於繪畫理論中(如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幾乎對每一個人的批評都要提到「骨」字),而且也使用於文學批評中(如《文心雕龍》有《風骨》篇)。

所謂「骨法」,在繪畫中,粗淺來說,有如下兩方面的含義。

第一,形象、色彩有其內部的核心,這是形象的「骨」。畫一隻老虎,要使人感到它有「骨」。「骨」,是生命和行動的支持點(引伸到精神方面,就是有氣節,有骨頭,站得住),是表現一種堅定的力量,表現形象內部的堅固的組織。因此「骨」也就反映了藝術家主觀的感覺、感受,表現了藝術家主觀的情感態度。藝術家創造一個藝術形象,就有褒貶,有愛憎,有評價。藝術家一下筆就是一個判斷。在舞台上,丑角出台,音樂是輕鬆的,不規則的,跳動的;大將出台,音樂就變得莊嚴了。這種音樂伴奏,就是藝術家對人物的評價。同樣,「骨」不僅是對象內部核心的把握,同時也包皮含著藝術家對於人物事件的評價。

第二,「骨」的表現要依賴於「用筆」。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而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歷代名畫記》)。這裡講到了「骨氣」和「用筆」的關係。為什麼「用筆」這麼要緊?這要考慮到中國畫的「筆」的特點。中國畫用毛筆。毛筆有筆鋒,有彈性。一筆下去,墨在紙上可以呈現出輕重濃淡的種種變化。無論是點,是面,都不是幾何學上的點與面(那是圖案畫),不是平的點與面,而是圓的,有立體感。中國畫家最反對平扁,認為平扁不是藝術。就是寫字,也不是平扁的。中國書法家用中鋒的字,背陽光一照,正中間有道黑線,黑線周圍是淡墨,叫作「綿裹鐵」。圓滾滾的,產生了立體的感覺,也就是引起了「骨」的感覺。中國畫家多半用中鋒作畫。也有用側鋒作畫的。因為側鋒易造成平面的感覺,所以他們比較講究構圖的遠近透視 ,光線的明暗等等。這在畫史上就是所謂「北宗」(以南宋的馬、夏為代表)。

「骨法用筆」,並不是同「墨」沒有關係。在中國繪畫中,筆和墨總是相互包皮含、相互為用的。所以不能離開「墨」來理解「骨法用筆」。對於這一點,呂風子有過很好的說明。他說:

「『賦彩畫』和『水墨畫』有時即用彩色水墨塗染成形,不用線作形廓,舊稱『沒骨畫』。應該知道線是點的延長,塊是點的擴大;又該知道點是有體積的,點是力之積,積力成線會使人有『生死剛正』之感,叫做骨。難道同樣會使人有『生死剛正』之感的點和塊,就不配叫做骨嗎?畫不用線構成,就須用色點或墨點、色塊或墨塊構成。中國畫是以骨為質的,這是中國畫的基本特徵,怎麼能叫不用線構的畫做『沒骨畫』呢?叫它做沒線畫是對的,叫做『沒骨畫』便欠妥當了。」

「這大概是由於唐宋間某些畫人強調筆墨(包皮括色說)可以分開各盡其用而來。他們以為筆有筆用與墨無關,筆的能事限於構線,墨有墨用與筆無關,墨的能事止於塗染;以為骨成於筆不是成於墨與色的,因而叫不是由線構成而是由點塊構成——即不是由筆構成而是由墨與色構成的畫做『沒骨畫』。不知筆墨是永遠相依為用的;筆不能離開墨而有筆的用,墨也不能離開筆而有墨的用。筆在墨在,即墨在筆在。筆在骨在,也就是墨在骨在。怎麼能說有線才算有骨,沒線便是沒骨呢? 我們在這裡敢這樣說:假使『賦彩畫』或『水墨畫』真是沒有骨的話,那還配叫它做中國畫嗎?」(《中國畫法研究》第27—28頁)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風骨」。劉勰說:「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呤鋪辭,莫先於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文心雕龍·風骨》。對於「風骨」的理解,現在學術界很有爭論「骨」是否只是一個詞藻(鋪辭)的問題?我認為「骨」和詞是有關係的。但詞是有概念內容的。詞清楚了,它所表現的現實形象或對·於形象的思想也清楚了。「結言端直」,就是一句話要明白正確,不是歪曲,不是詭辯。這種正確的表達,就產生了文骨。但光有「骨」還不夠,還必須從邏輯性走到藝術性,才能感動人。所以「骨」之外還要有「風」。「風」可以動人,「風」是從情感中來的。中國古典美學理論既重視思想——表現為「骨」,又重視情感——表現為「風」。一篇有風有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這就同歌唱藝術中講究「咬字行腔」一樣。咬字是骨,即結言端直,行腔是風,即意氣駿爽、動人情感。

註: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春秋 的精彩文章:

這小楷,美翻整個秋天!
《秋天的落霞》,琴韻簫笛嘆高秋!

TAG:翰墨春秋 |